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更迭(4)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52章:更迭(4)

少奇的心思,彭真完全明白。

如果按传统刘邓排,少奇确实也可因长期住院等因素辞去常委职务并推荐小平,这就空出两个位置,能从容解决问题。

但很显然,少奇最想推荐的并不是小平,而是一波;小平能不能成为入常候选人,将来可留给总理推荐!

要不然现在提前退下去并推荐小平,等换届时总理再退下去然后推荐先念,一波怎么上来呢?

确实,凭林-薄的关系,林冠华或许也会推荐,但这不就又和总理对上了么?

位置有限,有时一步错步步错,没见总理也没提名这两个,而建议按林冠华意见办么?

再退一万步说,这次增补人员其实是遴选书记处负责人,真就王稼祥比祥他们更合适。

总理不支持主席的意见有切身考虑,虽然他和小平私交很好,但推荐稼祥同样是职责所在。

一来,稼祥担任副总理兼外长,总理是其分管领导,哪有分管领导不管副手去推荐不属于分管范围的政协主席?

二来,近20年外交成绩,90%以上都与总理和稼祥联系在一起,自我谦虚说成绩不足可以,事实成绩如何都板上钉钉。

场面又在不经意中形成了1:6。

所有1:6、2:5都是无形的,只在酝酿过程中产生,落到会议纪要上都是“—致通过”,如果连纸上都明明白白记录下来是1:6、2:5,那还得了?

自觉维护常委会权威才是众人一致的目标。

主席斟酌后点头:“既然大家都赞同冠华同志的意见,就按此意见办吧,这次先提名稼祥同志,其他2位等正式换届时再酝酿。”

林彪、陈云、彭真等人看得很清楚,斯小林提名的人选连主席也不能轻易否定,毕竟稼祥也是主席在7大上亲自拉票的中委,此情此景让人不甚唏嘘。

议程结束后,本来工作已差不多,总理又插了个议程:“考虑到国际情势和党面临的局面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领导班子也进行相应改组并向年轻化过渡,为避免发生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的错误,我建议今天最后再学习一次有关党史。

学习完后,建议有关资料永久封存,复兴委员会停止相应运转,将中央管理体系与运作流程再梳理一下,实现更规范化的运作……”

总理一口气说了2分钟,核心意思就一条:复兴工委和党史学习,从此封存!

这既是保护斯小林,也是保护在场的众人,更在保守党的核心机密。

不管怎么说,里面毕竟有太多不足为外人所道的东西。林彪很多行为当然不光彩,主席、少奇乃至其他人的种种也不尽然,唯一可以称得上无所畏惧的大概只有任书记、老总等寥寥数人。

任书记是因历史上后来就没他的名字,老总是因为厚道作风—以贯之、无可指摘。

林冠华的出身来历如刚来时就公开,确实众矢之的,经过近20年摸爬滚打,都已当上总书记接班了,反而压根不担心,甚至放出去还可能变为神迹。

“神迹”这事容易动摇唯物史观,动摇党的权威,造成更多问题。

故众人一致通过:最后学习、就此封存,等日后生产力发展到可解释或摸到寻求解释边缘,再把有关情况公开,便于中国继续掌握最尖端科技。

学习时,主席问林冠华:“尼克松上台后,你认为世界局势会朝何种方向演化?”

“冷战是绝对搞不起来了,但多足鼎立与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林冠华道,“美国在战略上整体处于收缩状态,但内部绝不甘心,而尼克松要摆脱沃金斯的牵制,也需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来。我估计他可能会……联苏!”

历史上尼克松可以访华联华,那自然也可以访苏联苏,更何况美苏一直有交往,外交关系也持续保持着,中间不涉及类似台湾问题,相比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包袱要小得多。

“从土耳其这事就可以看出,美国其实已半放弃了土耳其,避免再与苏联对抗而消耗实力,只不过因魁北克和英加合并问题处理而拖了后腿。”

林冠华补充道,“美苏接近对我们而言不一定是坏事,某种程度上,一旦美苏缓和并促成苏联改革,可能会加速苏联解体与最终崩溃….”

彭真愣了下:“这话怎么理解?如果美国提供资本、技术乃至部分市场用苏联来牵制我们,按我的理解应该是固化。”

陈云摇头:“固化不了,反而是催化……

中美接近后最终有了改革开放然后加入世界体系,但你看,目前中美、欧美、中欧三大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已联通之后,苏联没有合适位置。

总书记一直说,苏联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不适应当前国际分工,不是靠柯西金小修小补就能搞好的,必须动大手术才行。

动大手术需要先麻醉,麻醉就要休克,一休克人可能直接就在手术台上起不来了。

如果继续维持那套僵硬的体制不动,只收敛军事扩张野心,说不定会撑到更好的时间。”

少奇斟酌道:“你的意思是,美帝会给苏修开休克疗法?”

“苏共掌权体系很难搞市场经济,强行搞也是官倒与双轨制的天下,下一步就必然是寡头与地方分封。”

林冠华补充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苏联的资源禀赋与人口聚集恰好时空错位……人多的地方没资源,资源多的地方没人……斯大林看到了问题,强行搞计划经济乃至战时经济,用共产党号召力把产业建设起来。

这就和我们搞三线一样,三线地方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地理位置不好。

我们有大三线、小三线,苏联全是三线。

没有改革开放,继续大搞剪刀差,三线依然能维持,—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三线就维持不下去。

当然有人的因素,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规律起作用,一旦进行对外交流,高成本产业必然被低成本粉碎。

中国的优势在于,除大小三线,还有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山东……

苏联勉强情况好点的地方只有乌克兰。

可惜苏联在经济布局上又犯了很大错误,如果我当苏共总书记,一定把乌克兰的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乃至高科技产业发展起来,其他重工业、基础工业乃至军事工业布局在其他加盟共和国……

现在苏联情况是什么?

乌克兰拥有全套完整产业,除极少数尖端领域和军事工业外,基本可以自我循环,东欧脱钩后,偏心眼的主席团又把搜罗到的外汇大部分补给乌克兰进行强化。

这就导致乌克兰可以脱离苏联而存在,但苏联不能没有乌克兰的局面

原本困境还有办法缓解,就是把东欧、远东的社会主义小伙伴发展为配套,但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