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重组(23)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46章:重组(23)

德奥合并后,苏联满心期待德国能坐下来谈,体面结束土耳其战役,不但通过中方表达了调停意愿,还主动进行新一轮外交攻势,但遭到欧洲方面的拒绝。

《美英北京协定》签署后,表面看似乎走向快速和解,但深层分裂不可避免,北约已名存实亡。

欧洲各国忧心忡忡,法国趁机提出建立崭新的欧洲防务同盟,并尽快将欧共体升级为欧盟。

欧盟组建必然会将美国踢出利益圈,华盛顿自己也可预料到,但沃金斯也不太在乎,美国战略力量已开始收缩,重回类似—战前准孤立主义状态的格局。

对他而言,抓牢西、葡、冰岛已足够了,顶多再加爱尔兰。

爱尔兰这事非常有趣,一开始铲除肯尼迪及一帮爱尔兰后裔高层时,爱尔兰是不太满意的,这似乎斩断了爱尔兰移民前往美国的路子,万分焦虑。

刚加入美国籍的前爱尔兰自由军团老兵特别尴尬,一下子没地方去。

后来爱尔兰人发现,沃金斯对付的只是爱尔兰高层尤其亲近肯尼迪派系的人物及少许黑帮分子,和普通爱尔兰人并无太大关系,就像对付犹太人一样,铲除的都是高层,中下层包括知识分子统统不动。

这也没啥,毕竟他们自身内部也矛盾重重,下层对上层倒霉拍手称快。

等后来美国对准牛牛和加拿大人开火后,爱尔兰裔又觉得拥护沃金斯也不错,不管怎么说,沃金斯给大家搞到了钱,且对牛牛下手喜闻乐见,难得碰到如此强硬的美国领袖。

这样一搞,爱尔兰变得愿意和美国亲近了,肯尼迪确实有点不太靠谱。

美国打算把西约继续经营下去,但必须建立在重组基础上,核心要义是把联合王国踢出西约。

确切地说是美国退出北约,全力经营西约,重组后的西约要加魁北克、罗马帝国,甚至可保留巴西和阿根廷。

智利已向左转并退出了西约,反正也无所谓了。

以法德为核心是巴黎的想法,但林冠华劝说密特朗,最好把牛牛一起放进去。

牛牛虽然爱搅屎,但不得不承认有实力,要不然我怕法国一家扛不住德国。

欧盟外面可凭借中法特殊关系平衡,欧盟内部难不成你还把中国放进去?

没错,中国目前在欧洲有领土,以此为理由加入欧盟也完全可以,问题是,中国进了欧盟,那谁主导?

密特朗觉得也是,中国不进,那东欧估计也不进,那就有天然的阻挡防线与缓冲区。

英国在的话,低地三国才有团结法国对抗德国的信心和底气,若牛牛游离在外,比利时、荷兰等国是万不敢强硬面对德国的,没见荷兰都在绞尽脑汁向布尔共和国扶持或转移工业项目

表面上说起来是为帮助布尔共和国更好发展,毕竟布尔与荷兰一样,都拥戴女王为最高元首。

实际是荷兰给自己留的后路,万一又面临二战—样的局面,还可跑路去布尔避难,很多工业产能都转入布尔,包括投资也追加了不少。

总体而言,荷-布邦联比当初勉强拼凑的荷-印邦联要靠谱多了。

既然北约、西约、欧盟都面临重组,这节骨眼上确实不能随意答应苏联要求。

法国同意了中方建议,加速促成欧盟组建,力邀中国成为欧盟创始战略伙伴,这是比观察员国地位更高的级别,除不能投票表决,享有其他成员国基本权利。

英法德意碰头后,面对苏联方案也没有断然拒绝,反而提出三项反要求。

-苏联完全退出土耳其领土并承诺永远尊重有关边界;

-成立海峡国际监管委员会,由英、法、德、意、中五国派员组成并监督,聘请第三方负责航道疏浚,费用由苏联承担;

-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为确保黑海地区永久稳定,各国水面军用舰艇与潜水艇均不得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含土耳其本国)。

这三项反要求明摆着暂时不想谈和,北京完全理解,在中方劝说下,欧共体稍微做了下修饰,疏浚费用改为由土耳其承担,毕竟当初堵塞航道的是土耳其,让苏联承担没道理。

国庆招待会后,中方把欧洲修改后的意向发给莫斯科,让他们进行考虑。

中国赞同五国派员监督并负责疏浚,其他可以再谈。

这些条件莫斯科是完全无法接受的,甚至中方接受的五国与疏浚条款,莫斯科也不想认可。

按这个思路下去,北京会谈将变得毫无意义。

比欧洲方面拒绝停战谈判更令人糟心的是国内经济情况,计委统计部门根据航空勘察,得出结论:今年秋粮尤其是小麦可能歉收!当然,饲料粮这块或许会略微超过预计。

米高扬对结论既感到担忧,又不能理解:为什么同一块土地上饲料粮能够丰收而小麦等主粮歉收?

柯西金无奈解释:“其实,饲料粮也歉收了,所谓丰收是相对于明年的需求而言……我们把大量牲畜包括奶牛都销售给了中国,饲料粮需求下降了不少,尤其那些空账消耗的饲料粮,更不用填了。”

苏联每年在收割前估算产量,并把这些数字作为实际产量公布,掩盖了收割、运输、仓储环节的各种损失。

由于苏联基础设施及仓储技术落后,浪费达到骇人听闻的水平,结果是实际进仓粮食数量仅为公布产量的65%到70%左右,这点猫腻米高扬、柯西金老早心知肚明,但焦虑的并不是这件事。

米高扬道:“不是说让部分饲料粮转为主粮么?”

“转了,但还是不行,因为化肥定量供应,没跟上,而且……”

柯西金苦笑,“玉米这东西我们吃过很多苦头,不是想转就能转的。”

苏联主粮作物主要包括小麦和黑麦,燕麦和大麦算饲料作物。

玉米情况最为特殊,乌克兰老种植区约85%的产量算主粮,其他地区超过80%的玉米成为青贮饲料或青饲料,算饲料粮产能。

所谓不能转,主要原因是苏联所处纬度比美国高,没有美国玉米带那样的光照和气候合适的地区,玉米在苏联绝大多数地区生长季节短,来不及等成熟就要收割。

比如波罗的海三国的玉米100%当作青贮饲料用,非要强行转,就是啥也没有。

问题在于,青贮饲料收割后,都不用配套后续施肥了,转为主粮却需要配套,去年制定生产计划时可没预料到今年会出现这种情况,化肥供应不足。

米高扬不用听柯西金多解释就知道问题在哪里。

首先是为平衡贸易逆差,超量对华出口了化肥,使得自用部分减少;

其次是国内化肥本身产能不足,毕竟,化肥是化工厂生产的,而军工需要的弹药也是化工厂出来的,这些工厂肯定优先满足军工消耗,弹药超量生产就意味着化肥产能不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