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新策(5)
机要秘书谢静宜走到身边,低声道:“主席,我已核对了数据,行动后,非军组整肃的关于日本农协头面人物共有60多个,个基本都是农村土豪劣绅或者封建领主残余,除极少数当场拒捕被击毙外,还有少部分被送进监狱,其他都已驱逐出境或放任其逃跑了。
除此之外,日本各地方议员、国会议员、各级官僚被整肃的超过170余人,下场类似……
更多通过东京、大阪、名古屋等三地检察厅设置的特别搜查部进行处理,由非军组进行业务督导并形成人员更替。人称……非军整肃!不过力量强化过了,包括政法委、监察委、国安、公安部、香港红队、南洋红队的人员都有参与。”
“还有这么多军国主义残余?”
谢静宜不知该怎么接,勉强道:“那要看如何解释与运用非军国主义化条款……
目前有个很重要的罪名就是与地下犯罪组织、黑社会、帮派势力、军国主义残余势力相互勾结,为其提供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培训、贸易等各方面服务的,均按同案犯处理。
比如,某些寺庙供奉战犯或军国主义分子灵位属于文化同案犯;撰写文章歌功颂德乃至阴阳怪气的,是思想同案犯。都需进行整肃并连根拔起。
书记处有特别指示,除骨干、首恶分子,其他从犯、同案犯以少杀慎杀,大部不抓,以驱逐出境为限;松田千秋先生亲自保下来的另案处理,准许戴罪立功!”
主席叹了口气:“好吧,目前非军组工作具体谁负责?刘华清么?”
“滕海清上将。他从南洋调任到日本后主要负责非军组工作!”
谢静宜想了想又补充,“还有总书记和仲勋书记的亲笔批示。”
听到“滕海清”三字,主席忍不住有点皱眉,最后还是道:“我明白了,就这样吧。”
“您有什么特别指示?”
“指示也谈不上,叮嘱一句……最高层如有异动,不得擅自处理,必须走流程报经中央同意!”
“最高层?您指?”
“既包括天皇,也包括内阁……”
主席挥挥手,“你不需要明说,他自然会明白的,他只是执行层,决定不能在他这里做,手段和工具要为目的而服务!”
谢静宜连连点头称是,离开了。旁听内容的汪东兴神情复杂,一下子也不知道该咋说。
他隐隐约约听说过总书记要考虑换天皇,本以为是笑谈,但从主席刚才的神情来看,不像开玩笑,很可能成真。
他用眼神来进行求证,但主席只道:“有些事是在下大棋,你不懂,服从性测试是新名词,测试背后不光是驯服,还包括多重含义,甚至是反直觉的用意……”
汪东兴顿时不吭声了,而想方设法去琢磨:为什么总书记要这么做,为什么主席明明不是很同意却不说?
想啊想,脑瓜都疼了,也不知其所以然。
主席知道林冠华没开玩笑,是真打算换天皇的,更换目的不是说真忍不了平成,而是要对日本实施再整肃,将那些冒出来的不安定分子全驱逐出境、发配去自由罗马。
这批充满怨气、数量众多的日本人到自由罗马后不就会把仇恨集中到西洲么?
这不要紧,正好可让西洲方向感受到压力,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
不管怎么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总有号召力,光讲意识形态不行,还得有共同的民族仇恨。
阿根廷、巴西啥的虽都打过西洲,但老实说危害不大,没刻骨铭心的仇恨,甚至还有不少淳朴、天真的同志认为地盘抢得太多了,有点不好意思。
林冠华就是要帮克拉克把一堆日本人送到西洲强化共识。别以为日本人只会对着中国吡牙裂嘴,真强大起来,对美国照样是这脾气!
这也是怂恿、容忍甚至扶持罗马建国的战略大棋!靠那点混血巴西人不成气候,美国人去罗马也太少,还得把东亚怪物房里的俊秀源源不断塞给克拉克!
就好比听说全斗焕、卢泰愚也在罗马亮相,林冠华先愣了下,随后大笑了好一会。
回到船舱,对着苏联异动的电报反复看了几眼,主席忽然又问汪东兴:“这份报告有玄机,你再具体核实下,波德戈尔内到底是辞职下台,还是被解除了职务?不要光看国内口径,想办法了解苏联实际内幕……”
深夜时分,确切消息传来:确实是“解除职务”而非“接受辞职”,同时明确苏共召开了紧急中央委员会会议,波德戈尔内等人未公开露面,只保留了全苏工会主席职务;
谢列斯特、葛罗米柯被一增到底,所有职务全部免除,现在苏联外交部长暂时空缺,有关土耳其问题斡旋还得再等一等。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人事变动非常值得关注。
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从政治局候补委员提升为正式委员并加书记处书记头衔,顶替葛罗米柯的位置,排名第8。
勃列日涅夫另一个小弟、现任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被提名为乌克兰第一书记、主席团成员,原苏联部长会议第2副主席波利扬斯基辞职被接受,谢尔比茨基占用的是他的主席团席位;
老资格主席团成员苏斯洛夫在紧急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表示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掉以轻心…
按照新排名,苏共主席团继续由10人组成,分别是:勃列日涅夫、米高扬、谢列平、柯西金、契尔年科、马祖罗夫、库纳耶夫、安德罗波夫、谢尔比茨基和苏斯洛夫。
如果说这些尚不明显的话,那勃列日涅夫和米高扬分别做了长时间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团结”、“遏制党的分裂”、“预防波拿巴分子和军国主义分子”等不指名道姓的批评,迹象非常明显。
主席的推断非常敏锐,莫斯科确实发生了不同寻常的情况。
内外交困之下,波德戈尔内走投无路,但又不甘心认输,还在苦苦寻求对策,看看能不能熬过去。
关键时刻,谢列斯特和葛罗米柯给他出主意,意思尽可能拉拢勃列日涅夫与安德罗波夫,把责任主要推在米高扬、柯西金和谢列平身上,把他们三个清洗下去。
事成后立即议和,允诺让勃列日涅夫当二把手(部长会议主席)、安德罗波夫当最高苏维埃头头。
理由是现成的,没总理、计委、财政、外贸把物资供应搞得一团糟,群众怎会起来闹事呢?清洗这3人,就能对内部交代。
由于波德戈尔内不实际掌握兵权,这事也不便与乌斯季诺夫或者巴格拉米杨去沟通,谢列斯特自告奋勇去说服安德罗波夫,希望他动用克格勃劝说米高扬退休。
反正73岁的人了,体面下台也可以,免得苏联到处都是老人政治。
他们认为谢列平与安德罗波夫不和,鼓动安德罗波夫首先搞掉谢列平。
安德罗波夫被吓住了,克格勃确实可以动武,问题是克格勃也是谢列平经营多年的地方,他还有一堆旧部呢。
退一步说,靠克格勃有什么用?军方态度更重要。
巴格拉米杨和米高扬可是亚美尼亚老乡,米高扬弟弟管着空军飞机主要设计局,与军方关系非同寻常,虽然米高扬不太支持打仗,但无论总参还是国防部,都很清楚苏维埃到底是谁在当家,到底谁在给军人们拨付资金与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