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重组(3)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26章:重组(3)

所谓“误会”,当然针对林冠华,要不然总书记、总前委书记“携大胜回京逼宫传位”的小道消息一说,场面就太难堪了。

众人也明白主席决心已定,一般说服没有用,也不能多说。

总理继续打圆场,意思先和政治局委员们沟通再说,反正开5中全会还有4个多月,月中间有进—步腾挪转移的空间。

随后林冠华又大致汇报了有关下一步经济发展设想,打仗告一段落,建设必须加速。

首先当然是大兴钢铁业。

这里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开发汉洲的南方铁矿,春节后已进行部署,目前正紧锣密鼓兴办中;

二是合作开发淡水河谷铁四角铁矿,这里中国拥有40%的权益且已交割完毕,克拉克根据中方建议,不但大规模开采铁矿石,同时也从美国加速引入铁矿设备进行发展。

罗马和西洲都需要钢铁,罗马还需要安顿劳动力,很看重这个项目。

这里有很有趣的情况,开发淡水河谷及其配套钢铁业的工程师主力是美日结合,以日为主;工人队伍由韩国移民充当监工。

这不是随意为之,而经过精心测算,日本工程师不但比美国更好用,且成本只需要五分之一,资本家也得考虑利润不是?

至于美国矿业工程师和矿山机械,短期有大量增长,煤炭业需求在持续提升。

南美发展工业有天然限制:煤炭缺乏。不光冶金煤不足,就连发电需要的煤炭也不足,必须大量进口,这带动了西半球煤炭景气。

其次是大兴水电、水利建设。

水电代表工程,在东半球是葛洲坝工程与贾木纳工程,在西半球则是伊泰普工程。

前者是发电与灌溉并重,后者以发电为主,着重缓解因为缺乏煤炭而无法供应充裕电力的困难。

山南开发已有10年,取得累累硕果,但洪水泛滥的局面令人头疼。

贾木纳河下游地势低洼,属于冲击平原,搞大型水电不合适,必须从中上游开始约束。

上游雅鲁藏布江段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但因环境恶劣,技术暂时顾不上,经反复勘察,认为可在中游修建大型水库与电站,规模比葛洲坝略大。

缺点是周围不够成熟,基建前先要搞一搞交通;优点是人口不多,基本没有移民安置问题。

至于水利设施,南洋地区需要大力修建,汉洲方面也要重点评估。

有个大胆设想是从水资源丰富的大洋省(巴布亚岛)引出,通过托雷斯海峡进入汉洲东北角。

更大胆的设想是填海造陆,彻底截断托雷斯海峡,让汉洲大陆与巴布亚岛连起来,毕竟8000年前这两个地方连成一片,因为地壳运动才分开,两边的大陆架都共用。

链接有软硬两种,软链接就是通过隧道与桥梁方式链接,让车辆与管道通行,但海运可以进行;硬链接就是填海,彻底把两片陆地联在一起,海运基本放弃,反正绕汉洲南部同样可以实现。

托雷斯海峡深度不够,遍布浅滩和暗礁,航行充满危险。小船没问题,大船需要技术,每次海军编队通过都提心吊胆、小心再小心,没准还有未爆炸的水雷。

填海造陆已评估过了,是很大的工程,但比联通福建-台湾要简单得多。那些浅滩和暗礁是天然良好的填海基地。

项目也不是随意拍脑门就能上,得精心论证与反复测算。林冠华当初提了引黄入京工程与山西运河,论证时比较勉强,专家分歧也大。

经过一年多测试段盾构机挖掘与实地再评估,专家们确信只能挖补水工程而不可能搞出新运河,哪怕2000吨级运河都很吃力,花费巨大代价及运输的利好足够用铁路+公路免费输送150年。

山西到北京不是没有路或无法建设,而是要找最好、最低成本的方式。

由于这是总书记亲自抓且寄予厚望的项目,再加山西派高度重视,哪怕林冠华不在,3个政治局委员、10多个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前前后后考察很多次,竭力想把这件事给办成,就算想停也不容易,中间断断续续重新论证了一年半。

最后姚依林亲自出面和林冠华等人汇报,意思恐怕真搞不成运河,只能弄引水工程,且引水也达不到每年百亿级别量,最多每年30-40亿立方米。

这已是南大西洋海战结束后的事了,林冠华虽然感觉很遗憾,但果断指示按最新思路改,由发改委调整预算和项目要求。

他改口后,总书记的亲密盟友,以一波、徐帅、李雪峰为代表的山西派彻底死心并都赞同调整。

说到底不是总书记不肯给山西投资,实在是搞不定,没必要冒天大风险硬搞最后落个吃力不讨好。

运河项目虽然停了,但预算继续留给山西,铁路和高速公路多搞几条,场面一样。

这个插曲算三五计划中最大规模的调整,不过外界和下面也没多少批评意见,总书记和领导们没有蛮干、硬干,撞了南墙就果断回头,谈不上多少损失,毕竟那些基础数据以后还可以用,再说引水工程也很重要,这是明确要搞且必须搞好的。

引黄入京同样算国家级大项目。

常委会也没意见,如果这都要批评,那历史上三门峡项目危害不是更大?损失不是更惨重?学费交得不是更多?

总书记毕竟不是算无遗策、百战百胜的天才,林彪有四平失利,粟裕有金门之败,都不影响他们的光辉形象。

相反,撞了南墙赶紧回头,尊重实际而不是搞“人定胜天”那一套更有教育意义。

最后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事业与配套产业。文化事业以电影、电视剧、通俗文学三项最有代表性,尤其电影产业,有关数据简直发展到要爆炸的地步。

中国历史上电影业的绝对顶峰是1979年,年观影人次293亿次,平均每人看30场。相当于每天有7000万人次进入电影院。

人们为买到电影票,不得不通宵排队,能在电影院工作的售票员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

究其原因就是文革样板戏看了10年,被压抑太久,放开后轰然释放出来。

根据广电总局报送的数字,得益于“县县办影院”、“电影下乡”、“百花齐放”等政策,1967年全国观影人次突破200亿,把刚生下来的孩子都算进去,每人平均看23场!

1968年上半年,观影人次仍继续增长,高达119亿人次,全年有望突破240亿。

有很大原因就是林冠华亲自批示,除原来广电系统内电影外,安排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等电影轮番上市(部分荒诞不经的节目剔除),这些片子有效填补了英、美、苏影片缺失后的市场,拥抱了新机会。

这些引入影片带有很多猎奇元素,效果特别好。

林冠华知道,日本电影冲击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啊,海军!》与《226》都在拍摄或筹备中,很快要同步首发。

这两部电影,不光是为了文化,还是为配合当下的日本政治格局,当然剧本会有所修改,肯定不会与历史完全一样,平田一郎没准就会变成中国海军顾问团成员,感受社会主义。

国产电影也没闲着,去年春节后新上映的《少林寺》在14个月里创造了绝对纪录:突破1亿人民币票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