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绝杀(20)
割小弟的地盘满足自身利益是苏联—贯节操,主席团也没觉得特别不好意思。
但割肉后,小弟还能不能继续存活,这是件相当麻烦的事。
上次叙利亚战争前,全国人口500多万,随着库尔德地区分离与人口大规模逃亡土耳其,叙利亚总人口只剩下不到400万;
喘息了没几年又再次陷入战争,人口总数非但没有恢复,甚至进一步下降,现在叙利亚总人口连350万都到不了。
随着阿拉维、德鲁兹等持续攻城略地,叙共所能控制的人口只剩下不到200万,虽然看起来比德鲁兹人口还多一点,比阿拉维也没少太多,但沿海精华地区、大马士革附近区块均已丧失,目前唯一还有点价值的只剩下与土耳其接壤的北部区块与幼发拉底河流域了。
面积还有将近10万平方公里,但因南部、中南部、东南部都是大片沙漠,属于无效面积,难以养活足够人口。
换言之,假设莫斯科要求叙共接受现有地盘并退守,那就需要把这200万人再养起来,尤其是要提供足够的粮食。
放任不管当然也可以,最后结果一定会全面崩盘!
波德戈尔内沉吟道:“对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不惜一切代价停火,200万人暂时由我们养,短缺的生活物资归计委来调度。”
谢列斯特觉得很神奇:计委怎么今天一下子阔气起来了?
米高扬没让人使劲猜,沉声道:“我减持了100吨黄金,合计350多万盎司,换了近40亿美元,一部分支付外国设备款项,还有部分利用这次日、韩汇率大幅度贬值且资本家急于跑路的机会,采购了很多日用消费品。
持有这些库存的日韩资本家正忙着向南美转移,愿意低价抛售,只要给现美元……
美元没有,钻石、珠宝也可以,我还把国库里剩余的钻石、珠宝全置换了日韩物资,资本家忙不迭带这些东西跑路去累西腓了·……”
所有人面面相觑,安德罗波夫回过神来,大惊失色:“没外汇储备了?”
“国家银行外汇储备只剩下最后1.7亿,所有出口渠道因为制裁都在快速萎缩,对华、对东欧出口倒没问题……但他们那里收不到任何外汇,因为我们还欠着很多钱……
中国甚至把他们持有的卢布盈余通过中国银行体系转给东欧各国,东欧进口油气也改用卢布结算。如坚持要外汇,那他们就转而从法国、德国、比利时进口,因为中国持有欧洲各国较多的账户盈余,能很轻松转给他们。”
谢列平恍然大悟:“我说嘛,最近黄金升到1140美元后没能继续往上走,反而快速掉了下来,原来是您秘密减持导致的?”
“这件事没法提前透露,否则很快就会跌下来……现在至少卖了个好价格。”
米高扬扫视众人一眼,缓缓道,“叙利亚停战、输出物资给他们,再争取了些日韩物资,应该能再增加6-8周的后勤供应体系。”
表面上米高扬说的是增加6-8周,但落在主席团成员耳朵里,等于直截了当地提示,如果6-8周还打不赢,或取得不了足够有利的结果,要么继续抛售黄金,要么就只能及时止损了。
波德戈尔内十分苦恼:“对华贸易还摆不平么?不是已同意批准奶牛等牲畜出口加大了么?”
柯西金摇头,米高扬也继续摇头。
虽然增加了牲畜出口,但出口金额还弥补不了因为有色金属、特种金属出口减少的差额;
苏联油气出口遇到更多问题,虽然OPUC均衡价已抬高到3.5美元/桶,但因人民币汇率从2.5升到2左右,用人民币计价的原油价格反而趋于下降。
要维持进口同样多的中国商品,苏联必须出口更多的油气才够,当出口完不成指标时,就被迫用油气折算积欠沉淀下来。
除此之外,由于黑海通道关闭,苏联要进口,要么绕走遥远的摩尔曼斯克,要么走波斯湾和远东的贝阿铁路通道,波罗的海通道想都别想,已直接被德国人封堵住了。
耗费巨资的贝阿铁路虽然运输量节节攀升,但运输费高得令柯西金吐血。
另外还有办法是从团结港上岸,通过中亚铁路输送,中亚铁路运费虽比贝阿铁路要少,但依然比伊拉克铁路要贵得多。
计委急于内外输送并弥补黑海通道关闭的缺口,运费再贵也得忍着。
更何况,铁路造出来不就是为在海上通道封堵后的紧急时刻动用的么,现在不用,还等什么时候呢?
波德戈尔内未就米高扬减持黄金表示不满,本来以色列那笔美元该给苏联,但随着通道切断、以色列投降,这笔美元最终落到其他中东各国手中,苏联是完全没办法。
“除黄金和领土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有效渡过难关?”
柯西金慢条斯理道:“还可以通过货币改革与压低汇率增强出口竞争力,不过……这会极大恶化市场供应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在目前这种大城市化集中体系下,会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弥补天量逆差和财政缺口,柯西金想出无数办法,最惊险的一跃就是“压缩边疆、提高城市化水平”。
简单来说就是苏联版的集村并屯、农民上楼,把自从30年代开始的边疆开发势头逆转、停止、撤回,把人安顿去最近的中大城市生活。
这种操作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减少物流和行政损耗,第二是停止边疆开发支出,第三是盘活城市房地产市场。
如此情况在西伯利亚、北极圈、远东表现最为明显,大量定居点和偏远集体农场被撤销,与之相互配套的就是原本100多个民用机场被砍到只有20出头。
虽不可避免地会减少些粮食产能,但柯西金算过,从经济上来说比较划算,甚至可以把偏远定居点的电力、输电线、废钢铁全集中起来再利用。
缺点十分突出:城市化后,原集体农场自给自足的很多套路维持不下去了,严重依赖外来消费品供应。
即便这样,米-柯持续不断地削减普通民用消费工业生产而代之以进口,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
油气卖不出去,柯西金指示化工厂增大使用油气为原料的化纤原料供应,大量输出PTA等原料填补。
这里同样存在很大问题,苏联生产PTA的设备和配件依赖进口的,加速生产会进—步增加对外汇的需求。
二战结束时,苏联轻重工业大致为1:3,重工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比74%,经过与中国优势互补,后来变成1∶4、1:5甚至1∶6、1:7,到战争开始后,随着重工业尤其军事工业进—步加速,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重工业占比已达94%,轻工业只剩下了6%。
苏联将大量石油转变为化纤原料后低价出口给中国,再从中国进口各种款式的成衣。
计委报表显示,进口日用消费品就是比自己生产划算,苏联老百姓也已习惯从商店购买所需要的中国货。
没有中国货(还包括日本货、韩国货甚至少部分朝鲜货、南亚货)的日子根本不可想象。
柯西金和计委经济专家们认为这个情况绝对不正常,中国为什么能压到这么低?
单纯说人工工资低也不至于如此啊。
后来终于找到答案,但这答案甚至还不如不知道的为好:海运+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