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新策(3,2400票加更)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72章:新策(3,2400票加更)

中国出面后,各方面谈判变得容易不少,与此同时,英、法、意各国也得知了苏联内部的突然变化,纷纷改变之前态度,改为原则上认可。

英法意都意有自己的算盘:一旦苏联过于衰弱,则将无人牵制德国,波兰体量太小、战斗力也一般,指望给德国搞点麻烦可以,牵制或抗衡的力量不足。

于是,中国斡旋原则基本确定了下来:

-土耳其方面,以目前实际控制线进行停火,海峡由中、英、法、德、意五国共管并负责疏浚,严禁军用船只航行,按此标准划线,苏联库尔德可获得2.7万平方公里领土;

-波兰方面,双方停火并各自返回原分界线,允许双方居民在3周内自由流动,任何人不得阻挠,3周后关闭边界。

对这样的斡旋方案,各大国认为可以接受,苏联、土耳其和波兰都不满。

小国不满没什么用,波兰实际已隐隐约约落于下风,只要英法德意把援助一掐断,西波兰可能就得崩,故牛牛和法国都劝波兰接受,再说这不是允许自由迁徙三周么,那就让人口扒拉一批过来补充。

至于苏联同意这个方案,纯粹是因为养着波兰人实在太费钱了,少点人口还能减轻压力与负担,甚至反向输出一波,为若干年后东波兰演化成加盟共和国做准备。

土耳其脾气很大,坚决不肯同意,甚至放话就算是欧洲撤军,自己也要打下去。

话虽这么说,但土耳其心里清楚,马上又去找美国,明着要把美国人拉入黑海监管委员会,实际却希望美国下场抗住苏联压力。

面对这种油盐不进的态势,中国非常有经验,伍修权当初就在朝鲜谈判时处理过:最好就是让苏联再打一打,拓宽领土,不过只能打土耳其,避免打到德国人,但德国人可袖手旁观。

土耳其人算盘打得很好,可惜华盛顿不肯接盘。

此时距离尼克松宣誓就任新一届总统已不足2周,故这件事是尼克松与沃金斯一起出面谈的。

虽然尼克松内心确实有赖账不提名沃金斯担任国务卿的想法,但权衡利弊,包括心腹幕僚们都劝他必须履行协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上,亨利·基辛格对尼克松影响很大。

共和党党内提名过程中,基辛格经洛克菲勒家族的推荐,担任戈德华特/小洛克菲勒竞选组合的外交政策顾问,展现了非常强的外交功底。

虽然他是犹太人,虽然他曾抨击尼克松的政策,虽然他与洛克菲勒家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尼克松依然看中基辛格的外交才能,决定聘请基辛格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基辛格认为,尼克松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与沃金斯充分合作,且最开始内政不太可能见效,反而外交领域容易取得成绩。

他为尼克松设计了“联苏抗华与软对抗”战略方针,认为要从经贸、意识形态等领域加速影响并与苏联协同,然后对抗中国。

就算对抗,暂时也不宜采取过激手段,因为美、苏军事实力目前都处下风,要恢复起来还需时间,第一个总统任期恐怕不够。

如果过分强调硬对抗,岂不更强化了沃金斯为代表的军方力量?

尼克松认为言之有理。

既然要和苏联合作,土耳其这事就不能有太多沾染。当他试探性与沃金斯交流整体方针时,也获得后者同意,双方形成共识:沃金斯更多关注于国内政治与经济,尼克松更多关注于国际外交,但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故尼克松以当选总统身份,偕同沃金斯一起接见土耳其代表,并提出建议:取消黑海共管委员会,但在土地上适当让步,反正不到3万公里,还都是库尔德山区,没啥好争的。

林冠华没功夫留意双方讨价还价过程,而抓紧批复了1969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文件提出,不仅要普及小学教育,还要普及初中教育,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四化建设的根本大业,为此主要包括六大要点:

-1980年,全国9年制义务教学入学率达到75%,实现基本覆盖;2000年提高到95%以上,实现全面覆盖;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从当前3.85%的水平努力提高到1980年的5%,到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6%以上;

-根据政策需要,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大力拓展师范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明确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有效降低师生比,到1980年,基本解决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问题,在编教师须具备相应授课水平与教育资质;

-重申所有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机构都应确保为公办(经教育部特别批准的国外院校在华分校区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除外),保育园、幼儿园、托儿所、非全日制的职业技术、专项文艺/体育、夜校、课程补习班等业余教育机构,允许并鼓励在接受各级教育部门审批与统一监管的前提下由非公有制经济承办。

第六点划分具有特别意义:凡公办的学历教育,都应完全免费并遵循公平的招录标准,不得搞特殊化,换言之只要符合标准就不得拒绝录取;民办教育机构可以收费并拥有招生自主权。

允许民办的领域,公办也完全可以介入,特别是城市幼儿园、保育园、托儿所等更要提倡公办。

教育经费占比达到5-6%属于相当高的水平,林冠华穿越时,中国教育经费才勉强达到4%,本时空因为免费午餐、免费校服等情况存在,教育费其实占比更高,但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内容,林冠华坚持把比例提上去。

也不能太把国际上教育经费占比当回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算,林冠华穿越时代,印度、巴西的教育费占比都远高于中国,但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明显不如中国,所以肯定存在很多问题。

至于军费,因显性占比相对较高,1969年继续保持雷打不动的750亿,相当于全国GDP5.62%(均衡汇率按2.08折算,1968年总数为6418.4亿美元),林冠华认为什么时候军费达到GDP4%左右的水平,什么时候就考虑保持同步增长。

乐观预计在1971年预算案中,军费有望突破长期桎梏的750亿实现微弱增长。

1月13日,东、西波兰方面基本接受中国斡旋,准备停战并恢复原分界线,土耳其还保持着油盐不进的状态。

外交谈判期间,米高扬与勃列日涅夫等人先后多次会见主要高校学生代表并展开座谈。

特别是米高扬,不顾当天下着小雪,以部长会议主席身份亲自去红场上拿大喇叭对静坐学生们喊话:“……我老了,你们还年轻,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希望同学们保重身体……”

喊话过程中,他承诺会进一步向中国学习,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提高政府效能,解决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

外贸部、外交部、国家计委等根据指令向学生们赠送慰问礼包并现场分发热腾腾的速溶咖啡与方便面。

物资不是从天上凭空掉下来的,是米高扬安排柯西金亲自给方毅打电话,不惜工本与费用,委托他调用大型战略运输机直送莫斯科与列宁格勒。

中方不至于从本土调集,埃及亚历山大、昔兰尼加托布鲁克、塞浦路斯海岚、阿尔巴尼亚发罗拉等都有现成库存,在中国商务代表处统筹调度下,各大型运输机以最高效率完成物资投放。

该场面对莫斯科高层的震撼丝毫不亚于当年柏林空运,也使苏联军方高层终于意识到,为什么中国能够支撑庞大的非洲与南美战争,如此后勤实力确实不容小觑,难怪中国后勤部长明明资历一般,却可直升大将。

非说与美国的差距,可能就是中国运输机编队都是美系飞机,但反过来说,这么多美系运输机、美系军舰还不能证明中国实力么?

受两位领导人平易近人和亲自接见的感动,学生们同意结束示威游行并按政府要求返回家乡。

全程目睹的西方媒体找不到黑点,转而提了特别有意思的问题:苏共一把手、总书记波德戈尔内去哪里了?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波德戈尔内的个人命运已如同在风中飘摇的火苗,动荡不安,不是见不见学生的问题,而是上上下下都暗示他出面承担责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