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更迭(19)
天寒地冻的季节,波兰战场打得热火朝天。
西波兰迅猛一击后,东波兰━触即溃,大量东波部队转身投靠并加入西部战线,迫使苏联使出吃奶的力气,从白俄罗斯、列宁格勒、莫斯科等方向持续不断抽调二线部队顶窟窿,甚至连轻易不动用的波罗的海三国部队也被要求派上战场。
虽然波军整体不如苏军,但对上苏联二线部队尤其临时拼凑起来的编队还算持平,同时统—提供了士气加成,一开始居然压着苏军打。
英、法、意出于自身利益,给了波兰不少空中支援与物资援助。
德国不希望波兰统—,对援波总体兴趣不大,只抓住机会继续在土耳其方向倒腾。
柏林的想法随战局演化而变化,最开始波兰高歌猛进时,德国当然不愿提供支持,甚至还琢磨怎么拖后腿让西波兰统一不成,考虑要不要在土耳其适当放水。
随着苏军源源不断投入增援,不惜把最后老本都压上来顶住波兰人猛攻,德国为避免出现东波兰反过来统一西波兰的不利情况,立即转换立场,给西波兰提供支援。
正好国内军工体产量陆续上来了,德方把剩余的、当初统一战争使用过的美械一波波送给西波兰,让两个波兰加速消耗、互相放血。
对苏联而言,既要损耗人命,还要为东波兰兜底,再加南线物资输入困难,场面确实异常严峻。
和波兰谈更不可能,西波兰目标就是一统波兰,态度比德国人和土耳其还死硬,除非军事能够解决,否则毫无办法。
这也是为什么连列宁格勒都出现大范围物资短缺的根源所在:本来黑海海峡封闭后进口物资就少,再加上战事闹腾,分配给民生的自然更少。
勉强还算乐观的积极因素是与保加利亚的关系稳住了,经贸重新开动:保加利亚承诺继续提供消费品,苏联答应用工业设备冲抵而非无偿抽调。
卢布进一步贬值与输出定价合理化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以往交易水平,苏联明显不能吸血甚至反过来要折损,但这就是现实。
米高扬亲自出访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各国,恳请他们加大对苏联民用物资输出,苏联会使用大降价的工业设备冲抵。
保加利亚事件后又亲自跑了一趟索菲亚,表示一切好商量,极力压制强硬派包括克格勃在内打“日夫科夫牌”的用意。
若连保加利亚这条线都断了,那中国与东欧输入苏联的物资渠道只会更紧张。
于哥夫很快利用该契机站稳脚跟,快速清除日夫科夫派系影响。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铁托与莫斯科的关系也没那么糟糕,两家甚至借这次保加利亚事件后的闭门磋商,以易货贸易形式达成了消费品换飞毛腿导弹的协议!
一般情况下,北极熊舍不得出口导弹尤其廉价出口,当初卖给以色列都收了70%的美元;实在是因为物资短缺没办法,在米高扬强烈建议下,军方同意易货销售。
中国并不是不卖南斯拉夫导弹,问题在于铁托暂时拿不出中方需要的东西。
能搞的矿产全搞了,中国自己都在大量出口普通消费品,并不要南斯拉夫的日用消费品尤其轻工业产品,原本出口欧美的渠道也缩减了很多,获得美援也中断了,要解决出路只能出口苏联。
莫斯科没太多库存,急急忙忙从乌克兰方向调集了5套设备、12套备弹连同配套技术、顾问送去交换,甚至认为这是铁托的“反骨病”又犯了,打算与中国疏远而与莫斯科交好。
包括波德戈尔内等人在内都认为可抓住机会打开缺口,不管怎么说,铁托与斯大林交恶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和当前的苏共中央没有关系,也不用背负思想包袱。
莫斯科明显小看了铁托的野心,他不但希望南斯拉夫能有短程弹道导弹,还考虑掌握这些东西后向中程导弹乃至远程导弹进军,除此之外甚至还考虑发展潜艇。
核潜艇肯定搞不来,发展常规潜艇没任何问题,等飞毛腿先办完,后续再考虑从苏联交易柴电潜艇技术与实物。
中方对铁托的想法并非一无所知,铁托也曾派人试探性询问引入潜艇的事,中方委婉拒绝,理由是没有适合地中海区域使用的中小型潜艇,德国有最新款式的209型潜艇,如南斯拉夫需要,中国可帮忙牵线。
这理由不算蹩脚,基本也是实情,考虑到缺乏支付能力,铁托客套一番后就再没下文了。
还不能说中国不卖,209确实非常适合南斯拉夫使用,又算是新款,德国还欠着中国不少钱,凭中德关系,要搞来很容易,牛牛的斯贝鬼怪不就是中国牵线并代偿后交给南斯拉夫的么?
