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滚雷(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43章:滚雷(1)

随着第一批炮弹落下,以4个重装营、2个装甲师为矛头的进攻部队,已嘶吼着从隐蔽阵地冲出,越过前线步兵防线,向敌前沿阵地突破。

与他们相伴随的,则是2个加强后、人员编制高达2万余的装甲步兵师,他们将前出占领阵地并扩大突破口,并招呼无人机定点清楚覆盖射击下的漏网之鱼。

装甲步兵师也有坦克和自行火炮,与装甲师那种装甲火力为主、人员为辅的配置正好相反,属于火力为辅、突击步兵为主。

既然都冠以装甲步兵师威名了,说明突击步兵基本都搭乘突击战车。

突击战车主要分为三种,轮式轻型的以大八轮为主,履带式有多种型号,简单来说可以区别于轻型和重型两种配属,分别基于多种底盘。

多种底盘是中、德两国特殊国情决定的。

中德最开始一起使用38D底盘开发了突击战车,效果很不错;利用PT-76底盘再接再厉开发了新款,突出了两栖作战能力,成效也很显著。

按此逻辑发展下去,基本就这两种款式了。

但中德两国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美制M24/M41坦克。

考虑到轻型坦克生存能力太低下,两国一拍即合,合作改造。部分底盘(主要为M24)改建为自行高射炮,而M41相对来说条件更好,被改了一批为履带式战车。

此时美国尚无突击战车概念,用的还是装甲输送车M113,铝制车体,很不抗揍。

依靠这些玩意,中、德双方与苏军的BTR-50装甲输送车大战并取得压倒性胜利,逼得苏联提前拿出了BMP-1,但于事无补。

本来筹划重型突击战车是件很奢侈的事,尤其拿宝贵的坦克车体改,似乎更浪费。

但中国在匈牙利战役后搞到了不少战利品,本身又拥有T54/55全套生产线,德国则有大量缴获T54/55坦克,双方继续合作,基于T55底盘生产/改造了一大批重型突击战车,顶替了历史上黄鼠狼式突击战车的地位。

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均有类似配置,连美帝看了也很眼红,想方设法搞一套。

先想用M48坦克改,后发现成本太高;想重新开始设计,折腾许久都不满意,再加肯尼迪上台后砍掉了一大批发展计划,陆军的XM-701项目(历史上发展为布莱德利步兵战车已是80年代的事)被无限搁置并推迟。

克拉克和布莱德利等人很喜欢狼式步兵战车,从德国买了一批武装幕府亲卫队;由于东德PT-76生产线也落在德国手里,为适应巴西特殊情况,德国还向幕府出售了一批基于PT-76的两栖步战车。

中德两家改得如此成功,以至于莫斯科都考虑要不要把自己的旧货改一改,后来还是决定放弃了,这么搞不利于争取军费,去新研发BMP-2/3了。

步战车领域,中德苏算第—梯队,英美只有M113可用。北非战役中,M113的弱点暴露无疑,别说不能与轻/重型履带战车相比,连中的大八轮也同样扛不住,后者速度还比他快不少。

在拥有空中优势面前,什么样的步战车都不行,就像利斯上将明明乘坐装甲指挥车跑路,但在中途遭到了沙漠秃鹫扫射,周边护卫的M113们被直接打爆,他稍微好点,身负重伤,挣扎了几天,逃到苏尔特后才咽气身亡。

突击战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伴随冲锋,当各类炮火准备都不奏效时,步兵会想办法去啃掉硬骨头,为装甲冲锋扫平障碍、节约时间。

方案制定就一个要求:快!

一旦让坦克部队停顿下来或攻击受挫可不是好玩的事,密集的反制炮火和反坦克导弹直接会要了坦克的命!

