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全局(12)
剩下几套重型机械李成栋基本就了解了,很多出乎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
比如大型水压锻造机,中国最开始没有万吨以上水压机,进口也找不到路子,是从德国偷偷摸摸用“废钢铁”名义买来损坏家伙重新组装的,就靠这些顶住了最初的航空工业要求。
因数量有限、加工时间紧张,用到这2台万吨水压机的加工必须机械工业部特批,保证特事特办。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终于从英国引入了新水压机,又利用苏联缺粮和北海北道战败契机,软磨硬泡,以相对较高价格搞到了2台7万吨水压机用于航空工业。
随着工业化日益加速,大型水压机又变得不够用,再加技术逐步升级,老旧水压机效率不够,无法自动化控制,影响了效率。
中国通过建立第一、第二重型设备厂进行国产水压机研发。
先搞了万吨,后是1.25万吨,1.5万吨,慢慢提升,但7.5万吨的巨型机,国产能力依然不足,苏联既然降价了,那就再选择进口2台。
重型机械运用范围也持续扩容。
本来很多人以为导弹外壳使用不锈钢卷起来焊接,后来才明白很多焊料并不耐高温,外壳要用专业焊机和材料,很不好搞,还是换成铆接。
中国在产量要求不高时就用铆接。
但铆接弊端十分明显,过于依赖熟练工且见效慢。
当大型火箭需要铆接,中小型导弹也铆接时,无论保大还是保小,产能完蛋了。
对中国这种需要靠导弹吃饭的后发军事强国,怎可能坐等误事?
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全国统筹,最高明的铆接工和焊工全用于大型火箭,中小型导弹壳体一律使用大型挤压机冷敏,也就是把原材料块体放在模具凹模中通过凸模挤压成型,好处是可制作深度更深且表面光洁度更好的成品。
根据这一思路,中国大量采购设备,导弹像生产香肠一样源源不断生产出来。
由于不同的精度和力量要求,挤压机也分级验收。
最高等级用于导弹,稍微差点就用在大口径炮弹和压力容器上,再次一等才用于普通民用,比如给易拉罐一次成型设备就是国产轻型设备,精度完全比不上军工体系,但民用足够了。
追求效率、简化对熟练工人要求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为提高成品率,中国率先启用很多自动化设备和数控体系。
中国投产的甲壳虫小汽车有很多曲面造型,不好加工,最开始经常返工。
工程师就认为要不还是修改为方方正正格局,但林冠华不同意,认为太丑。
但机加工经常返工也不是办法,最后用中国特色解决思路:锻压一体成型!用造导弹壳、潜艇壳的思路去造汽车壳子。
锻压一体成型和林冠华时代的压铸一体不是一回事,后者技术水平更高,边角料和切削工艺更少,但当前水平只能到前者的程度。
从成本上讲,中国用计算机+锻压一体成型其实高于传统机加工,考虑到良品率统算,并不太吃亏,反而因率先使用新工艺能有效摊薄其他成本。
这次进口的5000型厚板轧机思路同样如此。
这种轧机专用于生产干线天然气石油管路,由宽5米的板材制造而来。
制成后直缝管直径达到1420mm,壁厚42mm,长度可达18米。对应管道被用于建设最复杂和规模最大的干线管路系统,包括水下部分也可以用。
符合需要的宽度5米的板形轧材在5000型厚板轧机上借助相应轧辑、预制连续板机械和辅助设备制造出来。
中苏之间、中国伊朗之间管道石油就利用这一技术铺设,当本国钢铁产能不足时,中国从苏联进口了不少管道。
管道是苏联产的,铺设主力全是中国工人,毕竟苏联人口不足,只提供监理工程师。
加工好的干线管道过于庞大,用火车运输很不经济,从苏联拉出来抵达中国边境因靠近厂家,成本勉强还能接受。
但中国国内需要铺设更多管道,比如西气东输、西油东输、南油北上时,再从苏联进口,成本就显得太高。
特别是中国要在南洋、东南沿海、汉洲新建大型石油储备基地,都需要干线管道,全从苏联进口显得特别不划算。
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联合打报告,意思在钢铁供应和工艺符合的前提下,自己生产管道,随产随用,引入成套设备。
特大的全锻轧辑或重量在70吨到225吨间的轧辑在生产时时常快速地磨损和变形,为保证轧材精确的几何形状,不得不对它们进行机械加工。
以往苏联对特种加工设备把持得很牢,不肯低价出售,毕竟运输轧辑和运输管道不是一个量级,最核心的东西想多卖钱。
这次为能有效冲抵,减少潜艇输出危害,卡拉马托尔斯克特种机床全便宜卖出来了,KK3404型轧棍磨床负责磨削,KK16159型重型机床则对重量达到250吨的支承辑(用在5000型厚板轧机上)进行车削加工。
聂帅很高兴,这等于全套母机齐活了,中国不但可随意复制、生产、改进,还能利用海运和板材成本优势,在不远的将来从干线管道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李成栋道:“首长,是不是苏联经济出现了很大问题,以前不愿卖的好东西这次都卖出来了?”
“经济肯定有很大问题的,但有问题的不光是经济,而是整体战略。”
林冠华沉声道,“从这一步骤来看,苏联很可能又要动手了,出口核心机器但减少核潜艇很明显要稳住我们,又不能在军事技术上留下太多把柄。”
“又要打了?”李成栋一皱眉,“打谁?还是土耳其?”
“基本可认定为土耳其,甚至借口也是现成的……”
林冠华甩甩报文,“你看,苏联又抱怨土耳其在上次作战后对海峡清淤不利,以至于影响了商船进出并间接导致苏联国际贸易不畅,苏联航母编队也不能出海。
懂的都懂,这就是发起战争的现成借口,”
“这次倒选了个好时机……”林彪道,“美国估计顾不上了.”
聂帅摇头:“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德法意肯定想表演一番,尤其德国,如果想搞德奥合并就必须要抗住苏联!这一把抗住才能顺利合并,要不然德奥合并时,苏联还会发难……
打墙就是动土、动土也是打墙,只要德国人够聪明,估计要去土耳其折腾,去土耳其比去波兰折腾强。
现在就看德国会不会大规模突破军工限制了……”
林冠华道:“不用!有人产能空着,就看钱怎么到位了………”
“有人?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