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维谷(18)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98章:维谷(18)

柯西金适时转换了一个其他话题:如何填平今年的对华贸易亏空。

这话题轮到米高扬陷入了难堪的沉默,良久道:“通过波斯湾的石油输出,还能继续追加追么?”

“短期内没办法了,已利用到了极限,在这个方向上甚至还欠着中国5000万吨原油和伊拉克的过路费……”

拿下库尔德区和叙利亚后,苏联一口气新增了近2000万吨原油产能输出,这1.5亿桶原油折算后能为苏联带去4亿多美元的额外收入。

但4亿美元相对于苏联庞大的逆差和在中东的军事行动消耗,无异于九牛一毛。

柯西金在西伯利亚原油欠债累积到1977年,无法再更进一步后,又把欠债账目加到了库尔德区头上,一路加到了1970年,但还是不够。

苏联考虑到变现困难,油气开发中,又大力依靠廉价能源生产化肥和建材,并通过伊拉克铁路进行大规模输出。

这些产能都被中国都接走了,具体包括200多万吨化肥、300多万吨钢铁及近500万吨散装水泥等……

这些产品基本都没用于中国国内销售,而就近转让给了中东国家,比如阿斯旺大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利比亚/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材料都是从这个口子中消耗的,这些国家再把产业(如埃及运河、伊拉克/利比亚石油)等划给中国。

中国同意接更多产出,苏联也同意输出更多,但铁路运输能力利用已达极限,没法输送更多了。

“本来还能通过出售移民配额来缓解收支不平衡,但今年移民进来的人并不多,只有不到30万人,按600美元/人计算,合计不到2亿。”

米高扬叹了口气:“为什么呢?”

“住房和生活成本提高了,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也有一堆人要安置,如果不能扩充就业岗位将带来更多问题。”

到1967年,苏联人口已达2.7亿,比同期历史足足多了4000多万。

中国送了2500万(含在苏联出生的部分),阿富汗多了1000万,库尔德多了800多万,这里一共是4300多万近4400万,至于少的那400万,则是苏联自身人口减少。

比如出售犹太人少了100多万,波罗的海三国人口、德意志人移出又少了近200万,最后100多万才属于因为战争缘故而减少的。

如此大的人口结构调整后,俄罗斯族比例直接跌破50%,只有48.15%,乌克兰人以4800万排名第二,比重是17.78%。

再加二战已结束22年了,原来多少有些失衡的人口结构在调节后慢慢恢复平衡,最起码目前的人口构成要比当初均衡得多也富余得多。

人口增长与恢复带来了新考验:就业机会不足与产业萎靡。

经互会解体后,苏联新投资了一波产业,但基本都是重工业,且7成左右落在乌克兰,偏偏乌克兰是引入人口最少的加盟共和国。

因为乌克兰只有60万平方公里,却有近5000万人口(不全是乌克兰族),从整体而言已是苏联人口密度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移民不可能大规模去乌克兰。

于是出现棘手难题:乌克兰就业情况是最好的,尤其集体农场进行调整后,人浮于事现象也被新工业化产业吸收了不少。

但苏联其他地方的就业结构失衡与岗位矛盾就更为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强行启动住房体系改革并允许跨区迁徙,本意希望通过房地产筹集更多发展资金,顺带利用不同的住房价格调节人口分布:你买不起莫斯科、列宁格勒的房子,那就乖乖住到远东等地广人稀、房价低廉的地方去。

事实正好相反,户籍管制、人口不能自由迁徙时,远东和落后地区还有人待着,因为想去哪里都不行;—放开自由定居,人口哗哗往大城市跑。

别看苏联总人口增加了4000多万,额外多了15%,结果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定居人口比之前还少了15%,从480万跌到堪堪只有400万挂零。

当初归还土地后勉强集中在远东的人口又慢慢被吸引到西部。

在纯粹计划经济下,这些地区产业成本高还可以完全无视,反正计委会帮忙消化,一旦柯西金要进行经济结构优化、依靠成本原则来进行配属时,这些产业就必然被砍掉。

再怎么减税、降费、什么土地、厂房甚至能源不要钱国家给补贴,生产出来的东西依然不如从中国进口便宜。

最后只有关停并转一条路,这条路还能多省钱。

既然产业都没有了,那让人怎么生活?

房子再便宜,没经济收入、坐吃山空肯定不行。哪怕退休老人不用就业岗位,至少也需要其他居民配套吧?

人口流入西部大城市而变得更加集中,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发展,价格水涨船高,城市圈往外扩展。

在不明白全局真相,只看到莫斯科、列宁格勒发展的人眼里,苏联目前经济繁荣得不行。

唯一例外只有波罗的海三国,那里承接很多移民,变得比较繁华,也新建了一批产业。

远东地区唯一有竞争力的就是军工产业,包括共青城飞机厂、阿穆尔造船厂和伊尔库茨克飞机厂,但军工体运作面临困境,最大问题就是就业岗位稀少。

哪怕军工体全力以赴运作,能吸引多少人?10万都不到。

更不必说在主席团压制海军建设后,阿穆尔船厂其实已掉队了。

2万多人一年的造船产能只有9万吨(含军舰、民船乃至潜艇),而中国大连船厂一年产能是160万吨,哪怕是图们造船厂这样的小船厂,一年也有30多万吨。

这些并不是中国船厂的全部,他们还在持续扩容,试图与日本、韩国的造船业竞争。

为减少浪费同时满足印度洋船厂需求,柯西金打算把阿穆尔船厂的技术能力和人员搬迁过去一部分,省得重复投资。

这一搬迁,远东人口就更少了。

三大军工体中最搞笑的当属伊尔库茨克飞机厂,这是理论上苏联最大的航空综合体企业,当初两国说好“暂时”留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等3年后时机成熟再完全搬迁。

一开始莫斯科没钱搬,3年期满又拖了好一阵子,等待苏匈战争后,国防部害怕被中国卡脖子,制定了庞大的搬迁计划,打算安排去乌克兰生产,结果伊尔库茨克飞机厂从上到下都不愿意搬。

他们惊喜地发现,中国严格遵守了两国协议,从来不干涉厂区范围内的苏方行政,形成了特殊自治区,哪怕苏匈战争也没产生不利影响。

在行政之外的其他商业往来,中方从未设置障碍,工厂基于苏联水平的收入和特殊地区津贴如果放到中国消费,那购买力刚刚的,物资供应也充足,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排队受气。

以往要享受自由市场,苏联人必须跑大连、哈尔

滨或北京,伊尔库茨克改名北庭市并成为瀚海省会后,飞机厂工人和家属要享受这些,跨出家属区即可。

为逼迫工厂就范,莫斯科几年内换了3个厂长、5个党委书记/副书记,来时信誓旦旦都一定把厂子搬回来,真到北庭,深入基层一了解就知道走不了,转过头写报告,陈述工厂不能搬迁的理由和苦衷。

强行要走的厂长或书记差点被工人们打黑枪,甚至在厂代会、职代会上完全落选乃至被罢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