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重组(18)
苏联十大城市友谊商场里那些教材与中文入门书,在持续多年销售后,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中国此时软件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北方及是长三角核心城市,除去这两个地区,大体就是武汉、长沙、兰州、西安,汉洲还有一些,但数量不多。多
放在北方也有效论证过,东北天气是搞活经济的一大障碍,也是元时空衰落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官本位与官僚习气是另一方面,缺乏民营企业土壤与活力。
要保持东北竞争力,需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天气绝对改不了,但软件业丝毫不受影响。
夏天东北天气凉爽,利于散热,空调费不高;冬季天气寒冷,更利于机房运作,室内暖气供应舒适,便于IT工程师保持状态出成果。
放南方,夏天太热一身汗;冬天又冻手冻脚影响码代码效率。
寒冷季节里,南方程序员没有空调或暖气用,最多只有抱抱热水袋……
除此之外,东北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新鲁尔,德国人开厂、办公司总不好意思归国有吧?
弄了近20年,林冠华多少醒悟了,所谓东北产业结构不行,没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土壤从结论来说当然没问题,但原因不能归咎于地域特性,而要从东北高度僵化的旧经济体制上找原因。
你都把人家封闭、圈禁了近40年,早形成了路径依赖,再转头说人家不会搞民营,那当然不会啊。
但凡一开始就没彻底打死、留下民营土壤,照样也能发展起来。
或许轻工业因为自然和人口禀赋缘故确实不如南方更容易发展,但如果软件业也搞不起来,那太过于戴有色眼镜了。
事实上东北软件业发展得很好,形成除京畿之外的第二个重地,不仅有大量中国人创办的软件企业,还有德侨、苏侨、韩侨乃至日侨及多方混合的产业,尤其在中方类似千金买马骨般的宣传下,更在苏联知识分子群体里快速发展与蔓延。
当初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曾谈过互相自由迁徙与移居问题,苏联担心中国人口大量涌入苏联,最终也没达成,变成了单方面人口输出。
什么也没有似乎不够社会主义,又留下了后门,拥有双方认可的高等院校毕业文凭的知识分子可无条件申请快速签证。
苏联当时想得很好,中国大学生人少、国家又落后,这对苏联绝对有利,万没想到,不到15年,场面就出现大逆转。
本来苏方可通过单方面修改或在事实上设置障碍而掐断,但出于种种顾虑最终未切,其中隐含着至关重要的就业问题。
苏联大学生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也多,不满现状的人更多,与其让他们在国内叽叽歪歪酿成不稳定因素,还不如礼送去中国。
苏联经济结构转型也需要保留通道。
柯西金改革重点就是大量砍掉成为资金黑洞的民用消费工业,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
思路是发展比较优势产业,但改革必然伴有阵痛,尤其民用消费工业就不代表没有对应专家了。
比如纺织机械工程师就很难安排,在苏联几乎全砍掉纺织机械生产后,无处可去只能来中国就业,类似领域产业还有很多,中方想方设法吸纳了一堆,算是帮苏联解决难题。
近2年间,尤其1968年,柯西金为维持经济不崩盘,又发力砍掉边疆地区经济布局,实行大规模收缩。
回缩从经济来说有利可图,原本在边疆1个医生才对应服务200号人,送回大城市后,不用增加医生编制几乎就能把新增边疆人口服务好,甚至还能解决原来的人浮于事问题。
如此一来,类似医生、护士这样的人员不就多出来了么?组织上承诺会通盘考虑安排,但就这和机关重组等待安置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具体啥时候有安排,这种时候有部分医生护士愿意去中国就业(不一定是边疆回来的这批),不就解了燃眉之急么?
苏联为什么脑体倒挂,就是苏共中央认为知识分子实际数量超过需求,变得不好安排,鼓励大家下井挖矿去,把挖矿工资提高,知识分子不好当就去当挖煤工嘛。
问题知识分子有强烈自尊心,就算体力工作收入高点,他依然不愿意从事,宁可挤着有限的地方。
莫斯科还鼓励大家去阿富汗、库尔德这种偏远落后地方去改变当地局面,确实有人响应,不响应的人更多,尤其是在有出路的情况下,更愿意比较。
林冠华在常委会上明确表示:苏联压缩边疆人口回归城市,就像中国历史上允许知青回城,安置不好必出大乱子!
柯西金用大锅饭先把人糊弄住不要造反,顺便补充一部分到军工体和军队,但更多知识分子实在没法了。
人愿意去中国就业并腾出国内空缺,减轻政府负担,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封堵呢?
再退—步说,中国根据协议引入苏联在职副博士、正/副教授都要交引进费,虽然总金额不高,多少能冲抵些逆差,也算莫斯科维持财政的手段。
如果这些只是充分条件,苏联经济改革的某些动作就变成必要条件。
柯西金很羡慕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与自由,又不能明目张胆搞,就用“合作社”这种带集体字眼的名词来掩盖搞私营、民营的实质。
常委们当初看到那份文件时也很震惊,这不就是苏联版“红帽子”企业么?这下逼得连乡镇企业都出来了?
既然改革允许一部分经营合作社,那从公有制体系辞职去搞合作社就顺理成章了。
要不然,生老病死都牵扯到一家国有企业上,哪怕再烂也没人敢离职。
苏联人自己都明白:干重体力劳动打螺丝在国内还能混得不错;知识分子要想有追求、有建树、有事业,尤其要在非军工体领域有贡献,可能要换个环境了。
去美国当然自由,但这不是不容易去嘛,尤其斯大林女儿叛逃后爆出了大量消息,苏共中央对去欧美严防死守。
合作社去中国却比较顺利,还真有人搞成了不少生意。
鱼龙混杂的场面里,有些是真合作社,搞外贸、边境生意的;有些是名为合作社其实主要搞官倒;还有些是名为合作社其实搞人力资源输出。
错综复杂的局面交织在一起,使莫斯科不能断然下手打击,谁知道会不会大水冲了自家龙王庙呢?
很多事不见得一定是工资高低,而是看有没有未来前景。苏联为减少开支,已降低了很多非军工体领域开发项目,很多专家无所事事混日子。
而有些领域虽然能拨款,但僧多粥少,再加外行指导内行,根本干不成。
最典型就是计算机软件与网络领域,基托夫并不是嫌弃报酬太低而来中国发财的,他是因为个人抱负根本不被重视而来中国。
乌克兰科学院副院长、院士维克多·格鲁什科夫也来中国考察过,深感震惊与振奋,亲自写了有关计算机网络发展报告,但只获得了象征性经费,且他的精力很快又被高边疆战术给分散了。
林冠华本来考虑把格鲁什科夫也请过来,但对方地位太过重要,苏联方面丢不起这个人,最后聘请为中科大客座教授与交流负责人。
在他启发和暗示下,一波波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列宁格勒国立大学、基辅国立大学及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高材生和有关专家纷至沓来。
或许格鲁什科夫也考虑借鸡生蛋,等这些人都掌握有关行业知识,苏联经济恢复后再统一召唤回去开辟新事业。
林冠华比他更清楚,局面逆转已很困难了,苏联在计算机领域的总体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步拉大,现在连个导航卫星都弄不明白,拼命在实验室里倒腾先进制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