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新策(10)
“这事我有所了解,压减下来的机组依然和以往一样低价出售各国?”
“差不多还是这操作,目前出售范围拓宽了,除南亚、东南亚等传统区域,中东、非洲等国家也列入销售范畴,去年像往纳米比亚和祖鲁卖了几套过去……”
张霖之补充道,“确实也考虑过把中小机组拆下来放到内地重新安装,评估后还是否决了。主要考虑内地过几年需求也会上来,急急忙忙去建小机组然后用不了10年又拆除,得不偿失。
目前主要考虑在内地交通、资源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大电厂,再用超高压送电技术送过去,550KV最远可覆盖周围800公里,但一般不搞这么远,澜波同志亲口和我说,基本控制在500-600公里范畴内。”
主席若有所思:“这就有很好的问题,你们不把中小电站设备往内地转移,却往国外卖,难道外国不知道过10年又可能淘汰重建的道理么?”
“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很难━概而论。”
张霖之解释,“所谓10年后又要淘汰重建,是建立在高指标增长基础上的,如增长没那么快,那就不是10年而是15年20年……
58年我们就给缅甸有些地方送去1.5-2万千瓦的机组,这一说也有10年了,据说还没完全满负荷;
超高压是先进技术,投资大、覆盖广、掌握困难,一般国家既用不了也用不上,全世界能用这项技术的不超过10个国家,连泰国都用不着,更别说其他更小的国家了。”
形势发展得很快,甚至往往远超预期。
50年代初,东北大量煤炭不但南下支援江南各省,还负责对苏出口获得收入,当初因苏联卡煤炭等级这事还闹过不少别扭。
几年过去,在新鲁尔建设浪潮下,东北煤炭很快不够用。先停了对苏出口,后又慢慢停了对关内输送,发展到再后来,非但不能输出,还需从朝鲜和其他区域调运部分的地步。
同时期东北煤炭产能拓展并未停止,一口气开发了24个新的大型煤矿,依然赶不上需要。
为解决东北能源供应短缺和工业用电限制,发改委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从苏联进口电力,另一方面又把从朝鲜获得的电力全留在东北。
所谓朝鲜电力,既包括中国一次性买断40年的鸭绿江水丰电厂,也包括从朝鲜北部4座大型水电站购买的富余电力。
本来东北供电还负责接济关内、京畿,后来京畿电力缺口转而由山西电厂接手,用550KV技术送电过来,但也不能全靠山西,唐山、天津等地建设了不少新电厂,使用陕西煤和南洋煤配比一起发电。
再后来,依托建成的北方几条铁路干线,岭北煤炭开采出来后也销售到东北。
至于苏联煤炭,对方倒想出口,但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缺乏必要的劳动力,要么缺乏价格优势(冻土带煤矿的开采成本比岭北要高很多),要么缺乏运力,贝阿铁路那高昂的价格只用来拉煤完全不划算。
铁道部、煤炭部做过测算,汉东煤先运到大连,再走铁路运到哈尔滨都比阿穆尔州苏联开发煤炭出来运到哈尔滨便宜,这还建立在汉东煤和阿穆尔煤价格—样的前提下,很明显后者开采成本高得多。
不但中国需要这么办事,韩国、日本都遵循该规律在进口煤炭,优先考虑朝鲜煤,然后东南亚煤,没听说过进口苏联煤。
斯小林也不想苏联开采并出口远东煤炭,留着万一有一天这地方又归中国了呢?
中国自己也算煤炭进口国,除向朝鲜调剂出口点焦炭产品外,很少出口原煤,即便焦炭也不多。
进口关税低到0.1-3%,但出口关税高不少,至于出口补贴、出口退税更想都别想。
听完这层,主席对斯小林拼命压住能源价格有更直观的感受:运输物流关键时刻真能置人于死地!
“如果能源局面普遍偏紧,有没有考虑把火电占比降低下来?”
