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全局(10)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10章:全局(10)

大部分时候话语不多的哈萨克第一书记库纳耶夫皱眉不解:“我听说过德、法、荷兰等国家赞助中国在非洲行动的消息,但我觉得这些赞助只能说是一小部分,不具备决定性作用。

真正令我好奇的是中国为什么能有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可花?

他们不但新建并培养着与英美完全可相媲美的海军,还能拿出大把资金搞工业化建设……

20年前,米高扬同志去中国访问时,他们还穷得叮当响,连套像样衣服都没有,我可不相信在非洲大陆能大把捡到钞票和黄金……”

米高扬没吭声。

柯西金想说什么,叹了口气,也没开没口。

只有谢列平笑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走资本主义、修正主义道路来钱快啊!

柯西金同志也介绍了,中国有7家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还有4-5家政策性专业银行,4家全国性保险公司……

政策性专业银行倒没上市,但7大行、4大保全和美帝国主义的金融机构一样发行股票并公开售卖,新增了上千亿人民币额外资金,有钱得很。

我们在伦敦的海外商业银行,联系国内都需要走电传和电报系统,如要寄送长文件,要么派人坐飞机送回来,要么通过邮政包裹寄过来,时间少说2天,多则2周。

中国驻扎在我们这的机构你们都知道有全套卫星网络设备,传输几十页电子文件,花2分钟就够了。

不是一家有这种先进设备,每个城市、每个驻外机构都有一套,在全世界形成卫星网络体系。

可怜的杜波诺索夫同志每次想快速发送些不涉密的长文件,都厚着脸皮跑中国同志这里去,央求借用他们的卫星信道,再从中国驻莫斯科办事处用一张软盘拷贝下来送到国家银行或计委……

听说,海军核潜艇部队对这套体系也很感兴趣,想在全球搞起来?”

乌斯季诺夫尬笑着点头:“想搞,但技术还差点意思,另外钱也不够。莫斯科人民银行的海外报表能走中国通道,反正被北京知道也无所谓,我们可不敢……”

克格勃也很想要这套系统,那样下面汇报起来不方便许多?

结果报告打到莫斯科没被批准,原因很简单:缺钱。

克格勃当初驻外分部缺钱缺到必须用卢布去黑市换外汇才行的地步,哪有钱搞这种高科技,继续用老办法吧。

国防部给主席团画了大饼:等苏联自己研究好就用国产化系统。

什么时候研究好,一直遥遥无期。

全世界目前只有2套可广泛使用的卫星报文传输系统,一套在美国,一套在中国。

巧合的是,这2套东西是根据同一思路派生出来的:林冠华与美国谈判共同建立金融数据传输体系,用于制定标准化接口并传输国际通用的证券、期货、银行、信用卡等数据,由此建立中美主导的SWIFT系统。

后又联合搞起了国际海事电话系统、国际卫星电视的互联互通。

英国借用了美国体系,法国借用了中国体系。德国两边都借用,互相取长补短,打算到时候自己来一套。

苏联最搞笑,两边都不借,铆足劲要整独立知识产权。

美国就算再制裁中国,华尔街和财团也不敢关闭这套体系,真关闭了,谁制裁谁还不知道呢。

“米高扬同志否决了中方在莫斯科开办海外证券交易平台的申请,我认为这决策没错,但我们也应看到……”

谢列平顿了顿,神情严肃,“我们在国内否决了金融炒作,但这部分钱不可能老老实实留在莫斯科,必然会千方百计涌出去搞投资、炒股票、买卖期货……我知道有很多苏联人在中国投机证券。

买美股、买华股、炒作期货、黄金、外汇……买华股据说都赚了,买美股现在可能就不那么妙。

哈尔滨、北京、大连、伊尔库茨克,哦,现在中国叫苏武市,还有南方的西贡、新加坡、海南、台湾,活跃着很多人。

好些人都与我们中央委员一级以上的干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甚至就是白手套,替大人物们打理海滨别墅、海外资产,打理各种各样的外贸生意……

这可都是……我们党的钱!

我们抓过好些腐败分子,当时布尔加宁同志亲口许诺给200个名额,我们在中国查抄过别墅,查到过整捆的现金和奢侈品,也查过一地窖的名贵进口酒,但是吧,被查的始终是少数。

为保持安定团结,200个名额后来又取消了,再后来,我们这的犯罪分子也变得狡猾了,买房买股票都通过中间人、用假名登记产权了,甚至还有人转移部分资产去泰国了……”

所有人默不作声、如坐针毡、场面一时变得异常尴尬。

谢列平说的都是实情,中国主要大型国企,尤其能赚钱的金融国企已全都安排了上市。

考虑到部分银行里国家股份太多,股权过于集中,上市前特意公开安排了不少股份对外出售。

1967年后,随着滨海、香港等地收回,金融系统再次跑马圈地,林冠华指令以增发新股形式全面收购星洲、香港、澳门、吉隆等地的私营金融机构,工行收购了华侨银行,建行收购了东亚银行,交通收购了永隆银行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再次实现国有金融资本增资扩股、散播股票,让其他6大行与最早股份化的中国联合银行一样,都变成股份制银行。

财政部、央行、国资委还是当之无愧的大股东,拥有95%以上的金融资产。但就算外面只剩下5%,也已有上千亿市值了。

关于这件事,米高扬和柯西金有争论,甚至彼此间无法互相说服。

米高扬认为这样改革是资本主义化、修正主义化,让私有制复辟并侵蚀生产资料公有制。

苏联房改允许老百姓持有房地产,本质上是消费资料的私有制,和老百姓拥有汽车、彩电没啥区别,属于个人财产,但生产资料领域出现私有制是在根本上改变社会性质。

但柯西金认为,只要还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有些小私有制没啥大不了,他们又不介入管理。

普通民众购买国家发行的股票,和他们把个人财产存入国家银行,再由后者集中起来统一投入生产运营有区别么?

难道苏维埃银行里的钱不是苏联老百姓的资产积累么?

懂的都懂,柯西金也不是急着给苏联银行发股票,而是需要用这种方式,为私营经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提供理论依据并进行政策松绑。

中国发股票、允许生产资料出现私有制很平常,因为中国一直保留了土地私有制,鼓励老百姓去边疆当大自耕农,既然农民可拥有土地这种生产资料成为公有土地的关键补充,那凭什么城市阶级不能拥有银行股份、工厂、商店等生产资料呢?

从内心深处说,谢列平赞同米高扬,认为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走资派,就是现代修正主义。

但谢列平毕竟不是闭着眼睛辩经的苏斯洛夫,能完全无视现实,长期分管克格勃使他对外界局势了如指掌,再对比中苏不同情况,使他在实践上产生极大困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