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谢幕(9)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11章:谢幕(9)

6月29日,克里姆林宫会议室里一片死气沉沉,人人都长着一张苦瓜脸。

根据最新情报,中美军事技术交流协议基本达成,美国已将2艘尼米茨号航母、1艘蒙大拿级武库舰及一大批飞机送到了日本东京。

中国交付了一批高边疆设备、图纸及众多美国战俘。之所以未一次性交付完毕,不是中美彼此信不过,而是有些美国军舰配合沃金斯进行武力弹压与巡逻,直到6月20日才返回诺福克母港,需进行维护保养,来不及第一批交付。

剩下那批根据中美备忘录到7月份再交割。

不管怎么说,中美交流武器、设备、技术很多次了,彼此有默契,一般不会搞小动作。

搞了也没用,因为你不知道到手后还要请教对手什么,先把路给堵死了,对自己没丁点好处。

中国作为大国一直很体面,也没说仗着大胜优势把美国2000亿债务全赖掉,该还继续还嘛。

甚至为照顾美国体面,送了经济合作优惠条件,光那个1980年两国关税加权平均数一致就算非常重大的让步了。

加权平均数一致不是说完全税目一致,而是进出口商品税收总额除以贸易额比值一致,具体商品细节上肯定存在差异。

中国会对电子产品采取低关税,对汽车采取高关税;而美国这两类都采用适当关税。

中国需要铜、石油等产品,作为原料的精炼铜、原油乃至煤炭,进口税率都按最低的0.1%计算,和免税差不多,美国就不一样,由于自己是产能大国,所以进口税率3-5%不等,尤其为保护本国煤炭产业,煤炭进口关税超过7%。

话又说回来,虽然中国煤炭进口税低,但除朝鲜和南亚少数国家,没多少卖家能向中国出口煤炭,远东几乎所有大型煤田都在中国手里,南洋煤、汉洲煤构成了消耗主力。

中国沿海各大城市火力发电机组基本使用海运煤,内陆高成本煤炭只进行勘探,暂时没大规模开发意图。

苏联当然可以不受限制出口煤炭,问题苏联剩余煤炭实在太少,运力还受限制,可怜的火车余力送煤炭绝对不划算,送化肥还差不多。

中国缺钾肥,但其他肥料自产满足率很高,故钾肥关税很低,不过3%,其他化肥关税在12-16%之间。

总体而言,中国加权税率虽比美国高不少,但比起刚签署《中美新约》时已降低很多,连腊斯克也不敢指责中国违背承诺。

主席团不是为《中美新约》伤脑筋,大家在乎的是军事交易。

当林冠华率舰队离开法国返航时,中国不但与欧洲各国签署了塞浦路斯国际合作示范区协议和一堆经贸协议,还根据备忘录爽快交割了3艘航母给德意。

德国拿到2艘鲁莽级、意大利拿到1艘鲁莽级,两国不约而同用牛牛的斯贝鬼怪上舰。

跟随林冠华回国的舰队少了3艘鲁莽,多了地中海舰队2艘马耳他及辅助军舰(还有2艘改埃塞克斯级出售给了南斯拉夫),地中海里除中方巡洋舰编队,已没有主力舰队了。

饶是如此,各国也不敢小看,更不会轻易招惹。

法国已正式加入土耳其战场,并把高边疆新战术拿去练手,效果非常好。

中国航母是走了,中国驻军都还在呢,谁去招惹?这些调整,对苏联而言都是沉甸甸的压力。

土耳其战役已持续3个多月,包括米高扬出售第一批黄金争取的6-8周也已消耗,非但不能打下安卡拉并奠定胜局,反而每况愈下。

表面看苏联战线维持得还不错,但主席团都清楚,目前战线是靠牺牲了叙利亚和以色列战线,是靠无数血肉、物资和资金填塞进去的。

30万德军、5万欧洲联军,45万土耳其配套部队共计80万大军拖住了苏联近100万大军(含后勤梯队)!

每天消耗都是天文数字,偏对手还不肯谈和,死缠烂打。“实在不行,在合理惩罚土耳其后,主动撤军吧。”

柯西金叹气道,“随着法国加入战场并使用从中国获得的新武器,前线压力陡增,物资和人员损耗增加了4成……最关键是,3个月作战并未给我们带来任何价值,反而在白白消耗力量。

德军完全有能力继续推进,但故意保持消耗战拖延时间……”

勃列日涅夫疑惑道:“争取什么时间,等法国下场么?”

“不是,动员更多兵力与军工生产。”

柯西金补充道,“德国军工原来受限,哪怕上次大战,也被要求尽可能购买美国产品,故欠下美国一大笔债务并吸纳过剩军火。

这次战争,美国的存在感很弱,除分担部分军费外,几乎没什么力量来进行干涉。

施佩尔这个老纳粹抓住机遇,广泛复兴各类军工体,还从中国获得了大量技术专利和图纸。

所谓的德国豹2A2坦克就带有鲜明的中国Z69主战坦克痕迹,外形不说—模一样,基本9成相似。

美国最新的M1坦克,德国反而并未装备,他们拥有的美式坦克还停留在M60系上。

在航空领域,斯贝鬼怪固然从英国直接进口,但通过分析残骸得知,F-4德国版已在大规模生产,德国版与美国版很多地方不同,最明显就是发动机,但F-4德版与中国J-4发动机完全一致,里面的仪表布局也有很多类似。

情报专家都承认,Z69/J-4都有很明显的德国专家参与研发痕迹,这些技术重新在德国落地生产,至于那些远程机动火箭炮更与美国毫无关系,全是中国血统……

没有土耳其冲突,德国怎么有借口大规模恢复并扩容军工体?怎么有借口不买美国货?

今天信号更危险,德国从中国手里买到了2艘主力航母,下一步看起来要大规模扩容水面舰艇乃至潜艇了……”

谢列斯特嘀咕道:“这不对劲啊,上次美国给了钱,这次谁给钱让德国这么从容呢?”

“德国当然承担最多,但英法意比荷都给了钱,美国其实也出了钱……”

柯西金补充解释,“英国出钱用的是过剩军火,其他几家好多算是现钱,德国用这部分资金在启动国内军火……

至于他们为什么愿意给德国交钱打仗,这是很复杂的课题……你们以为意大利就不想恢复军备?不然他买航母干什么,难不成真去对付铁托?

英国动机倒容易解释,要排除大家对英加合并的阻挠;而法国需要加速吸纳西非领土……

西欧各国普遍还借打击以色列没收了大笔犹太资产,我初步估计,合计数不少于800亿美元,法国最多,英国/加拿大其次、德国再次……”

柯西金的分析很合理。

德国确实有机会反攻,但无论基辛格还是施佩尔都没着急这么做,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实德奥合并。

不但要大范围恢复军工生产,还要借机恢复军备。

两德再统一后,人口已达8000万,本来北约内部共识不要超过50万兵力,德国根据各国要求,确实把兵力削减到只有48万的水平,现在借着土耳其战役和动员体系,军队再次扩容,已突破100万,相当于英法兵力总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