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重组(24)
但凡西欧4强能给比较体面的和谈条件,米高扬都准备改组主席团了,等收到中方转来的条件后,他完全没辙,甚至认为如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压根没有去北京的必要!
没有一个中间派敢接受这样的条件,连柯西金这样急于谈和的人都不敢完全接受,只说谈谈看!
沉默半天后,柯西金道:“我理解苏联人民,如果敌人盘踞在神圣领土上,他们不打到底可能不会甘心,但目前战火始终在土耳其上,对方也没让我们割地、赔款,这就导致……”
“所以需要忍耐,需要等。”
“那我们怎么办?”
柯西金把水杯重重砸在桌子上,“—旦短缺物资供应,首当其冲的就是计委、各工业部委、就是整个经济部门!到时候……”
米高扬摆摆手:“你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对,要有好的对策。”
“比如?”
“首先,粮食减产是不是已成定局尚未可知,就算真减产,影响的也是明年,您完全可大大方方汇报,在明年5-6月份前,国家不会受缺粮困扰,后续就不敢保证了,所以特别军事行动应确保在明年51前结束;
其次,从边疆收缩的策略是对的,返回人口都比较高兴,我让秘书调查过,心甘情愿在外受苦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还向往大城市,这是主席团批准的策略,你大可以继续落地,至于回城市如何安排他们的生活、工作、物资供应,是各市第一书记的职责……”
“等等,他们不愿意收呢?”“这怎么可能?”
米高扬点拨道,“新增项目与安置人口密切挂钩啊,下面不要开发房地产了么?不要搞基建了么?不想要新大楼了么?柯西金同志,粮食可能确实不太够,钢筋混凝土暂时不缺吧?
以前总抱怨劳动力不足以至于无法扩容城市,尤其没法和中国的城市与基建规模相比,现在人口和劳动力来了….”
柯西金满脸惊骇:“这种基建最多能让城市好看点,能赚钱么?”
“哎呦,我的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基建好歹还有建筑物,还能改善城市面貌,在土耳其的炸弹和武器改变什么了嘛?中国拼命进口精炼铜建设覆盖全国铁路的通讯网,而我们扔掉的炸弹早就够覆盖几轮了啊……
当初早就算过了,1辆T-64坦克的成本足足可建设几百套赫鲁晓夫楼,你为什么要自己去和军方唱反调呢?
让地方实力派去抵制、去争抢、去对比啊。
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电影院等等,多造几个嘛……”
柯西金木然点头,把人从边疆抽回城市,最大困扰是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劳动力与就业,以至于各处都人满为患,军工体吸纳了一波,按米高扬思路,不管基建能不能赚钱,至少把劳动力先安置下去。
“最后,我们还要加大出口……”
“已在加大了,很多东西都赔本销售。”
“那就继续加大,比如设备、矿产……如果占用太多运力,就改为尽可能出口精矿或者成品……”
米高扬补充,“中国敞开进口我们的铬矿石,一年要几百万吨,我相信还有增产潜力,搞到1200万吨嘛,多提炼精炼铬再卖出去,赔本也卖……”
柯西金恼火道:“现在是卖不上价格,卖得越多,赔得越多……”
“你说的没错,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应该出口优势产品并进口劣势产品,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当生产轻工业消费品与出口矿石都亏钱时,这时候就要进行差值计算……哪个亏得少,就算哪个盈利。”
米高扬讲起了笑话,“打猎遇到熊,您不需要跑得比熊快,您只要比同伴快就行了……”
柯西金苦涩地点头,表示明白了,说到底不是真的不懂,而是有时候确实下不了手,平价出售海鲜(其实亏本,但在记账上算平价)就是米高扬的办法。
柯西金脑子特别好使,号称计委活的计算机,内心一直过不了那道坎,最终是米高扬帮他下的决心。
“不对啊……”
柯西金低声道,“这样一来,俄罗斯损失不就更大了么?他们本就对中央目前的策略与布局不满意,持续大规模甚至还要加速抽血,他们……”
“要的不就是这效果么?”
米高扬意味深长,“进攻土耳其是其他各族人民的夙愿么?我看并不尽然,就算亚美尼亚人民差不多也认为这件事可以过去了。天天要求打打打的,无非是乌克兰和俄罗斯两派。
乌克兰派因为军工体和主要重型产业都在他们那,打仗有促进作用;
俄罗斯派和军头野心家们是因为那虚妄的荣光与君士坦丁堡……”
“说起来我也是俄罗斯人,无论出生地圣彼得堡/列宁格勒还是工作的伊尔库茨克都属于标准俄罗斯范畴,我怎么没那种奇奇怪怪的想法?”
米高扬哈哈大笑:“您是典型的俄罗斯另类派!有几个俄罗斯人像您这样斤斤计较经济与生意得失的?那不是莽上去就行了么?
哪怕很多同志指责中国是修正主义,他们顶层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也不多……那位总书记可能不太一样,但他从西方归来,完全和毛不是一回事。
谢列平同志干事情确实雷厉风行,但在经济上的造诣和理解完全无法和中国总书记相提并论,要不然我都想提名他牵头中央改组了……”
柯西金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次改组,米高扬不准备直接上,多半也不会推荐谢列平上。
他试探道:“那么,是勃列日涅夫?”
米高扬不置可否:“国家已伤了元气,需要休养生息,经不起大折腾,谢列平上去我怕马上大刀阔斧反腐,这会非常麻烦,勃列日涅夫同志比较稳重、中庸,与各方面关系不错,在基层也有号召力和威望,可能是更好的过渡人选。
葛罗米柯过于僵硬,在外交上造成了很多被动,我认为这次重组后,他也可以休息了……”
柯西金缓缓点头,看起来米高扬已有了完整思路,无非在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谁都知道寅吃卯粮不好,但只要炸弹不在自己手上爆炸,仍然有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什么米高扬在主席团内经常有不同意见,但又赞同主流派的操作。
这种作风可以是柯西金评价的“随波逐流”,也可以说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大局。
如果所有人都被打倒,谁来做事呢?文革那么乱,不也得把周公保下来么?
正如米高扬估计得那样,双方私底下一交换条件,苏联与西欧的北京谈判就变得困难重重,无法启动了。
根据米高扬的指示,柯西金加速启动各项民用基建容纳更多人口同时减轻人浮于事的场面。
虽然军工体会质疑这时候将资源投入城市基建是否划算,但各地方实力派支持,他们不便过于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