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滚雷2)
“开普敦时间今日凌晨4时许,敌人以大量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开路,大举进攻,目前所有支援节点、通信节点都遭受全面覆盖与打击,各机场也遭受猛烈打击,较多飞机被击毁,剩余空军力量发起反冲击,因寡不敌众而无法坚持。
目前,总指挥部暂无法与一线部队取得细致联络,只能依靠卫星通信获取部分内容,截止上午8时,我军第一道防线已被攻破,预计敌人普遍推进20-30英里,局部地区可在40英里左右……
根据大致判断,敌人此次全面进攻兵力当在70-80万之间,飞机600架以上,坦克及自行火炮1800-2000辆,各类装甲车3000-4000辆,我军全面落于下风,急需增援……”
电文是南非国防部长彼得·威廉·波塔和南非联军总司令欧米拉上将联手发出的。
波塔是种族隔离政策的坚定倡导者,被南非黑人视为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绰号大鳄鱼,欧米拉上将是美国南方司令部指挥官,原本职责负责加勒比海、中美洲和南美洲,也负责巴拿马运河的防御。
该指挥体系在兼并原由沃金斯单独领军的加勒比海战区后生效,最近以来,先是威斯特摩兰授权指挥南美的军事行动及配套的西约联军分散了南方司令部的权柄;紧接着格林上将又分管北面的陆战队与自由军团,同样直属于参联会指挥,进—步架空了南方司令部的权限。
等于南方司令部除了维护加勒比海与中美洲包括巴拿马运河之外,其他基本已管不住了。
从逻辑上来说也并不无不可,因为威斯特摩兰和格林指挥的是西约联军,不是南方司令部指令,服从西约参谋长联合会议才合理。
但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都玩不明白,更别说西约联合参谋长会议了。
考虑到欧米拉上将的感受,肯尼迪给他安排了新职务:西约联军南非战区司令官。
至于新的南方司令部指挥官则由艾布拉姆斯担任,由其负责平定中美洲地区蠢蠢欲动的各方面势力,而塞缪尔·威廉·科斯特中将则接替艾布拉姆斯去担任西点军校校长。
给艾布拉姆斯这职务完全是出于平衡,原国防部副部长哈金斯已去北非接手烂摊子,麦克纳马拉需要一个行伍出身、最好还是参谋长序列的人物给他担任副手。
选来选去,艾布拉姆斯是比较合适的人选,连麦克纳马拉也这么想,但肯尼迪不想让艾布拉姆斯去国防部,开玩笑,这本就是克拉克派系干将,再让他与麦克纳马拉牵连在一起可如何是好?
他借口目前国防部任务重要,想把沃金斯安排去当国防部副部长,麦克纳马拉当然很高兴,但伯克和麦克唐纳却坚决反对。虽然副国防部长都由上将出任,但一般来说是退役后的事,不视为现役将军而是文官。
把沃金斯送去国防部,岂不等于他从海军退役了?
伯克认为,如果下一步他带舰队出征,沃金斯必须统管海军作战部;麦克唐纳也认为,沃金斯必须在参联会担任副主席并协助各方面。
商量来商量去,把陆军排名第3的副参谋长小拉尔夫·爱德华·海恩斯晋升一级担任上将然后安排退役去当副部长。
退役不是终点,如有需要可以重新征召,哈金斯不就重新启用了么?
欧米拉硬着头皮去南非上任,指挥职能被架空当然不好受,但到南非,目睹各方惨烈与缺口,同样也不好受。
去了不到半个月,不但拼命呼叫增援,还往南非军情中拼命注水:先把不到30万的解放军夸大到50万以上,过了1周,又把支前民工、黑南非等配属力量改成为敌联合部队兵力和准武装力量,信誓旦旦称这些至少60万以上。
今天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101万军事和“准军事人员”,居然抽出了70-80万大军进攻南非防线。
欧米拉对此振振有词,利斯上将和英国人宣称在北非遭到了“2倍于己”的敌人进攻,既然北非联军有40来万,解放军在80万以上,再加民工、哈桑政权等等有100多万武装力量;那南非这场面报110万有什么问题么?
所有人都知道南非方向解放军力量更强大,北非都按百万口径来报了,南非要报得少,岂不暗示你们谎报军情?
这么说倒也没错,吴瑞林手中不到20万兵力,被利斯夸张为百万之众;那拥兵30万、配有重型装甲师的吴信泉被说成有110万大军也很合理,单纯论注水,还是美国人更实在点呐。
收到紧急电文,希思气得直接在原地咆哮:“胡说,胡说,哪来的70-80万进攻兵力?南非中国军全加起来有没有50万都不一定,从哪变出70万大军去进攻?”
