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全局(9)
苏联一开始很紧张中国在北方尤其边境地带大规模修建机场,尤其通过侦查卫星获悉中国在长城以北部署的战略轰炸机、中程导弹等设施大大超过估计后,更陷入恐慌。
这种恐慌情绪在知悉中国将武警部队直接转职进入野战部队后达到了顶峰。
后来仔细想了想,又不觉得那么可怕了,甚至还有点麻木。
以前担惊受怕是认为是真交手后很可能防不住,想竭尽全力防御住。
等柯西金将机场一砍,再加国防部将人员向中东一集中抽调,苏联远东部分干脆躺平了:横竖打不过,那就下调风险等级进行规避吧。
理由是,中国在北方部署武警部队都10年了,10年来从来没转职过,只有这次解放非洲才转职,可见压根不是针对我们远东地区的。
既然不针对我们,或者说,说强化了也守不住,那还怕什么呢?该咋样就咋样喽。
相反,中国在中东的兵力驻防与苏联柔软的下腹部直接接壤,这里倒要尽可能提防,这时候又分外关注起中国海上力量来了。
海军为多搞点军费,国防部为显示自己不那么无能,启用了“不对称作战学说”,意思可用自持力长久的核潜艇威慑中国海路安全,尤其要在印度洋获得破交优势。
你有3000万吨商船怎么了?
我1艘核潜艇对付30万吨,100艘核潜艇就能把这3000万吨都压制住,如果100艘不够,那就上200艘。
由此,苏联彻底放弃在常规水面舰艇领域一较长短的想法,转而埋头苦干核潜艇。
红宝石、天青石、孔雀石三大潜艇设计机构争先恐后抛出各种设计并加以实践,甚至还在谋划钛合金核潜艇,打算获得潜深1000米的高速潜艇。
米高扬、柯西金万万没想到,好不容易把发展大型舰艇的势头压下去,军方转头搞核潜艇又上瘾,闹来闹去,A领域好不容易节约下来的经费转头又投入了B领域的无底深渊。
乌斯季诺夫抛出新理论:不就是军备竞赛么?干脆把核潜艇卖中国几艘,让他们认识到差距。
难不成中国一方面能在水面部队和英美竞争,另一方面还能在水下力量上与苏维埃竞争?那非把中国经济拖垮不成。
这种思路还未获得主席团普遍认可,谢列平比较了解最近几艘核潜艇被击沉的,认为本国核潜艇的技术优势不像国防部夸耀得那么明显,对1艘核潜艇克制30万吨商船的计算方法更表怀疑。
如果真如此简单,英美为什么不派遣核潜艇去印度洋破交而摧毁中国的海运网络呢?
他慢条斯理道:“前不久我们一艘核潜艇刚被中方疑似击沉,如果再把其他型号卖过去,会不会导致中国更全面掌握我们的技术水平?当然,我理解国际贸易收支必须平衡的迫切,我的意思是……能不能在其他角度想想办法……比如……房地产?”
米高扬微微颌首:谢列平还算提出了可行办法,不过效果可能没他想得那么好。
柯西金让人捧来卷宗,慢条斯理地介绍起来:“以莫斯科为例,中国一共获得了17宗土地,其中有4宗在房改启动前,根据两国特别协议以捐赠形式获得的,还有13宗土地是房改后中国依据拍卖流程购买并建设的……
这13宗土地中,有10宗被中国金融机构获得,除最早开办的中国银行外,中国的工、农、建、交、邮、联6大行及国家贸易银行各获得一宗,另外中国人民保险、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三大保险公司各获得1宗,建设了少则4000平方米,多则1.2万平方米的建筑物;
另外3宗被中国总商会、中国综合服务中心(邮政、海事、民航、铁路等跨国业务)、中国友谊大厦所获得,用于新建高等级办公楼,下面几层可对外营业,地方你们都知道,面积普遍在3-5万平方米不等;
这13宗是我们批准的,另外主席团领导还亲自否决了另外8宗,你们想知道么?”
