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重组(22)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45章:重组(22)

“SiegHeil!”

面对街上如林的旗帜、标语与激昂的呐喊,库尔特·冯·许士尼格流下了难过的眼泪,差点失声痛哭。

整整30年了,他以为已永远摆脱那个可怕场面,但不曾想,历史依然不紧不慢地抵达。

9月23日,经过清点、统计、复核,最终由中国监督团宣布:奥地利方面关于德奥再次合并的全民公投以63.47%的赞同率获得通过,又公布了公投参与率,高达87%,创下奥地利再次独立以来历次选举的新高。

由此,德奥合并最终法律障碍已然扫清,虽然双方后续还需通过宪法修订完成再统―流程,但德奥边境已完全打开,奥地利边防警察(奥地利没有军队)满脸笑容地迎接并与德国同行拥抱。

25日,德国总理基辛格在警卫护送下,抵达维也纳访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虽然场面比不上30年前那么轰动,甚至也遭到了一些抵制,但总体还比较平和。

许士尼格是坚定的反对党,此前特意中断在美国的大学教职返回奥地利,试图阻止德奥合并。

他的举动不可谓没有成果,很多人就在他劝说下动摇了立场,准备抵制。

但很可惜,许士尼格的名字在年轻一代中并不怎么受欢迎,尤其那些40多岁的中年人对他态度更不好。

上次德奥合并的当口,这些中生代正好是少年或刚成人,对大萧条与犹太危机记忆十分深刻,短暂而虚幻的第三帝国梦想如同流星划破黑夜而被牢牢镌刻在脑海里!

不管怎么说,小胡子对自己人还不错,德奥合并后也从未当奥地利人是二等公民,反而尽可能予以照顾,奥地利的经济也因为该原因而得以恢复。

这是一份压在心底之下的荣光,很难被抹杀。

许士尼格也并非没有对手,同样出身于奥地利,被誉为欧洲最危险的男人、奥托·斯科尔兹内不止—次出现他附近。

斯科尔兹内当然是铁杆的德奥合并派,不但持有这种理念,还在德国帮助恢复并培训特种部队与快反部队,重返奥地利不是为了铲除许士尼格,毕竟这次国际上都看着,柏林的意思是和平统一,不能搞暴力或武力。

再宽宏大量也要有针对性的警告,斯科尔兹内再次在奥地利高调亮相,其实就是无声的警告。

一切仿佛都在暗示:投票通过倒也罢了,如果不通过会有什么样的前景。

更早之前,收获哈布斯堡家族皇冠的克拉克也通过奥托与妻子奥地利大公这条线宣布:罗马帝国是奥地利帝国的继承者,欢迎奥地利人移民自由罗马帝国,只要持有奥地利护照,不设条件、不设配额,敞开收纳!

别的不说,如此条件使得反对派能更加心平气和,反正还有退路!

克大帅当然欢迎德奥合并,只有德奥合并,他的皇位才能进—步稳固与流转,还能接受来自欧洲的奥地利移民,进—步提升人口质量。也不用很多,有20-30万就够喜出望外了。

罗马帝国和中国一样,不是缺人,而是缺高质量人口群体。

克大帅很清楚巴西原住民的自由散漫,指望他们搞工业化那是千难万难,甚至他悲观地认为比中、韩、泰还难得多,必须想方设法要搜罗有利人口,否则这100多万平方公里将来就是另外一个巴西!

足球水平或许会很不错,随着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罗马足球甲级联赛已开始建立并恢复起来了。

虽然桑托斯、科林蒂安、弗拉门戈、帕尔梅拉斯、圣保罗等传统强队都不在罗马帝国版图范围内,但他们当中有很多球员的家乡都在罗马,少部分人移民并留在巴西,大部分人选择效忠了克大帅并调整到有关俱乐部球队内。