所有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接话。
希思骂两句也就不说了,怪谁呢?谁让霍姆为减轻责任公开宣称解放军“2倍于几”的?现在不就遭反噬了么?
“敌军进攻已持续4小时了,就算再不知所措,也该恢复过来了吧?毕竟联军不是在旅游、度假、南非一直是战区,难道就没点有效应对之策么?最起码,通信联络该恢复了吧?”
得益于卫星通信迅猛发展,中美都加强了有关部署,使得指挥部与前线的联络不至于贸然中断。
这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花费尤其不少。
美国有独立体系,中国一套独立体系,英国人大多数时候靠美国的通信卫星,算西约共同一套,因为这套又要避开其他普通北约成员国,免得他们(尤其是法国)通风报信。
法德也在考虑建立专属于欧洲的通信系统,最终法德意比荷联合签署协议搞欧洲卫星系统,由法国人琢磨火箭,德国琢磨卫星,其他人负责琢磨子系统,安排在赤道基地去发射。
在独立研发取得成效前,法国先走上“造不如买”的道路,问中国进口了运载火箭。
德国人也这么想,毕竟连冯·布劳恩都在中国研究大型登月火箭和宇宙飞船,从中国进口算什么,那不是出口转内销嘛。两家乐此不彼地搞借鸡生蛋,筹划共建欧洲航天局(ESA),算欧共体继续往前走的重要里程碑。
ESA雄心勃勃地准备推出大推力的阿德亚娜火箭系列,但高边疆消耗太过巨大,从头研究实在太烧钱了,这计划一开始就有原型,既包括法国的钻石号火箭,也包括中国的长征系列1-2号,再继续往上积累。
法德两家从火箭到卫星都“中里中气”的,法国没好意思说自家远程导弹、洲际导弹乃至原子弹、氢弹都是“借鉴”来的,光技术资料不过瘾,还给了系列成品。
华盛顿有时不理解为什么巴黎对北京有股子蜜汁自信,你好歹也是资本主义国家,难道不该对共产主义保持高度警惕么?再说,中国人当初在南海揍你们的事,这么快就忘记了?
法国人可不是这么想,资本主义(无论英美)都没给法国提供洲际导弹乃至核武器,尖端武器都是中国人掏出来的,既然连这些都给了,中法友好是货真价实的,南海那一仗就算了,就当不打不相识。
况且,我们以前和德国打得不厉害么?人总要向前看!即便如此也磕磕绊绊,动不动就把预算经费给烧干了。毕竟,法德合计GDP还不如中国,而两家的技术人员收入水平又相当于中国同水平研究人员收入的6-8倍,弯道超车更要砸大钱。
苏联也是独立体系,同样拼命砸钱,计划经济这点好,不计较成本,账目上看不出来,无非让柯西金同志多挑些担子罢了……从南亚运兵反过来将来有可能打自己的事,莫斯科不是不晓得,看在钱的份上,咬牙认了。
卫星通信确实能从开普敦直达前线军级、师级指挥部,但光这些并没用,因为军、师级指挥部本身也需要依靠下面营连级基层报告情况,后者可没直通开普敦的权限,就算有也处理不过来。
战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一会儿这个被淹没了,另一会儿那个报告自己防线被突破了,大家争先恐后报告遭遇的敌人,可能其实就是同一拨进攻对手,但战场上稀里糊涂时谁分得清?
能向军/师级指挥部报告一声还算好了,很多基层单元连报告机会都没有就飞上天或成为了俘虏。
作战实在快得惊人,先不说—战那慢腾腾的展开速度,战争都打响了6星期,俄国人还没展开完毕,也不说闪电战时代先进行数小时甚至数天的飞机轰炸,然后实施长达50-120分钟的炮火准备。
这次进攻作战,时间就是一切,当轰炸机群、战斗机群开始起飞时,火箭军已完成准备并以迅猛而有力的速度溅落,然后是无穷无尽,一拥而上的巡航导弹和攻击群从空中开路,再夹杂着数以十万计的炮弹落地。
地面上铁流涌动,迅猛突击,以最强力量打开缺口并迅速淹没之,谁给你从容不迫、退守第2、3道防线的时间?
很多联军惊慌失措想退下去,结果发现,预定后撤点早就有其他对手在穿插包围。
当年解放军靠铁脚板都打赢了对手的汽车轮子,现在装甲突击群上线,难不成还被普通步兵溜走?
汇总报告必然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大家都倾向于往多了报,每个军、师、旅都这么搞,到欧米拉手里就变成70-80万大军了。
希思恼火把报告揉成一团,问:“曼谷这里怎么说?”“中方代表也不知道进攻的事,回头会问下,但他表示这完全是巧合,绝对不是以进攻来施加谈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