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重组(20)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43章:重组(20)

刚才一直没怎么发言的邓大姐插话:“我们这人才引入政策,是短期方针还是长期方针,是准备应急使用,还是说会形成—套完整体系?大量引入外国人才从总体来说是好事,但会不会挤占本国人才的成长与就业空间?”

马文瑞道:“从各部委沟通情况来看,可能要成为长期方针,至少我判断要坚持到1985年。目前国内人才产出虽然已增加很多,但依然远远不够,各部门都喊缺人……

中国人口这么多,怎么会缺人呢?

初级劳动力、文盲啥的确实不缺,但专业技术人才就是缺口很大、很多。

本来国内项目就缺,随着非洲、中东等许多地方解放,他们也邀请我们出门经营项目,涉及方方面面。

不接手吧,生意跑了可惜;接手吧,各行各业都不够,各部委都嗷嗷叫。

最近这段时间,为支持民用序列项目需求,军工体系同志不但压减了三班倒工作,还抽调力量实行军转民。

适当抽调是可以的,抽太多会影响军工运作,还有好多国家问我们订购武器,那也算出口,且是重要出口嘛……

我和教育部同志沟通,能不能多培养些,但后来我看了计划,人才培养确实不能说不卖力气,都用到极限了,但还是缺,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还得首先抽调人员充当教师,这又要挤占规模……

和农业一样,确实有一堆收成,但并不能敞开吃,还得留着足够数量做种呢……”

解放初期,全国小学教师83万余人,师生比1:29,发展近20年后,小学教师虽已突破300万人,但学生增长更快,师生比不降反增,提高到了1:33。

1949年初中教师5.26万人,师生比是1:16,到1968年,初中教师虽已突破100万,但师生比同样趋于上升,提高到1:22。

邓大姐吓了一跳:“你的意思是,目前初中在校生有2200多万?”

刘季平点头:“对,不过这是上年统计,马上9月新生又要入学,新数据超过2300多万,入学新初一估计近850万……”

850万听着好像比较多,如考虑到1956年出生人口高达2200多万,实际念初中的概率连一半都不到,而从初中到高中大约又有一半人无法继续升学。

普通高中教师虽也从1.4万增加到约40万,但在校生增加更多,已达800万,师生比从不及1:15拉高到超过1:20,全属于满负荷运作。

这还是合计数总量增加,实际中途还要填补到龄退休的老教师缺口,投放下去更多。

人才金字塔的垒土过程,必须先把地基夯实,才能有一层接—层产出。

否则,初高中生规模都不够前提下,立即把高等教育扩容一倍也没用。

眼瞅着1970年6年义务教育目标能提前完成,林冠华对内吹风,考虑推进9年义务教育,争取到1980年覆盖率达到75%

1980年念初一的孩子,基本是1968年出生的人口,而1968年出生人数已确定超过3000万,按75%配比覆盖,届时新初一学生总数等于目前全部初中在校生。

假设师生比配比不变,光初中教育口就要占掉200多万大学毕业生(小学教育口使用师专生,不占用高等教育名额)

这还没完,初中人数增加一倍,高中专任教师至少也得翻倍甚至更多,这又是一堆人……除此之外配套的技校、中专、职业技术统统扩容,都需要配备大学生予以覆盖。

教育系统内部也在权衡该目标是否订得偏高,但再不加速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则高等教育导致的人才瓶颈会持续更长时间,本质上是长痛与短痛的关系。

尤其是苏联已覆盖了10年制义务教育(按75%标准衡量),并将在1975年把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两相对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规划中入学率很好评估,大致估算下前几年出生人口,再评估本年目标和现有学校、教师数就能得出结论。

现在的问题就是缺人!

教育口都缺人,更不必说其他各经济战线了。

考虑到苏联引入的人才对义务教育阶段促进作用不大,大家都希望能引入专业人才用于经济发展与其他社会服务的领域,填补那些缺口后,方便本国人才壮大教育系统并培养下一代人才。

既然各部门都缺人,那大家对加速引入苏联人才加速壮大自身的分歧就没有了,分歧之处在于怎么搞,及如何规避引入过程中的乱象。

林冠华认为,当前采用先发展再规范的思路更稳妥。

只要确实能在专业领域提供服务的,无论进体制内单位,还是民营企业亦或外资企业,都可以接受。

明面坚持引入基于大学生标准的前提,放一批专科生乃至急缺的中专生也可默许,甚至哪怕专业技能比较差,但能从事商贸流通、服务业、小型加工企业的苏联人也一并接受并发放签证,尤其苏联年轻未婚女性都可以放行。

总体而言就是中央出台政策,明文鼓励并支持苏联“合作社”、外资企业来华进行商业往来,驻苏联使领馆放松签证审核力度,但在审核入籍或发放红卡(分限定期限/永久)时继续从严把关。

只要有缝隙,相信一定会有人会钻营,反而不必要刻意去和苏联政府谈判有关大学毕业生的入华问题。

今年下半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统一组织,依托友谊商场,兴办有关人才招聘会,搞双向交流,也不要刻意针对应届生,应届/往届都行,但需要避开涉密岗位人口。

斯小林特意强调一点:为避免中苏关系复杂化,诱发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从中国移民去苏联且获得苏联户籍的人口,最多只发放短期探亲签证(3个月),不得发放任何工作签证与长期居留许可,也不得批准重新回归并加入中国国籍;长期超期滞留不归的,予以强制遣返。

理由就是中苏当初就有君子协定,中方不得再“引诱”、“胁迫”或其他手段迫使外迁人口回归。

众人心领神会:引入重点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等苏联主要白人居民,中国前出或者与中国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居民与民族,尽可能不要触碰,以免引火烧身。

散会后,邓大姐私下问总理:“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事我特别赞同,百年树人嘛,但现在推动落实9年义务教育,在财政上会不会有很大压力?这毕竟不是几十万,而涉及到几千万、几亿人口……”

“财政肯定有很大压力,但压力再大也需要克服。”

总理解释道,“《中美和平协议》已签署了,全国上下也知道政府减轻了400多亿美元债务,豁免了13年利息,算起来是很大一笔钱。

林老师的意思是,这次成绩取得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有成果就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部分用于国防和经济发展,还有部分用于基础教育,免费义务教育是最好、最显著的惠及全国人民的方式……

具体怎么做、目标怎么定、是不是一定确定在1980年及需要为此再付出多少费用还在权衡与评估之中,预计明年可能会有比较清晰的答案。

都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了,你们妇联也不用天天做工作让群众也公平培养女孩子,不要让她们小学毕业就辍学,毛主席说,解放妇女,妇女能顶半边天嘛!”

9月9日,根据会议精神,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公安部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以“深化改革、优化管理、促进开放交流”名义,宣示了新政策,为避免集中指向苏联,排在文件最前面的主要对象过是日本与韩国,苏联列为参照实施对象。

给人感觉仿佛是中国试图进—步在经济上融合日韩,苏联只不过附带而已。

莫斯科外交系统也未做出太多反应,就算中下层官僚能猜出意向,也不会傻不拉几去汇报。

这样一来,申报护照与办理外交公证的人就更多了。不管中国开放到什么程度,苏联人要入华,首先要持有护照,护照在苏联并不能随意申请,这也是倒爷团伙目前最大的利润点。现在中国放宽了,自己再松松手,批量财富不是滚滚而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