第135章:总攻(13)
虽然20万这个数字明显偏少,但不要紧,欧泰还在往塞浦路斯运输赎买的英印师,在希腊治疗的英国伤员还有些可归队,把这6万多毛7万兵力加入去,再把最近新编练的英印军投进去,联军应该能恢复到30万。
30万进攻肯定不够,但自保还有部分机会,下一步霍姆打算再从本土调拨10万人,然后按美国要求把指挥权交给美方,前提是美国再往北非增派15-20万人,让其达到55万.
就算美国本土部队不足,加派10万美军,5-10万自由军团,从结构上说起来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
在议会关门会议上,霍姆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先生们,我承认第一次北非战役我们遭遇了重大失利,但这是非常正常的局面,上次大战期间,我们曾多次被隆美尔所击败,但最终胜利者还是我们。既然当初我们因为缺乏经验和准备,以至于被兵力略少于我们的德国人击败,那现在面对兵力足足是我们2倍的中共军,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
议员们响起了嘘声,有人问道:“首相先生,谁该为这次失利负主要责任?内阁?利斯上将?率先溃逃导致防线动摇的美国中将罗德里格斯?还是.....其他配合不利的友军?”
这是个不太好回答的棘手问题,霍姆沉吟片刻后道:“首先,我认为内阁没太大责任,因为我们往前线拨付了足够的军需物资和部队,满足了作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关于大量物资损失这件事从侧面印证了我们的补给是充裕的。
其次,内阁也很信任前线指挥官,从未进行直接干预,更不存在绕过指挥官去直接插手—线指挥的行为,我们发给前线的电报也是鼓励他稳扎稳打、奋力推进。
最后,关于罗德里格斯中将率先溃逃的消息并不足以采信。
事实上,当中国出动快反部队占领后方的卜雷加港、切断了联军的补给路线后,位于二线的罗德里格斯中将率先做出反应予以转进攻击,一方面试图重新打通补给道路,另一方面去稳固后方。
该决定得到了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认可,目前中将本人正在苏尔特方向接应我军撤退部队。
假设没有这些部队的反应和牵扯,那中共的合围阴谋就生效了,而不是目前的快速撤退...…”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由于肯尼迪承诺继续支持牛牛,继续给予伦敦足够的物资与补给,罗德里格斯这件事就只能这样统一口径。
退一步说,到今天为止,是聪明人都能看出,罗德里格斯率先撤退虽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但从场面上来说却完整地保住了一个美国师。
相反,硬要去打的101空降师反而折损大半。
假设罗德里格斯坚守二线,不及时撤退,那他的部队现在也该被击溃或包围了。
试想,30多万联军、第3、7两个精锐装甲师都没能做到的事,指望美6师一个步兵师力挽狂澜,那完全是在为难罗德里格斯!
最初肯尼迪也想处分这个率先撤退的中将给伦敦一个交代,但几天发展下来,参联会军头纷纷表示他决策机灵、反应迅速,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有生力量,重装备虽然丢了,但人员不都整整齐齐,几乎没什么损失么?
装备算什么,很快就能补上,有经验的官兵才最难得。难道非要像101空降师那样拼光才好么?
82空降师在中东战役中损失严重,被迫拉回本土休整;101空降师在北非第一波进攻就吃了亏;第二波退后防御又吃了亏,现在已无法继续坚持,只能被迫全军撤回本土休整了。
在作战中负伤的巴桑蒂少将非但没能获得英勇勋章勋,反而被愤怒的惠勒削平职务,打发去自由军团任职了。
肯尼迪身为总统也帮不了这位少将,因为总统除了陆战队马润,平时最堪用的就是两个空降师。
朝鲜战争那么窘迫的局面,杜鲁门都不舍得轻易动用空降兵,只派了2个团意思意思。
克拉克在澳新战役中虽然也启用了两个空降师,但基本是打配合,顺数不大。
轮到肯尼迪掌权,两个空降师先后被打残,连带酝酿中的快反部队也损失大半,82空降师当初是为填窟窿没办法,算履行掩护义务,101损失惨重又什么鬼?还怎么表彰不识时务的巴桑蒂?
现在不但空降部队完蛋了,连还没成军的快反部队也捏合不了,再加上去克里特岛的战术导弹部队又因为肯尼迪的瞎指挥而遭受惨重损失,再要敢表彰他,惠勒直接就撂挑子走人了。
“内阁没有责任、美军没有责任,那么.……”
威尔逊站起来问,“阁下的意思就是主要责任全在利斯上将身上了?”
霍姆难过道:“虽然我不想在背后指责一位浴血奋战的将军,但我必须得承认,上将可能有点轻敌了。
请诸位回忆下,这次战役的转折点其实来得相当突然,是上将在指挥部队围攻托布鲁克要塞时,被整顿好的中方优势兵力突然转守为攻击溃了......
而我军因为全部精力和战术部署都用在进攻上,没有太多防御对策与掩护体系,包括二、三线阵地的交替掩护也处于混乱中....…”"
议员们纷纷皱起眉头,陷入深思。
从场面上看确实如此,利斯率军一路从苏尔特打到托布鲁克,气焰嚣张到了极点,包括议员们看到的报道,也是他在猛攻托布鲁克。
战线、战地采访包括照片,都反映了这一点。
你说猛攻不下损兵折将,这大概可以理解,但对手突然转入反攻,仅仅24个小时就让本方兵败如山倒,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为这件事,内阁已反复讨论了,最后决定,主要责任只能由利斯承担,说他没做好。
毕竟,最开始局势一片大好,谁知道中方积极反攻呢?“当然,非说内阁完全没有责任,也不尽然....…”
霍姆颓然道,“利斯上将的任命毕竟是内阁提名并通过的,当初确实有人提出过强烈的反对意见,我没采信。我总觉得上将打过二战、赢得了北非战役、熟悉当地情况,应该是名称职的指挥官......
为防止伦敦对前线干扰过多,我三令五申,不让内阁、国防部干涉前线动作,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全权指挥.......谁曾想,谁曾想...…”
说罢,他难过得仿佛要哭出声来一般。
希思看着霍姆的表演,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
其实嘛,当初最坚决力挺利斯的,就是霍姆;现在利斯兵败如山倒,霍姆又急忙推卸责任,快速切割。
听说因为利斯的失利,蒙哥马利急火攻心病倒了,首相也隐隐约约在指责蒙蒂误导了大家。
从感情上来说,他很难接受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做法;但从理智上来说,他又只能接受。
因为不这么说,内阁就会瞬间垮台。
当初张伯伦不冤枉么?没办法啊,成王败寇而已,就连蒙巴顿也发来电报,对利斯的指挥提出批评。
说他构筑防线不细致、把握时机不敏锐、应对突发情况手忙脚乱.......
—个没怎么打过仗的海军元帅指责一个久经沙场的陆军上将不会指挥似乎有点讽刺,但目前不这么说,还能怎么办?
“那内阁接下来打算怎么办?继续增兵作战还是谈判呢?“
“我也很想谈判,我也希望和平,但媾和显然是件不太现实的事,先不说美国基本不同意,真要谈判也没法谈.....…”
霍姆扫视了一圈四周,木然道,“现在我让希思先生通报下北京的谈判条件,看大家是否愿意接受;如有工党或其他党派的政治领袖愿意接受有关条款并签字,我可以辞职并请他签字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