众人颇为惊讶,依然耐着性子听下去。
第一宗是中国证券交易公司,中方提出在莫斯科建立海外证券交易中心,供苏联人民参与证券投资(中国与欧美主流交易所),被米高扬咔嚓了,他不是不想搞,但生怕步子太大扯到蛋;
第二宗是中国文化学院,主要在莫斯科开展非外交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化培训学校,培养中俄双语人才,说好从苏联大学毕业生中招募,苏联文化部、教育部都同意了,但谢列平不同意,害怕成为间谍培养机构;
第三宗是中国文艺中心,主要在莫斯科输出中国电影和各类文化艺术、演出、出版小说、报纸、杂志等等,莫斯科市同意了,但苏共宣传部直接一票否决,开玩笑,你都能直接在莫斯科输出内容了,那《真理报》还怎么宣讲真理?
第4-5宗道理差不多,中国打算在莫斯科搞广电中心,没批准;想搞计算机信息中心,经反复沟通,最后也没批准……
其他被否决的理由大同小异,基本贯彻了一个原则,中国要在苏联卖各类有形商品尤其普通消费品,可以允许甚至鼓励,但中国想在文化、艺术、新闻、意识形态等领域进行第三产业输出,苏联基本拒绝。
非保险、银行之外的证券交易活动,苏联一律拒绝。
波德戈尔内皱眉道:“你的意思是,因为我们否决了这些房地产项目购买申请,所以他们就不肯购买了?”
“也不能这么说……”
柯西金苦笑,“购买本身没有价值,得使用才有,如果业务没法开展,他的人就过不来,单纯买房地产有什么用呢?钢筋水泥不能产生效益那就纯粹浪费,何况还要交房产税……
我们原来设想的,在旅游胜地出让部分土地和疗养院给中国,让他们安排人员前来度假旅游的目标也没能实现。
最近3年只接待了3000人次的中国旅客,全是中国军队、机关中的中级官僚及其家属,顶多有些劳动模范,一个民间团队也没有。
中国厅级以上中高级干部主要安排去欧美考察,以前还包括英美,这两年英美关系中断后,重点就去德、法、意、比、荷5国。
来我们这里疗养的高级干部不是没有,但掌握实权的很少,基本都是退休或边缘人物。
度假别墅—套也没卖出去,哪怕是法国、意大利人修建的也不行,但是……”
但是后面的话就不要说了,懂的都懂。
自布尔加宁开启“中国购物观光团”模式后,每年都有大量苏联干部去中国疗养、购物、度假,倒爷和腐败分子则去中国购买海滨别墅,中国海洋地带温暖的度假村对于苏联有着莫大吸引力。
反过来,你让中国干部来苏联度假买啥呢?
能买到的全是国内出口的东西,一买一个“中国制造”,总不能就扛着列巴和黑巧克力回去吧?苏联重工业产品再好也没法消费啊。
除此之外,苏联度假村服务也很糟糕,服务质量好的都是苏联特供地点,一般人进不去,中国能进去的干部,在国内也能享受到更好的,并不稀罕。
苏联疗养与度假体系的衰弱和柯西金改革有很大关系。
苏联成立后出台了《劳动法》,明确工人每年能有两星期假期。后来还规定每个苏联公民都拥有休息权利。
从那时候起,苏联在各地建造疗养院,选址就在阳光灿烂又暖和的苏联南部,像黑海、里海沿岸以及高加索地区。
这些疗养院基本都是各大工业系统出钱建设的,属于系统内部运转,对应工厂每年都发疗养券,符合条件的个人也能入住,大多是免费或花极低的补贴价就能住。
但煤炭系统工人别想去航空工业的疗养院,那是人家航空工业部委掏钱的,煤炭系统凭什么享受?
实际中,最好的地方往往被有钱或有关系的人占了,那都是中央政府开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