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新策2)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71章:新策2)

克里姆林宫会议室里,一片黑暗与死气。

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群体性集会虽然被短暂压制下制去,但消息已不可避免地大范围扩散。

傍晚时分,全苏其他中大城市至少有12个陆续发生了类似事件,口号基本差不多,甚至动作更趋激进。

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只不过举标语喊口号或者上街闹一闹,有很多地方干脆出现了打砸抢特供商店、市委干部食堂,冲击市委大楼并焚烧高级干部轿车等恶性事件。

虽然各地信誓旦旦表示冲突暂时没有人员伤亡,但主席团都是人精,岂能不知这是粉饰太平后的场面?

波德戈尔内沙哑着喉咙问:“谁能告诉我,具体的、最早的导火线究竟是什么缘故?我认为最近政策并不紧张,既没发动政治运动,也未逮捕持不同政见者,难道帝国主义分子在捣乱?”

谢列平没好气道:“还能是什么?天气渐冷、物资匮乏,有钱买不到东西被迫排长队、群众牢骚满腹……国防部还要火上浇油去征召城市劳工上前线!”

乌斯季诺夫恼火道:“你以为我们想么?还不是建设系统告诉我,天冷了,户外作业基本暂停或压缩,这么多施工人员没法安置,干脆送一批去前线帮助建设。

我也没说让他们去打仗,只说帮着修缮些交通与后勤设施,帮助波兰人民恢复基础设施,谁知被别有用心的人曲解成这样……”

说到这份上,柯西金就懂了。

抽调人员去前线帮助搞后勤是早就决定的事件,奈何国内确实很多人不愿意上前线,为能够调度更多兵力,只能把二线作业与后勤工作交给劳工们负责,就像当初解放军在澳洲打仗,铁路工人和其他劳工在后方帮忙抢修一样。

为应付土耳其和波兰两条战线,国防部前前后后动员了近200万部队;如果每个要点、每条战线都要用现役部队去填补,就算有再多部队也不够。

二线劳工作业不能说丝毫没有危险,尤其高边疆战术展开后,战场纵深被极大拓展,前线部队不一定会被打击,后方后勤集散地挨揍导致劳工损失累累却司空见惯。

北极熊特有的大大咧咧加剧了这些困难,哪怕是当劳工也面临和前线—样的风险,这就让很多人绷不住了。

勃列日涅夫道:“我建议啊,波兰和土耳其的战事尽可能克制些,看看能不能有什么转机;

下午我已打电话给契尔年科同志了,他亲口向我保证,团结港和中亚铁路的运作情况目前都正常,中国物资正源源不断输入,他表示会加派力量、以连轴转的工作作风加快向欧洲方向的物资输入,缓解国内供应困难问题。”

柯西金也道:“我去铁路部门督办了,他们承诺会克服各种不利影响,尽快把东欧和通过黑海航线的物资及时输送到位……”

勃勃的电话是暗示契尔年科及时顺应形势,减少就地扣押与征用,后者心领神会:现在可是关键时刻,一定要确保勃勃同志的指示有效以便能帮助他登顶。中国都换1号首长了,我们也可以换嘛

如此一来,正好可以撒手不管印度的事。

中国驻南亚部队已正式出动,借口印度侵犯周围国家,破坏地区稳定,警告印度撤退无效后,动用大量轰炸机执行对打击。

随着印军主力部队士气崩溃,印度周围邻国,包括锡克、巴哈、孟加拉、海得拉巴、朱加纳德甚至尼泊尔在内,或亲自出兵蚕食印度领土,或扶持印度国内反对派继续作乱,总而言之在拼命压制印度。

瓜分印度不可能,印度毕竟是个2亿多近3亿人口的大国,且已在多次打击下提纯过了,连中国都没办法彻底将其瓦解。

但抓住机遇弄点小便宜、优化下局部边境线确实不成问题。

至于印度向莫斯科求援事宜,正好用这种混乱场面的存在而搪塞过去,契尔年科也不想帮印度人打仗。

米高扬叹了口气:“中国同志很关心我们国内出现的动荡局势,新任第一副主席林冠华同志批示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物资帮助;

原中国副总理兼外长,新任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王稼祥同志特意给我打来电话,问是否需要中方出面帮助展开新一轮的国际斡旋?

如果需要,中国新任外长伍修权同志会帮我们先行疏通有关停战事宜……”

葛罗米柯不敢吱声,波德戈尔内很不是滋味:中方重量级人物居然选择给米高扬而不是自己亲自打电话,让他感觉到情况不一般。

强行摊开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反而显得自己更加无能。波德戈尔内心烦意乱:“停战没问题,条件呢?”

“波兰原分界线恢复和平,土耳其就地停火,黑海海峡国际监督。”

葛罗米柯不满道:“前线部队其实已反推过去,我们占领的西波兰土地比西波兰占领的东波兰地区要大不少;土耳其方向……”

米高扬冷冷道:“前线还想再打?这是外交部门还是军事系统的意见?你准备送多少人上去填战壕?非要激起类似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反革命暴乱才满意对么?”

资历老就是有好处,米高扬虽不是喀琅施塔得事件当事人,但作为元老,对整体情况非常清楚。

喀琅施塔水兵队伍约有26000人,与前往镇压的红军展开激烈厮杀,没一个人投降。其中八千人跑到芬兰,有一千多人内讧,二战后斯大林又把逃到芬兰的人捕捉回来关到集中营里去。

镇压结束,成千上万具尸体被留在结冰的波罗的海上,随着冰的融化产生了污染芬兰湾水区问题,3个月后才得以解决。

水兵激烈的反抗行为深深震撼了列宁,“叛乱”平息后,他立即召开布尔什维克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宣布停止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

米高扬用喀琅施塔得事件来举例,其实就在表示要实现政策全面改弦易辙。

乌斯季诺夫不敢吭声,他明白军队完全到了精疲力尽的时候,现在仅仅凭借一口气撑着及冬天来临的惯有心理优势,真到春夏之交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波德戈尔内硬着头皮问:“以您之见,现在怎么办为好?”

“让中方帮我们出面斡旋吧,加速物资调用,同时……”米高扬顿了顿,“在此特殊时期,把特供商店及各地市委、区委库存的机动物资全拿出来抛售,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干部们苦几天不要紧的。

加快大学毕业生往中国的输出步伐,力争这个月再往中国送走5万人,减轻压力;鉴于目前的特殊情况,全部高等院校提前放假。

不要让政治异己分子和阶级敌人煽动学生们闹事,凡国家干部有子女念大学的,必须马上接回家严加管束,不要一错再错,与党和国家对抗。再怎么样,国家也没对不起孩子们。

必要时候,我和勃列日涅夫同志分头和学生们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改进党的工作。”

虽然米高扬的建议听着很软弱,但大部分人清楚,这才是对的,才是真正能缓和、缓解事态、取得群众谅解的办法。

一味镇压、高压与强硬解决不了问题。

波德戈尔内顺水推舟地答应了这些条件。

虽然主席团已释放了缓和、安抚的态度,但局势还在不断演化中,到1969年元旦这一天,甚至连前线部队都知道了国内情况,军心动荡、军官们坐立不安。

媒体与无孔不入的西方记者更肆意传播着混乱。

甚至还有人不怀好意地故意在莫斯科街头采访,问苏联人怎么看待“中国修正主义”。

大多数人只随便说几句,或痛斥修正主义不得人心、划清界限,但也有人正儿八经表态:“……我有个侄女在中国工作,她写信来告诉我说中国20年来发展得很好,各方面蒸蒸日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