全球各地军事观察家,终于可以目睹被称之为“闪电战2.0”或者“大纵深作战2.0”版本的推进。

伴随装甲单元推进的虽然还是徐进弹幕,但已由单一的炮火掩护变成融战术导弹、巡航导弹、对地攻击导弹、无人机、火箭炮、传统火炮向不同纵深距离、不同防御体系乃至于不同类型目标进行火力倾泻的格局。

空中和地面立体结合,也是解放军苦苦摸索多年的“空地—体战”具象化。

新战术中,战场范围被大幅度折叠,400公里范围都属于一线纵深。

此前各类侦查中,中方已将情报摸得差不多了。

二战时期,盟军和轴心都喜欢搞伪装,进行欺骗部署,充气的飞机模型、用木头伪装的火炮、用卡车和其他东西构建的坦克明晃晃放在外面诱惑人,双方飞行员屡屡上当、扑空。

随着技术进步,两边都已升级到用红外热成像、合成孔径进行扫描侦查。

外表看上去煞有其事的伪装可骗过可见光频段,但在红外辐射下却无所遁形,很容易让人区别出目标真假。

卫星侦查也可以针对性预防,但这属于新课题,最起码中方手里的技术储备和应对方法不弱。

新战术不再打节节推进、步步为营、层层迟滞的烂仗,前方、后方都是战场,虽然南非国土面积还算庞大,但解放军在取得东面战场胜利并构筑起对峙防线后,其实已将对手防线体系压缩到只剩下一半的水平并不断调兵遣将。

震惊于中国的不断增兵,联军也被迫持续增兵。

最初南非号称拥有20万武装力量,不但帮着牛牛围剿鲸湾支队,还北上进攻在南部非洲殖民地作战的解放军。

随着解放军攻入南非,尤其布尔人独立建国、南非部队被迫分裂并惨遭损失后,南非军一蹶不振,连黑人游击队都压不住了。

美国被迫投放4个师约8万人,牛牛给了3个师又5个旅,约9万人,西班牙和葡萄牙各算1个师,合计3万人。

几个月持续拉锯作战下,联军不断损失,尤其南非当局强拉壮丁、强行利用只剩下的40%控制区把军队恢复到14万人后,不但工业生产完全崩盘,战斗力更暴跌如泥,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英印师。

再怎么说,英印师毕竟算自愿入伍、为能吃饭糊口来当兵,南非军压根就是乌合之众。

英美也看出,再把南非人送上一线,要么阵地遭遇险情,要么纯粹给对手送装备。两家把南非人调到后方从事掩护与后勤,分发英美给予的生活物资,美国再次增兵6万,牛牛再次增兵8万,算填补空缺。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军和后续梯队没法增援,甚至还想抽回去重组。

再加英美上一线后,损失虽然减少,但每个月也要伤亡几万,为应对压力,西约咬牙输送了11万兵力,其中英美合计8万,墨西哥等其他国家合计3万。

这也是利斯一直念叨着要求增援却始终达不到50万的缘故,牛牛好不容易征召到部分梯队,却面临两个战场都必须输送的结果,只能哪头紧急往哪头。

最开始看北非局势不错,都围攻托布鲁克了,南非那头不太好,补给重心转向南非。

谁曾想一不留神,利斯30万大军覆灭,伦敦现在又顾不上南非,甚至把联合作战指挥权都交给了美国人。

尽管早就对遭遇对手进攻有心理准备,但如此迅猛的攻势还是把西约上下打蒙了。

27分钟内,除条件反射,南非联军总指挥部根本没丝毫有效应对,甚至都忘了和华盛顿、伦敦汇报,如无头苍蝇一般瞎撞。

就算报给伦敦也没啥用,伦敦此时正是凌晨3点,值班室倒有人,唐宁街肯定在睡觉。

巴特勒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王稼祥展开谈判,后者对南非战役发起心里有数,但既然英国人不说,他也乐得装糊涂。

谈了将近1个小时,巴特勒基本阐述完英方意见,并从历史、传统、宗教等角度,滔滔不绝讲了不能把马耳他转给中国的根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