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全局(1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11章:全局(11)

“首长,苏联人又变卦啦,他们只同意出售2艘671型核潜艇,暂时不出售675型。”

林冠华不动声色:“剩余逆差部分用什么补呢?”

“给10万盎司铂金/钯金,按国际价结算,另再同意出售6套大型重型机械设备,方毅同志说对方主动降价35%,机械工业部沈鸿部鸿长已初步表示同意,商务部在和对方磨,争取降40%以上……”

听到苏联愿意降价35%,林冠华紧皱的眉头缓缓舒展开来,仔细看起电文,—边看—边点头,随后又把报文递给聂帅,后者表情有些复杂,但没发表反对意见。

李成栋很焦虑,不满道:“莫斯科怎么老变卦,说好的事,连准信也没有……12月底就该交割的款项拖到现在又支支吾吾,信用太差了,活该他们借不到钱……”

林冠华道:“看来,上次在印度洋被我们击沉的那艘苏联伪装潜艇,应该是671型了。”

林彪一愣,随后点头称是。

主席团会议还是有触动的,4艘核潜艇太多了,让很多人受不了,最后改为2艘,且是已被击沉3艘的671型,苏联认为这款型号特征多半已暴露或存在明显问题,卖了无妨,后续不再考虑建设671型。

至于减少2艘导致的缺口,由柯西金想办法,用铂金/钯金再加6套设备冲抵。

这么搞总金额超过4艘核潜艇的,但这不是1月份即将结束了么,苏联也要面子,干脆把1月份逆差一律冲平,免得中方牢骚太多。

众人又研究苏联同意降价出口的重型设备来,第一套设备李成栋认识,其可加工最高重量达560吨、直径达20米的重型零件,由科洛姆纳重型机床厂制造,类似设备去年已出口过一套到日本。

整座车床组装后重量高达1000吨,最特别之处在于龙门架布置,带有刀架的巨型横梁安装在可进行水平移动的专用底座上,依靠横梁和底座间的支座能够增加被放置零件的高度。

这套专用车床最典型运用是为隧洞防护生产掘进护盾,以往没这么大玩意时,需多个车床加工后拼接,费事费力且不够安全,一整套钢坯加工成型就牢固多了,在矿山、地铁、涵洞等建设中有大用。

该厂提供的第二套设备,李成栋就不认识了,低声问:“首长,这种研磨抛光专用立式车床用来给潜艇或宇宙飞船表面抛光么?”

林冠华点点头:“可以用,但一般不用这个,那些基本需要一次成型,这家伙专用于磨光学镜片。”

“光学?镜片?”

李成栋不解,“这设备很难搞?为什么从苏联进口?咱们难道不该与蔡司合作,从德国引进么?”

“蔡司镜头很好,但只适合中小领域,在大型镜片生产领域实力不够……”

林冠华笑道,“你回忆下,上次郭老申请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望远镜,多大?”

“这我记得,直径1.2米,全套美国进口,花了好几百万美元呢……”

紫金山天文台于1934年建成时安装有一套直径6o0mm的望远镜,全套从德国蔡司进口,算远东最大的观测望远镜之一。

20多年过去,600mm显然落后了,为配合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迫切需要更好的设备。

由郭老牵头,以中科院名义申请一部最新望远镜,林冠华亲自批复并拨出专款进口。

当时苏联、美国都有大型设备,但苏联价格比美国还高,最后转向美国。

与此同时,中科院还启动了一系列项目,包括塔式太阳望远镜项目也由此落成。

这座太阳塔高21米、塔壁厚40厘米,塔顶安置观测太阳定天镜,将太阳光垂直导入正下方安置的成像系统和观测仪器。

塔体周围环有多波段太阳光谱仪室、太阳单色光照相室、太阳磁像仪室等三个观测室,可获得有关太阳的研究资料,虽不算世界顶尖,但依靠进口设备,也能排名TOP15。

除此之外,1956年,中国学者潘君骅赴前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光学大师马克苏托夫学习天文光学。他提出的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被苏联光学界称为“潘氏法”,并得到广泛应用。

1960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提交了研制直径2.16米大型望远镜的项目设想,历史上该项目也曾立项,但三年困难时期下马,再就要到文革结束才能启动了。

项目送发改委审批时,林冠华建议调整为研制2.4米直径,多出来的经费和设备需求由他来想办法,在2.4米项目研发前,先帮国防科工委仿制从美国获得的U2和SR71上的光学镜头以便积累经验。

后来大家就知道了,这些美国设备与经验用在中国侦查卫星上。

2.4米直径不能说大跃进,早在1917年,美帝威尔逊山天文台就安装了2.5米直径的反射望远镜,到194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监制完成了直径5米的海尔望远镜。

单片镜头由康宁公司专门研发特种玻璃,重14.5吨,精度高达25纳米,遥遥领先。

别说出口如此尖端设备给中国了,就是中国天文学家想实地体验都受限制,问美国定制也只给1.2米级产品。

林冠华笑道:“你知道2.4米的镜头意味着什么嘛?”

李成栋摇摇头,这超越了他的知识结构,不太理解。

“U-2从2万米高空拍摄,分辨率20多公分,差不多能辨认出车牌这么大的东西。

如把2.4米光学镜头装上卫星,在离地25万米的高空拍摄,光照良好前提下经变焦处理,大概也可认清车牌大小的玩意……”

李成栋骇然,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的表情,就差明说“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了。

聂帅心事重重地点头,他知道林冠华说的是真的。

虽然美帝现在还没有,但不等于将来没有。

为什么后世美帝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镜头不偏不倚就是2.4米?不是更大或更小?

就因为这套镜头与锁眼侦察卫星基本通用,为摊薄有效成本才这么设计。无非一个用来监控全球,一套用来观察天文。

单纯生产一架哈勃的成本高到不得了,就算技术白送都不是一般国家能消受的,但美帝凭借哈勃与锁眼同平台运用,有效降低成本并不断验证,某种程度上也算冷战科研成果外溢。

潘君骅很奇怪斯小林执着于将2.16米改为2.4米,但认为差距不大,跳一跳能够得着,并不离谱,总书记有具体指示就按这要求答应下来。

“那……那这台磨床能搞2.4米?”林冠华笑着比划出手势:6米!

这下连聂帅也震惊了,这岂非比美国海尔望远镜还大?

这台世界上最大的Ky168型磨床并不是诚心供应中国的,立项初衷准备给苏联特设天体物理台配套,根据规划准备在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安排6米直径的经纬台式大型望远镜。

项目还在运作中,柯西金看到了对应拨款,为其后续巨大耗资感到震惊,并认为完全没必要和美国人在望远镜上一较长短,至少不是现在当务之急。

他的理解没错,项目是斯大林亲自定下来的,当年听说美国搞了5米的望远镜,在1950年亲自下令要搞更大的望远镜超过美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