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更迭(18)
“亲爱的爸爸妈妈,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我已和鲍里斯一起探望了阿列克谢表哥一家,他们近况都很不错,也十分牵挂你们……
在表哥帮助下,我们成功安顿下来并开始新事业……大连很美,很繁华,冬天虽然也下雪,但一点也不冷;旅顺风景同样不错,我们一起去父亲曾服役过的地方走访了一圈,拍了不少照片,有在大连的照片,也有旅顺的照片、工作地点和生活小区的照片。
照片将通过国际信函寄送给你们,不过听说时间很长,送到列宁格勒恐怕会晚一点。
本想给你们寄送中国产热带水果,不仅品种丰富且价格非常实惠,可惜天气实在太冷,表哥说不等送到家就会全冻坏的,最关键是,运费很不划算。
.…我们即将和伟大的中国人民一起,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就如同当初父亲来到中国一起帮助中国进行革命一般。
我在一家大型国营机电企业工作、鲍里斯进了市政燃气建设公司,听领导介绍,我们俩会共同参与大连天然气一期项目建设。这将是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高雄后,第6个引入天然气项目的中国沿海大城市……
天然气来源非常出人意料,不像我们这里通过长距离管道输送,而准备用最先进的LNG船只从中东地区输入。中国也从苏联进口天然气,但主要分布在天山、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距大连这样的海滨城市还是太远了………”
老谢尔盖翻来倒去把信件看了好几遍,嘀嘀咕咕:“这孩子,也不知道帮他表哥省点钱,拍这么长的电报,信件慢点就慢点呗,我总能看到。”
老游击队员、谢尔盖的母亲尤利娅笑道:“你这就有点老古董了,这是卫星电报,听说又快又便宜,还不需要发报机,—定是阿列克谢帮忙推介的,没准还不花钱,毕竟他就在软件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你怎么知道?”
“是我去友谊商城取来的呀……”
尤利娅解释道,“阿列克谢据说在中国从事计算机通讯相关工作,他们如果要拍发卫星电报,不需要发报机,只需要计算机键盘。
生成一个电子文档,通过卫星嗖地—下送到列宁格勒专用机构,接收后也不用解码,直接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并用打印机打印在白纸上,我听说过单位某位首长偷偷摸摸找中方帮忙,给她在中国的女儿快速传递信息呢……
唯—缺点可能是负责处理的人员能看到信件内容,但拍发电报,他们同样也看得见。”
老谢尔盖嘀咕道:“这么先进的设备,我们为什么不引进呢?”
“嘘……小声点,你想让电报局同志失业么?再说了,哪那么多钱投资新设备呢?”
尤利娅叹了口气,“一台中国进口的普通计算机售价25万卢布,我们是想仿造,据说造出来的东西比直接进口还贵,还不可靠,最好的那些都优先供应给军方和克格勃了。
中央也不重视,首长们开始有点跟不上时代了,要不然阿列克谢这样的高材生能去中国工作?
当然,最主要我觉得还是路走歪了,天天想着打打打,你不觉得最近国营商场里的东西更少了么?
除了酸黄瓜、胡萝卜、土豆和香肠,你还看见过什么?”老谢尔盖嘟囔道:“香肠、奶酪和鸡蛋也不充足,上次好不容易抢到一颗卷心菜,居然有一半是烂的,最后咬牙把它买回来。哎……这国家怎么就变成这样子了呢?”
尤利娅嘴—撇:“搞得好像那棵烂卷心菜我没吃到似的!我想想看,我上次不嫌弃卷心菜烂、吃锯末列巴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嗯,1942年冬天,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时,那时候咱俩还不认识呢。
我跟着父亲和哥哥在白俄罗斯森林里打游击,破坏敌人运输线,和德国鬼子们周旋,老队长抢了几颗被德国装甲车压过的卷心菜回来,烂了一半多,让我们兄妹几个吃下去。
不管怎么说,人总要向前看,总书记至少没再让我吃锯末列巴,那就算有进步了……我儿子也在中国吃上了新鲜的热带水果,在我们这,最起码处级待遇吧?”