问题关键在于南斯拉夫拿什么东西偿付呢?
这是完全不同的外交思路,按以往阵营对垒的套路,无论如何都要拉着南斯拉夫免得他重新倒向苏联,但林冠华认为如此收买并不利于中国的利益与立场。
准确来说,中国应尽可能反对各国在地中海部署潜艇,以免危及中欧间贸易与海运,这和当初英美不管怎么搞都不同意对华出口潜艇一般。
至于南斯拉夫重新倒向苏联或者形成默契,中国也不必担心。
林冠华认为,就铁托这折腾法,南斯拉夫军费已远远超过该国正常上限,迟早要被他带散架。
对待南斯拉夫最合适的态度既不是刻意拉拢,也不是强烈打压,那都会诱发不可预知的后果并背上包袱,相反,让铁托放手折腾可能会更好。
否则,今天铁托打苏联牌谋求好处,明天再打美国牌寻求利益,中国该怎么应付?
忍无可忍、打倒铁托并扶持亲华派么?那会成为更大错误。
常委会被说服了,决定先冷眼旁观再说。
俾路支公投加入苏联的当口,中国正好召开十届五中全会,在全会召开前夕,中央军委举行了隆重的退役仪式:谭政谭、林冠华正式退役并卸任大将军衔。
随后,以主席为首的军委班子成员集体赶赴301医院,探望重病住院的陶铸、许光达等人,并在医院病房里为许光达举行授勋与退役仪式。
随着主席卸任消息明确,陶铸也向中央提出辞职请求,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央同意他辞去监察委书记职务,继续保留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头衔,安心养病。
许光达情况比陶铸更复杂,在大战时身体已亮起黄灯,考虑到战事重要,他悄悄压下有关医院报告,以超高工作强度运作在一线。
南大西洋海战结束后,他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被送进住院,负责军功评定的聂帅、谭政等人来探望过他多次。
闲聊间听说这次评议有很多人军衔很难晋升,因为大将、上将名额有限,许光达便提出安排自己退役:他退役后可让出大将,晋升大将的同志又能多出上将名额来……
主席等人一开始不同意,拗不过他的再三请求,并且考虑到他的身体确实无法再正常履行职务,便接受了这一请求。
大家都知道,许光达当初一再推辞大将军衔,现在考虑实际情况又赶紧申请退役,真正把功名利禄完全抛在了脑后。
谭政下一步拟任中央监察委书记,该职务也需全会选举。林冠华退役反而没啥争议,都明确要担任第一副主席、军委主席了,不挂军衔更好。
至于谭政遗留下来的总政治部主任一职,经林冠华推荐,准备由陈赓接手。
虽然陈赓并非传统政工型干部,但能力与资历完全够格,更何况在新军改时期,政工需结合军事能力考虑更多。
12月26日上午,十届五中全会(扩大)会议正式召开,除重病住院的少数中央委员外,其他所有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担任过政治局常委的董必武、老总,各位已在二线工作的老帅、全国人大各副委员长及在京的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及在京的政协常委,各军委委员、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少奇同志拖着病体也在主席台落座,总理主持了会议。大会主要有两项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