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重组(14)
当天晚饭时分,林冠华一边啃着蟹腿,一边又问赵凯旋:“你们学校毕业生有没有不服从调配,自主择业的?”
“没有……”
赵凯旋道,“除成绩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或在校期间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学生,其他都根据总政体系分配到了各地。”
“真一个都没有?”“没有啊……”
赵凯旋奇怪不已,“你怎会那么想?解放军艺术学院可是军队院校呐,虽然毕业出来不是带兵打仗,那也属于军事序列,最讲究纪律严明的地方,连头发怎么留都有明确规矩,难不成工作这种大事就可以自由散漫?
咦……不对……你真要这么问,这两年还真有5个学生的分配情况比较特殊。
他们虽然也走分配路线,但接收单位不是国家或军队机关,也不是国有文化单位,而是民营企业。
对,肯定是民营企业,2家香港,1家星洲,1家西贡……有拍电视的,有拍电影的,还有搞音乐或配乐的。
这些公司具体叫什么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有个好像叫邵氏影业,香港的,一般国有企业不会取这种名字,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林冠华进—步追问:“这是组织动员学生分配过去,还是学生个人想去,后来走了分配路线?”
“怎么说呢,这两年电影、电视、音乐等产业都很火,各大制片厂都在拼命出节目,新片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出节目必然需要演员和制作人员,原来工作人员不够用就得招。培养速度赶不上需求,五花八门的办法都冒了出来。
最常见的就是两条路,一条从高考没考上的高中生里招募然后送短期培训班速成,香港、北京、上海很多这样搞;
还有从各大艺术院校聘请教职员工乃至学生去客串,名义是下剧组实习,其实也给钱,当然这都要审批……
我们学校属于军事序列,毕业就有文职身份,一直相对最少,总局蓝萍局长亲自找总政谭主任、魏院长等领导沟通,后来也同意了….”
解放军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由刘志坚出任,升任总政第三副主任后,院长由原副院长兼副政委魏传统接任,军衔晋升为中将。
与历史有所不同,为压制军队员额扩张、降低名义军费,类似解放军艺术学院、医学院等军事辅助类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入学后不再直接分配军籍,而等毕业进入军队体系后后再明确文职身份。
与此同时,有关研究和教育经费也走高等教育预算体系口子,但由总政直接分管,统计时不在那750亿军费范畴内。
非要说教育部完全无关也不尽然,毕竟招生通过教育部统一招考。
类似情况还有不少,750亿军费真是野战部队实打实的军事硬费用。
林冠华点点头:“这就是了,目前打算推动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
“国家不包大学生分配了?”
“还包,但如果你不想国家包,可以自己申请,国家可以撒手不管。如果我没猜错,这几个去民营公司的学生是自己想好了希望去,然后走委托分配流程……
其实没必要故意设置障碍,想自由发展的话,还是让毕业生自主就业吧,民营企业也算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现在轮到赵凯旋大吃一惊了:“国家又是免学费,又提供不低的奖学金,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如果让他们自由择业,那肯定一窝蜂去收入高的地方,国家需要的岗位、偏远地区乃至于收入低一点的岗位,谁去工作奉献啊?”
林冠华笑笑:“你把人都往艰苦地方送,他就不会跑?我们又没把人家手脚捆住,每年都有学生辞职下海,你还能拦着?
有些单位是可以把人事档案扣押着,但这又有什么用?人家连国有企业铁饭碗都不在乎了,还会在乎档案?勉强没有幸福嘛!”
新中国确实实行大中专毕业生统一分配政策,但不管怎么弄,总有学生对分配去处不满意,有些觉得离家乡太远/太艰苦,有些觉得工作没发挥自己能力,还有的是在工作上与领导、同事产生摩擦,一怒之下辞职。
这种情况在社会平稳运行状态下越来越多,林冠华也关注着有关数据,根据各地不同程度地报送,离开原分配体系的大中专毕业生5年内离职率是1%,10年内离职率将近2%,总体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
其中当然也少不了不正之风,少不了权力的小小任性,但这种事在哪里都有,很难管。
数字落在很多人眼里十分紧张,但林冠华心态异常平和,才2%流动率,算的了什么?他自己不也算离职下海人口么?
当然喽,环境不一样,现在离职与林冠华时代离职、90年代下海热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不能一概而论。
除赵凯旋谈到的极少数学生不能分配外,目前这套包分配体系其实留有余地,最大的余地就是当初明确规定:华侨生、海外生、照顾生不包分配,可自主就业,只要国内有单位愿意接收就可以留下来。
但华侨生这事有很多例外。
比如很多地区,在招生时还属于华侨序列,但到毕业时,家乡内附已变成不折不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那这时候就尊重本人意愿,到底是包分配还是自主择业。
照顾生例外就更多,毕竟照顾生原来主要针对国党南洋时期子弟的出路问题,本质是统战组成部分,结果南洋民国很快结束、国家完全统一了,照顾生怎么安排工作也成了难点。
林冠华给的方案是本人自愿,愿意自主择业就自主,不愿意自主或自主没找好的,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
这里还涉及另外问题:历史上是公有制一统天下,不存在自主择业土壤。
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所有制并存,民营企业发展起来也在向往上攀登,也需要大中专毕业生,可如果不被纳入统一分配的范畴,那就永远无法扩大人才队伍。
10年前大学生不够,民营企业肯定挖不到人,最多就是招募出色点的、高考未录取的高中生想办法;10年后也需要尽可能调整。
但把民营企业放入统一分配范畴,又会诱发学生担忧,大部分学生包括家长的观念还比较保守,不愿意在民营企业就业,认为会接受资本家剥削,你如果通过统一分配把他们送过去,可能诱发激烈对抗。
最后只能打补丁:先双向选择,再组织撮合。
有些经营规模比较大、发展规范、各方面又特别拥护党和政府的民营企业,由政协介绍、主管单位帮忙协调,也获得一批分配名额,类似邵氏影业就是通过该口子获得科班类学生,统称协调分配。
之所以非要招收内地科班类学生,不是说在香港真一点都找不到人,而是有特别考虑:想把公司做大做强,想进入更多院线和系统,就要与广电搞好关系,也需要招募科班类学生就业、实习,以便改一改民营习气。
赵凯旋留英回来,能理解并接受尊重人才流动与自主择业的观念,但她依然觉得国家培养付出这么多,学生转头去了民企,那是不是要一笔培养费或补偿金?
林冠华大笑:“看问题不能这么狭隘,国家的钱哪里来呢,还不都是收税?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缴纳税赋,也是一视同仁的市场主体,给他们适当提供些人才,也有利于他们成长进步、发展壮大,从长远来说也可以多收税……
非要说国家培养,那德国也给大学生全免学费呢,他们不还是给全社会培养么?
甚至中国去德国的留学生统统都不收学费。
德国人不知道这批中国学生学成后不会留在德国么?不在乎啊……还巴不得我们多派遣些留学生呢。一来,和我们竭力搞好关系,争取更多国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