谢尔盖和鲍里斯两个小年轻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俩描绘的异国风情、旖旎风光和开放包容还没有商店琳琅满目不限购,10元人民币可以买近30公斤热带水果来得震撼人心。
由于混乱的物流和商贸体系,此时苏联已陷入严重的货物短缺,南线交手与保加利亚动荡更加剧了供应困难。
包括列宁格勒在内,普通市民很难预测特定的物品何时会突然出现在市场上,或像突然消失很长一段时间一样,人们早上离开家时带着充足的现金,或装在公文包里,或塑料袋里,以防万一。
一旦牛肉或南斯拉夫牙膏突然出现在市场上时,人们试图尽可能多地收集产品,为自己、直系亲属、朋友和邻居储存和易货,因为不知道下一波货物什么时候抵达。
商店里没有的商品可能会突然出现在小售货亭里。
城市购物者保持着高度警惕,定期检查,以便及时知晓哪些商店最有可能提供最好的商品或难以找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从朋友和同事那里得到小道消息,并对排队现象迅速作出反应。
遇到排队,通常做法是迅速抢占位置跟着排队,再询问在销售什么。如有人在工厂车间里大吼一声XXX地方有XXX卖,至少能走掉90%的工人,他们脱离岗位去排队抢购,厂方不认为这算矿工或脱岗。
反正无论买到还是买不到,几个小时后都会回来,何必与大家过不去?
土豆和胡萝卜几乎是唯一经常能吃到的新鲜蔬菜,卷心菜、小洋葱偶尔会出现在货架上,但往往在上架前就已开始变质,倒不是说商场库房瞎整,而是运过来情况就如此,至于运输的人也不知道时效与紧急,反正就对付了再说。
冬天蔬菜确实没那么容易烂,但供应减少,本土基本不产,需从遥远的中国拉过来;夏天供应量倒是增加了,但变质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
小绿苹果是苏联普通老百姓唯一的新鲜水果,热带水果只有特供商店有,价格令人望而却步。当然,水果罐头有不少,谢尔盖们都吃到过。
无非现在水果罐头优先被军队、公务员弄走了,契尔年科又在阿富汗方向截留一批,送到列宁格勒与莫斯科自然更少。
“新鲜的”牛奶通常是酸的,稀释的,或两者兼有,廉价的香肠和鸡肉稀缺,肉店里的东西都被分成小块分发出去。
人们可在农贸市场和私营商店以高价买到西红柿,及有限的其他水果和蔬菜,品质比国营好不少,鬼知道他们从哪个渠道弄出来的。
有人说是走私,有人说是双轨批条。
走私大家都认为不像,那明显就是本国集体农场、自留地而不是中方供应的,但抨击双轨制、后门批条和特许经济却是碰都不能碰的话题。
今年入秋以来,哪怕不容易坏的猪油也纷纷以国家规定的两倍价格出售,其他时鲜货更不用说。
从这维度来理解,海参崴方向捕捞到的海鲜就近以低价卖给中国不见得真亏,万里迢迢送去西欧销售,中间合理、不合理的损耗不知道会有多少。
要说苏联完全缺乏物资并不尽然,短缺的只是国家补贴的、廉价/平价的消费品,高价消费品有不少。
现在甚至都不能管他们叫黑市,毕竟合作社与私营经济已合法了,农贸市场与摆地摊更不用说,一直留着尾巴,唯一需要关注的是进货渠道,但这东西就连柯西金也没办法。
谢列平倒想管,但米高扬劝他集中精力抓大事,谢列平一开始很不理解:经济和供应混乱到这个地步,难道还不是大事?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不打仗、不折腾时其实没那么乱,大城市供应还是能满足的,可见问题症结不是供应,而是中央的指导思想;不是计委或财经体系的问题,而是军事与民生关系失衡了……
“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准问题的关键……”
这句话听着像黑色幽默,其实一点也没错,谢列平懂米高扬的潜台词,要在年青干部中活动,尽可能形成改革、改组、改善的共识,以及告诉大家,目前局面绝不是米高扬、柯西金等同志的错误。
进入12月中旬,依靠地方部队、内务部边防部队与阿富汗就地动员的民兵,再配上勃勃发来的二手库存军火,契尔年科终于压住巴基斯坦人并开始反攻。
这些二手军火很有意思,很多是苏联在历次作战中缴获的美械,当初往古巴和巴西送了一批,没送完就给阿富汗民兵了。
莫斯科大员们对契尔年科任意截留中方物资表示抗议,勃勃立即出面打圆场帮忙解释,意思必须尽快把俾路支走廊稳定下来,才能换取中亚铁路长期可用。现在少—点物资,是为了未来能长期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