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总攻((19)
即将出访的巴特勒沉吟道:“您对谈判有什么底线或者希望?”
希思大致列举了6条:
-包括迪戈加西亚岛在内的印度洋查戈斯群岛无偿转让予中方;
-塞浦路斯、马耳他的英国军事基地转让中国;
-英国从南非撤军,但南非在废弃种族隔离体系后,黑白南非应仍为一体;
-英国承认马来亚、香港现状,同意放弃政府债权和有关特许权,但私人产业应予区别保护;
-英国承认有关英国殖民地独立,资产处置参考马来亚与香港模式;
-英国同意向中方交付2艘马耳他级、1艘首相级并提供首相级全套技术资料,了结有关项目制裁后的赔偿和英国被俘官兵费用,并请中方在签订协议后立即释放;
其他细节还有不少,基本以这6条为主,这是他和麦德林这两天反复探讨、平衡后得出的折中。
麦德林不太满意,认为让步太多,但又没其他更好办法挽回,经希思说服后勉强同意。
毕竟财政已在崩溃边缘,就算美国再给100亿白条,也只是减少挂账,不能新增资产,目前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尽快补充。
虽然他认为除这100亿白条外,后续打下去美国肯定还会继续资助,但再多资助也只能解决对加拿大挂账问题,充其量优化资产负债表,不会带来经济或工业的恢复。
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该怎么展开工业,转向军需为主很容易,但刚下达订单就马上停战,这些全是损失;如果不下达订单,和谈实现不了,前线难道空手对付解放军么?
希思也进行有效折中:盘点库存军备,能用的,不管好坏、先进程度,先用上去再说;恢复短缺的装备生产,新旧交替产品以新产品生产为主,老型号全部停掉。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牛牛停掉了百夫长生产线,全面转产酋长;停掉了乱七八糟的其他飞机生产,聚焦于F-4斯贝版生产;3V轰炸机后续生产全部砍掉,换用美国进口的B-58们。
不是3V不好,而是太落后了,不但面对B-52没有优势,面对近2倍音速的B-58更是落后。
至于国产化2倍音速轰炸机TSR/2,连项目带工程师都在中国,怎么救得回来?
唯━倔强着没使用英美一体化方案的是亚音速攻击机,牛牛保留了布莱克本掠夺者。
至于其他飞机,诸如海雌狐、吸血鬼、海鹰、标枪等等,牛牛此前已成批交给前线,不是在北非损失就是在南非覆灭,基本出清,现在新上马的全部是清一色的F-4。
英国版F-4/掠夺者用的都是斯贝发动机,罗罗也跟着调整产能,用三班倒方式加速航发生产。
至于其他航空公司产品,基本差不多了,各大公司也不在乎,因为他们的骨干都在地球另一端,为解放军生产能进攻本国军队的装备。
为这件事,麦德林骂过本国军工体很多回,骂归骂,资本家就当听不见。
你都搞英美一体化,聚焦于寡头、聚焦于1-2个产品,不给订单,难道我们还等死不成?
18英航起义后,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罗罗生产英国政府需要的,18英航生产中国政府需要的。
再刨根问底,又能发现斯贝发动机还是中英联合开发的产物,中国不但派了技术人员参与,还出了一多半研发费用。
麦德林可以抱怨18英航不仗义,林冠华也可以反过来抨击罗罗用中国研发的航发武装军机攻击解放军,压根就是笔糊涂账。
等希思说完,巴特勒有点懵,支支吾吾道:“这……迪戈加西亚都已落在苏联手里了,再转给中国,是不是行迹太刻意了?”
希思摇摇头:“转给苏联?我怎么不记得和苏联签过协议?这次是把岛屿主权转让,苏联问题如何处理,后续是否租用,那就是中苏间的事了,我相信中国也不想让苏联人租用……·
先别说租赁本身就没获得我们认可,就算真租赁,带租约不动产难道不能出售给其他人么?”
懂的都懂,这是继续往中苏间搞渗透、多搅屎。
一体化归一体化,相对于艾登、麦克米伦乃至于霍姆,希思虽然也是保守党党魁,但没那么偏华盛顿。
一方面他觉得一边倒不利于平衡,另一方面更觉得肯尼迪不足以托付大局,希思的再平衡比其他保守党人又往中间靠,距离威尔逊比较近,这也是工党议员在投票时投了弃权票而非反对票的缘故。
关于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反而好解释。
巴特勒道:“我会尽力去谈,但我觉得这些条款基本不够……不过,最大的问题是,怎么会在泰国谈?虽然我们和泰国蚁首相有来往,最近他也帮我们回购志愿兵,但他与美国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您确信中英会晤的消息不会流入肯尼迪的耳朵?”
希思没吭声,麦德林叹了口气:“您以为放在渥太华、莫斯科或巴黎开会,华盛顿就不知道么?华盛顿早晚都要知道。
就算在北京开会,没准中方也会借故向美国通报以便给肯尼迪持续施压。
我认为也不怕美国人知道……
他们现在对我们支持太少,要求太多,大不列颠扛不住了对华服软行不行?
您仔细回忆下,上次大战欧洲战场美国人怎么支援我们的?
《租借法案》要什么有什么,舰队、坦克、兵力成群结队地输送,从来没谈过钱或特别要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双方为了点权力和金钱就在反复讨价还价,用美元来衡量英美特殊关系本身就是种倒退……”
巴特勒无言以对。
这次和欧战还不完全一样,那时候英国本土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全国都是上下一心、奋起抵抗。
现在中国在外围入手,本土非常安全,中国甚至都不封锁物资船队,任由英伦三岛生产。
如果上次大战是这场面,大家估计能笑死,现在其实比上次大战还糟糕。
生产力虽然在,但购买力和殖民地体系却没了;本土虽没落下一颗炸弹,但金融体系和财政收支已不知道被炸了多少回了。
英伦三岛工业机器再牛,失去了殖民地的原材料供应也是—潭死水。
现在是因为工业体量压不倒对手么?非也!
无论舰队还是空军,无论装备还是物资,英美都比中国雄厚几分,但在战场上就是拼不过对方。
多年来赖以成功的生产力碾压局打不下去,战斗力碾压局一败涂地!
在人口和动员兵力对比上,英美完全处于下风。再好的武器,再多的产能也得人员去操纵,在本土未面临直接威胁前,谁能豁出命去为国家打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