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新策(4)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73章:新策(4)

1月23日,主席结束对日、韩的考察,乘船离开东京湾。虽然韩国与日本近在咫尺,但在此之前,主席从未访问过,甚至连朝鲜也没去过。

—圈考察下来,来主席对韩国评价还不错,对白-朴为核心的政权也予以肯定与慰勉。

在他看来,韩国走在正确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道路上,即先发展轻工业,局部搞点重工业,等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强化重工业投入。

对韩国而言,这思路当然非常正确。

一方面韩国耕地少,人口密度又高,粮食自给自足都困难,强行搞工农业剪刀差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本就是在自杀;

另一方面,韩国作为小国,国防其实无法独立,不存在大力发展重工业就能抵御外国侵略的前提。

要打韩国的无非是中、苏、美、日,不管怎么蹦趾,这4家肯定都打不过,韩国也不需要能打赢他们,只要能抗住朝鲜就行。

半岛防空塔体系与中国驻军落实后,朝鲜威胁基本解除,从容不迫发展轻工业问题不大。

主席留意到,最近这几年,尤其中国全控韩国后,汉城当局与苏联进行了不少贸易,通过大规模销售轻工业日用消费品的方式,引入了部分苏联工业设备,商店里也有不少苏联送抵的海鲜和水产。

表面理由是欧美战事结束后,美国对韩国低档消费品需求有所下降,更深层次理由就是美资大规模转让或从韩国跑路后,白-朴及时调整观念,加大了面向苏联的输出,同时与东南亚、南亚经贸联系进一步增强。

南北间贸易也在进行,韩国习惯于用轻工业产品从朝鲜换取部分煤炭和铝矿后供应本国工业。

看了这些,主席产生了不少疑问,最简单的就是:既然能有包括韩国在内的这么多国家生产轻工业产品并愿意与苏联进行易货贸易,中方也从不加以阻拦或专断,为什么苏联就不能好好生产高端工业设备以满足易货贸易需求呢?

这问题在考察中就问了,一时半会没人回答,后来是陪同主席考察、此时担任机械工业部机械研究院院长(正厅级)的邹家华给了答案:苏联拿出来交易的很多是二手便宜货,特别以机床为例,是二战中盟国支持包括二战后进口的那一批欧美机床。

苏联不是不想出口本国高端工业设备,而是一出口从账目上来说都亏本,出口越多亏本越多。

如按苏联标准出口,那这价格就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均衡水平。虽然可不要外汇进行易货,但只要是独立个体,能有选择权,都会权衡利弊。

为什么明明是易货贸易,保加利亚都闹出那么大乱子?就因为在残存的经互会体系下,苏联依然秉持高出低进手法,让人难以忍受。

抛开感情因素来理解这件事,所谓苏联吸血就是传统剪刀差的套路。

但非说故意盘剥吧,还真不见得,毕竟核算出来成本就这么高。

之所以苏联乃至俄罗斯、乌克兰还指责其他东欧国家吸血,是因为核算出来的成本还低于实际耗费的成本。

就像中国历史上,剪刀差之大哪怕连主席也都承认,但就算有这么大剪刀差,三线建设依然稳不住、保不住,那不能简单用人心不古来分析了。

苏联产品一直有三个成本:市场机会成本(竞品成本)、计委核算成本(国家成本)、实际运行成本(社会成本),依次递进,一个比一个高。

理解了这件事,才能充分理解林冠华的观点:苏联的自然禀赋、气候条件与人口分布,使其工业体系其实只能搞计划经济,且是那种为世界大战筹划的计划经济。

一旦苏联不搞计划经济或不准备打世界大战,其经济必然崩溃且无解。

本来在主动躺平前提下还有油气可以续命,当斯小林确定在中国工业化前保持国际油气廉价供应时,北极熊最后一点翻身可能也完蛋了!

如果穷兵旧武度打仗,那就死得更快!

故而斯小林在常委会上大胆推演,如果阿富汗战争时期国际油价在70年代已涨了很多倍的基础上再翻一倍,哪怕戈尔巴乔夫再瞎整,苏联都不是必死格局,至少能熬过千禧年。

阿富汗战争才死几个人?因为死那几个人苏军或国内政局就撑不住?笑话!

统帅苏军的高级将领,哪个没在卫国战争中见识过尸山血海的残酷?阿富汗战争那点人员损耗还不够苏德战争打一周的。

问题恰恰在于战场打不赢且叠加油价下跌导致财政崩溃,故莫斯科完蛋了。

至于为什么苏联在最近15年连吃败仗、油气价格不振却财政没有崩溃?

那是因为找到了新的出口商品:领土、人口与移民配额!算上这次领土交易,莫斯科向北京合计出口了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再算上完全放弃掌握的蒙古,合计高达约400万平方公里;这是很大一笔收入。

中国前前后后出口了大约2400万人口到苏联,还额外支付了200多万苏联人口的迁移补贴,按500美元/人计算就是130多亿,实际远远不止。

除此之外,苏联还出口了大量犹太人与德意志人,向其他国家出口了大批领土。

这些金额算起来,林冠华认为苏联额外获得了价值500-600亿美元的收入,并相应减少了200亿开支。

这笔收入与苏联元时空战后到解体前出口的全部油气收入基本相当,如算净利润,大约是后者2-3倍,这勉强支持了苏军打打打的消耗。

中国至少支持了苏联400亿美元,当然啦,勒紧裤腰带买领土斯小林是不干的。

大部分款项要么通过坐黑庄割韭菜、要么是通过暴打欧美武力赖账获取,小部分是通过正规双边贸易摆平。

也不能说苏联完全一无所获,最起码阿富汗、俾路支走廊与印度洋出海口、俾路支、库尔德都收入了麾下。

阿富汗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俾路支30万出头、库尔德20来万平方公里加起来也算搞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回来。

韩国考察情况比较正常,但日本情况就需要主席多费心思。

他明显能感觉出来,韩国最高当局的谦卑是发自内心的,而日本当局的谦卑姿态虽然更胜一筹,却暗流涌动。

松田千秋明白无误地告诉主席,日本农协乃至农民,最近这段时间对中国的不满持续增加;相反,市民阶层、工人阶级对中国的不满,在持续释放与缓和。

究其核心离不开中国要求的“门户开放”与“全面自由贸易”,日本政府被迫大规模降低各类农产品关税,中国南洋地区、东南亚、南亚各国的水果、蔬菜、粮食乃至于牧产品,如汹涌的潮水冲击着日本社会。

日本政府号召食本国米、吃本国果蔬,但进口商品实在太便宜了,哪怕加了24-30%的关税,依然抵挡不住。

城市阶层面对琳琅满目的供应开心不已,农民阶层在农协煽动下自然愤愤不平。

松田千秋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所以,日本暂时没有工农联盟的基础……”

主席能理解这话背后的经济含义,但也要考虑日本农村不稳的后果,便问日方有何考虑。

田中角荣希望尽可能安抚并提供补贴,但松田千秋的回答出人意料:“目前农村和农业人口大约占23%,也就是2400万……我的想法是,把农民基本消灭,自然就不存在什么农村问题了,反正农民留着也是不安定因素,早转型早好。”

如此炸裂的言辞也就只有非国民松田才能堂而皇之说出口,别说日本政客们普遍面面相髻,就连主席也愣了好一会。

静下心愕然发现,这不就是斯小林鼓吹的思路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