理由很简单,停战后的巴西国内经济一团糟,职业球员很难谋生;虽然罗马也困难,但整体情况比巴西要好得多。

没有稳定的环境,就不可能有体育的未来。

包括10月份墨西哥奥运会也如此,巴西代表团直接分裂,罗马帝国组建了奥委会并成为国际奥委会正式成员,要尽快遴选人马参加奥运会。

为宣示太平气象,克大帅给体育运动拨了不少钱,还通过罗马基金赞助各项赛事并承诺新建大型场馆,一时看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虽然心理上对德奥合并做好了准备,但真等那一番冲击来临时,莫斯科依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震动。

提请中国出面调停的设想在主席团内经过艰难讨论后终于获得通过,但关于最低限度的条件要价始终不低:

-承认土耳其库尔德区属于库尔德加盟共和国;

-由苏联接管黑海海峡有关疏浚业务并聘请国际机构限期挖开,费用由土耳其承担;

-苏联派遣海事警察监管黑海海峡运作情况,防止土耳其继续破坏或阻碍苏联船只进出海峡。

对这种条件,北京见了直接摇头,认为必然不可能获得对方认可,不说毫无诚意,也只能说异想天开。

对苏共主席团尤其波德戈尔内而言,这的的确确是最低要求了,毕竟他已从占领苏维埃格勒的目标上后退,从占领安卡拉并攫取以东地区的立场上倒退了。

倘若连这目标都无法达成,他妥妥就要下台并背负责任。他不是真完全不清楚米、柯绕过自己请求中国出面的内幕,但就算知道也只能装不知道。

除了米高扬和柯西金,甚至谢列平、勃列日涅夫都具有如此倾向,他已越来越控制不住主席团了,不得不以退为进,先巩固自身地位。

从边疆撤退然后去土耳其战场送死很快被证明是谣言,实际上占用并不多,但供应恶化、生活物资短缺、士气低落乃至于国民经济出现运转失灵却是完全绕不过去的话题。

由于大规模出口奶牛并降低供应水平(军方、军工体和特供体系的内部消耗不降低),使除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TOP15城市外,其他中小城市多数大型国营食品店都没有黄油和奶酪出售。

这些玩意只在小型国营食品部能偶尔买到,但每人只限400克,并要排长队。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很多神通广大的“合作社”可以搞到,但价格就比国营商店要贵出一倍不止。

合作社是标准市场价还要加超额利润,而国营渠道是补贴后的产物。

很多东西并不是真没发下来,而是因为数量不够,被有权有势的干部提前截留了,甚至你还不能说他们太多不是,因为他们也是消费者,也是凭借票证和卢布购买的。

牛奶制品如此,肉、蛋和香肠供应也是如此,甚至以前相对还丰富的海鲜供应也变得紧缺起来。

由于食品缺乏,苏联中小城市家庭平均每天需要两小时去排队购买必须的副食品和肉类,很多国营企业职工会在工作时间脱岗跑去排队,仅仅是因为听说哪个食品部刚刚到货了少量香肠和鲱鱼。

米高扬和柯西金对此深感不安,批准加速从中国进口包装食物和罐头,但这些玩意还没抵达仓库就已赶上前线溃败,损失大量辎重,说好要供应平民的东西,必须大规模供应军方。

根据计委规矩,有关生活必须品根据票券进行分发,凭每张票券可购买规定数量的食品:顾客可购买在1公斤肉,或是800克香肠,或者是2瓶鱼罐头之间三选一,在1瓶伏特加或2瓶葡萄酒之间二选一,外加1公斤糖及数量不详的香烟与火柴。

思路正确,统计资料显示的物资也确实有这么多,票证也严格按对应来进行的。

计委面上的文章连身为外国人的方毅都清楚充满着太多—厢情愿。

首先,票证会不会被人偷偷摸摸加印,一旦加印或者内外勾结伪造,那不管有多少物资都不够用:

其次,物资运输是否会如期送达并保证合理分发?乌克兰承担着重点工作,但很显然,乌克兰会优先保证自身供应,保证军方供应,然后保障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的供应,最后才轮得到其他地方,等后者轮到时,往往都是短斤缺两。

偏偏你还不能指责乌克兰,连乌克兰都不能足额供应,你还能指望其他地区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