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重组(17)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40章:重组(17)

各工业大国在华专家和专业技能人员中,源自苏联的知识分子一直是最少的,甚至比捷克还要少。

这里有很多原因,未向苏联全盘学习、没有引入156项目是核心,中苏政治上的分歧也是关键,中方也尽可能减少从苏联引入的官方顾问,反正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个局面。

但苏联专家也并非绝对没有,中苏毕竟还有部分军事和工业项目引入,与这批项目有配套的专家入华;除此之外,苏联内部遭受迫害的部分高级知识分子,如李森科伪科学导致的很多教授与学术带头人物也有部分入华。

苏联在华人员的增长在此之前经历了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布尔加宁推动官方采购团后,苏联倒爷成批成批增加,一时间北京、哈尔滨、沈阳到处可见苏联人;

第二个高潮是匈牙利战争与德国再统一之战。

第一个高潮来的主要是商务人员,而第二个高潮来的就是专业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对苏联两次失败进行反思的人员。

从1967-1968年开始,算进入了第三个高潮,且力度和广度比比前两个来得更凶猛。

为更好地了解情况,林冠华特意为这件事召开了碰头会,参加人员包括陈云、姚依林、方毅及所有经济类部门负责人,其他还包括教育部部长刘季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马文瑞、全国总工会主席李立三、全国妇联主席邓颖超等人。

李立三未如历史上—样受文革冲击后吞服安眠药自杀,依然在正常工作,甚至行政级别还不低,全国工会主席、全国妇联主席作为党、工、团、妇序列的编制配置,都可满70岁才退休。

故而出生于1899年、老资格的李立三再过1年才能退休。刘季平首先汇报了教育系统专家引入情况:“截止8月,本年实际聘请到位的应届和往届副博士94人,副教授148人、教授51人(不区分在职或返聘)…….

其中,60%走正规引进渠道,30%是内部人员推荐与考察后决定,还有10%是自己来华后投递简历成功的……

教育系统聘用的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占今年新增高级知识分子的一半,还有一半进了医院、厂矿企业等单位,当然,我们也听说了可能还有些副博士乃至少数副教授进了民营企业,具体数量和人员我不太掌握,但听说有……

总体而言,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我们遵循当初的中苏共识,苏方明确不同意的敏感岗位专家不收,在职教授教/副教授该给苏方的培养经费与补贴已委托商务部支付,据说是从中苏贸易逆差中扣减。

目前我们正按国家政策,逐—落实这些专家的安家待遇,总体上超预算,但我们根据林总书记应收尽收的要求,全安排好再整体调整。

今年安家费标准比去年增加了15%,副博士是2-2.8万不等,副教授是2.5-3.2万不等,教授是5-8万元不等,特殊人才、院士等实行一事一议,不过到目前为止,苏联科学院院士还没有过来,但和我们保持密切接触的有30多位,大部分人还处于观望之中……

从学术结构来说,93%是理工农医类专家,7%是文化艺术专家。”

副博士是苏联使用的特有学位单位,指完成4年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和2年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或者是直接完成5年的大学专业教育获得俄式学制的专家学位),再经过数年研究生阶段学习(一般为3年),通过考核与答辩而获得的学位。

而苏系语境下的博士学位,通常指中文语境下的博士后阶段。

为更好衔接,教育部门特意下发文件,意思将苏联与东欧的副博士参考博士学位予以对待。

具体细节还有些差异,中国硕士学位通常是3年,博士一般是4年,如果硕博连读,一般按6年定,但最快5年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至于后世流行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此时尚未开展。

当然,英国体系下也有副博士头衔,指的是超过硕士但又不及博士的特殊阶段,一般说来领取的人不多,教育部的明文规定是按硕士学位论断。

但中国特殊之处在于,保守党内阁赶跑中国留学生时,有—批在牛津、剑桥留学的博士生,两校顶着压力,给40多个中国学生临时颁发了副博士头衔,然后中英关系恢复后,两校又专门派人来华重新组织论文答辩并根据实际情况再次授予博士学位。

严格说来,其实距离标准毕业的博士还差一点点火候,但现在都这样了,自然全部放行,都给予博士学位及毕业证。

当然,不影响他们在国内的待遇,因为当初中央有特殊安排:受中英交恶影响而未获得正常学位、毕业证的学生,都按标准对待。

补发证书无非是牛津与剑桥挽回一下而已。“还有7%的文科专家?”

陈云愣了下,“具体集中在哪些领域?”

“主要集中在电影摄制与导演、美术与雕塑、音乐与舞蹈,现代戏剧……另外北京大学聘请了1位西夏、蒙古历史研究方向的教授,中央党校聘请了1位研究列宁主义的副教授……”

别管天天管人家苏联叫北极熊,但其实艺术水平并不弱,绘画、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有突出代表,聘请一些也是非常正常的。

也就是体育类副教授、教练都归入理工科,要不然算起来更多,几乎各个苏联优势体育领域都有人在华。

当然,军工或准军工专家基本没有,这些人才苏联不太肯放,而且受保密制度限制,也很难跑。

林冠华问:“这么多博士和专家来华,除事业追求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共性么?”

刘季平道:“对生活待遇的看重显然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今年以来苏联国内情况尤其日常生活水平恶化很严重,虽然有些话他们不好意思多说,但我能理解,确实不太理想……

方毅同志可能更有发言权。”

方毅叹了口气,脸色凝重:“今年以来,苏联的工资、物价乃至于供应体系进行了多次调整,7月份汇率又进行了下调,整体而言,可能是比较难受的。

15年前,苏联同岗位收入普遍是国内10倍以上,10年前是5-8倍,5年前是3-4倍,今年按货币衡量已下降到不足2.5倍了。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是从货币方面衡量的,实际购买力上连2倍都不到。

比如,苏联工厂里的技术员,一个月薪水可以买1200个鸡蛋,我们这里的技术员,按8分钱一个,也可以买1200个;

又比如买白砂糖,苏联工程师一个月薪水可以买200斤,我们这里,也能买200斤;

再如白酒,苏联工程师一个月薪水能买国产伏特加35瓶(500毫升,)我们这里,如果买汾酒或西凤酒,也有35瓶,如果红星二锅头,那就是40多瓶,但要茅台只能买9-10瓶;

当然,要比较精制面粉、牛羊肉、猪肉、香肠等东西,那苏联薪水能比我们这里买到的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苏联这些基本物资是有政府补贴的,比如出口给我们的肉类,虽然比我们国内供应便宜,但比起市场零售价要贵……

假如我有本事把苏联市场上零售的肉类全卖光运回国,比对接苏联贸易部采购还实惠……

但这不可能,因为这些玩意都是凭票限购的,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需要排长队,且这些东西也不太好在黑市出售,价格是绝对扭曲的。”

众人点点头,货币啦、汇率啦很多都是玄而又玄,换算成实物就容易扯了,苏联那工资水平看起来确实没啥优势。

林冠华皱眉道:“我听说苏联—直有脑体倒挂,多轮改革后这件事理顺了么?”

李立三苦笑:“没好,不但没好,甚至可能更严重了……”

所谓脑体倒挂,就是一线工人阶级的平均工资,要超过专业知识分子的平均收入。特别是严重反映在白领知识分子阶层―—教师、医务人员、一般工程人员身上。

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而言,苏联知识分子的收人水平不是在不断提高,而是在不断降低。

如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业工人的工资比例在1940年时是2.15比1,到现在已降至1.25比1。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