“有考虑,但难度很大,短期内不现实。”
张霖之道,“目前火电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87%,发电量占90%强,剩下近10%当中,水电又占9%强,核电、风电、地热、潮汐等其他能源加起来连1%都没有。
虽然我没管过电力部,站在我的立场上,能充分理解他们的选择,同时觉得他们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您想啊,全国装机容量去年数据大体是1.7亿千瓦,如果按单座90万KW电厂来算,全国需要200座。
能超过90W装机容量的水电站屈指可数,掰着指头都算完,无非就是水丰、丰满、刘家峡、新安江、白山等那么几座,白山是目前最大的,不过150万KW;葛洲坝据说已完成论证,明后年开始动工,装机容量最高可达270万KW,仅此而已。”
主席缓缓点头,总理私下里说过,等退休后跑去参与葛洲坝项目开发。
“水电建设积累集中在中小水电上,投资低、见效快、技术要求也不复杂。
目前建设大型电厂,普遍都是3-4台30万千瓦机组起步,落地就是90-120万KW,上海、宁波方向引进德国、美国最新的60W千瓦机组,要一口气建设4台,直接就是240万KW。
从建设周期来说,同样90万KW,火电厂建设只需要50-70个月,水电站至少翻一番,最快的60万KW电厂,听说40个月不到就竣工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从建设能力来说,火电站基本不挑地方,只要有港口、铁路、一块不大的平地就可以马上新建,移民涉及量也很少,全国各大城市都同步开工,甚至很多图纸都能批量复用,水电光前期勘察就得很大功夫,图纸需要——对应,难以复用,时间必然延长。
从出力水平来说,火电每年可相对容易实现5000个利用小时,水电受来水、汛期影响,普遍只有4000小时左右,但鸭绿江水丰电厂是个异数,高达62000个小时,这一般火电站比不过他。
以大代小、压小上大也有保障出力时间的考虑,中小机组设备陈旧、稳定性差,5000小时够要命了,新建电厂5000小时都比较容易,逼急了也可以上6000。
水电建设周期长的困难主要在于水电资源普遍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大型工程开展不便,总书记也说再把铁路、公路修一修,等局势更好转点,工程机械能够更方便进入,效率会成倍提高。
最近也出台了加速公路、铁路修建的计划,有这方面考虑。
至于西洲准备新建特大水电站,我是知道的,那真没办法,缺煤矿!全靠进口煤发电总不是一回事,咬牙也得上水电厂满足电力需求。
当然喽,火电装机容量高也不全是电力部功劳,解放军功劳同样不小,南洋、汉洲等拿下来后恢复到位,装机容量一口气提高了近2000万KW,澜波同志捡了大皮夹子,那地方基本全是火电,水电可没有。
他搞了火电,我就要负责搞煤,好在煤炭部也算捡了皮夹子,汉洲一年能产两亿吨煤,远景目标5亿吨不成问题!不但供应当地绰绰有余,还能有余力支援大陆。
现在有了南方大铁矿,轮到冶金部捡皮夹子了,还要修铁山港和重载铁路!
不过嘛,冶金部爽了,我压力更大了,到1975年规划实现年产钢铁5亿吨,现在铁矿石来源制约算初步解决,焦炭制约还得争分夺秒去解决,要不然挖出铁矿却没煤炭配套也变不出钢铁!
所以说,党中央、毛主席、林总书记决策英明,当初果断拿下水丰电厂,英明;后来又顶着牺牲代价,果断拿下南洋和汉洲,更是英明。
要不然现在一年10亿吨煤的消耗,后续还要再上强度,我该愁死了….”
主席哈哈一笑,废话,能不英明么?
早在开发前,斯小林就已把有多少煤、多少铁矿、多少原油都勾勒好了,靠着主席背锅、将士用命把这几件事都硬生生给办妥了。
都开发成这样了,谁敢说放弃或退回来,那真要被下面群起反对;西洲再开发、投入10年,别说被迫退出了,就是意图分裂、自立,恐怕也会让大陆上的官僚和群众们暴怒!
斯小林推动到一定位置,并把你架起来后,你就退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