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新策(27,600票加更)
当戈尔巴乔夫劝诱军头们主动转型升级、离开军队“创业”时,林冠华已基本完成对新鲁尔地区考察,甚至沿着新鲁尔环形高速圈,让车队体验了一番。
新鲁尔目前已基本明确,就是新鲁尔环形高速圈所包含地域,比后世所谓的沈阳都市圈要更扩大些,北包铁岭、东扩本溪,南含鞍山,西至新民。
所笼盖范围大约有1.8万平方公里,约等于4个德国鲁尔区。
除外环外,还有中环、内环,所谓内环,大体就是沈阳环城公路。
所有道路全是设计时速为120公里的高速公路,光这里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就有数千公里。
新鲁尔任意两点间,只要不堵车,基本2小时车程可达,称之为“两小时都市圈”。
至于不限速的那一套,倒没和德国学,因为林冠华明白,这点如果再和德国学,车祸发生率估计会没法看。中国人不如德国人刻板,有时喜欢灵活与变通,多加点规矩比较好。
工业上的各个门类与发展情况,基本都让林冠华满意。与此同时,发改委也修改规划章程,意思在新鲁尔范围内,以建设、居住、市政等用地为主,除去必不可少的菜篮子和郊区农产品配套项目,可不用考虑基本农田。
换言之,这是绝对都市圈和核心工业区,粮食和普通经济作物都不该是本区域所需要考虑的目标,也基本消灭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由于东北气候摆在这,郊区菜篮子工程与京津、上海等地区还无法完全相提并论,冬季依然需要大规模外调水果、蔬菜与其他食物。
由此强化了大连、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等一系列港口以及各条铁路线的建设,便于外界物资快速输入。
如果说全国有哪个省一口气集中了那么多港口,非辽宁莫属。
这些工作都需未雨绸缪,以前瞻指引精神部署。
随着辽宁本土铁矿在高强度开采下进入后期,越来越倚重茂山铁矿的供应,等茂山过几年也进入生命周期后期时,就需要汉西铁山进口顶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交通都是重中之重。
应对思路不能按历史常理推断,毕竟历史上中国钢铁产能破2亿吨已是2003年了,但1968年全国钢铁产能就已接近2亿吨,成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足足提前了30多年。
煤矿建设同理。
东北煤炭消耗在快速强化,传统意义上的内蒙东部早就划入了东北各省,但到70年代门槛上,继续像50年代那样对关内提供煤炭支援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煤炭工业部除强化南洋煤炭北运大陆沿海外,另一个重点就是加快部署岭北煤炭开采并通过重载铁路释放出来,这显然又是以10年为周期的庞大工程。
至于把岭北煤炭通过天津或秦皇岛输送到南方的想法,本来可以考虑,随着北方能源消耗加剧,短期不可能。
当然,减轻运力负担的好消息也有。
随着苏联中亚铁路建成,大量南方物资可装船到瓜达尔,依托中亚铁路送去苏联,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必须送大连港再走西伯利亚铁路才能去。
这有效减轻了中长铁路过境压力,使其可调度其他本土需要的物资。
可见经济管理没有一成不变,只能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加以调节。
漫步在沈阳街头,林冠华有点恍惚,甚至认为这可能就是历史上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的中国城市印象。
之所以用“可能”二字,是因为他没真正接触过80-90时代,等记事开始已基本是千禧年形状了,所有80-90年代的记忆都是通过电视、电影乃至上一代口口相传而形成的,并不准确。
整体而言,城市化进展与发达程度显而易见,至少和他头脑里70年代的上海、北京印象对比要先进、繁荣很多。
最直观就是服装,历史上70年代中国人普遍还被外国称为蓝蚂蚁、黑蚂蚁时,当下沈阳街头着装已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有时也不免有些思绪错乱,不知道该怎么对号入座,至少有一点,历史已决定性改变了,既不能用老眼光看问题,也不能用历史模板分析问题。
“总书记,莫斯科发来消息并经确认,如您方便,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同志将在4月25日抵京进行正式访问并签署有关双边协议,在华预计停留7天,参加完51节庆祝大会后返回……”
考察间隙,李成栋汇报了最新动态。
林冠华听后点点头:“欢迎勃列日涅夫同志来华访问,时间上完全没问题,我会亲自参加有关会晤,上次交代的勋章和汽车准备好了吗?”
“都准备好了,按您要求用比较名贵的材料制成,还特别镶嵌了一枚钻石。汽车也准备好了,就差最后的Logo悬挂,到底挂红旗标识还是挂霍希标识,下面同志存在争论。”
林冠华想了想道:“红旗和霍希都是我们的品牌,虽然红旗看起来更符合政务轿车口味,但既然车型从霍希演化而来,那也要尊重原始设计,继续挂霍希好了。
后续霍希与奥迪的品牌尽可能区分开,要让全球明白,霍希目前是奥迪品牌矩阵中的高档、豪华轿车代表。”
勃勃毫不掩饰地表示喜欢勋章和汽车,林冠华投其所好,继续拉拉关系,没准下一步动作用得着呢?
勃勃也很重视这次出访,毕竟也是他担任总书记后对外访问的第一站,如果与中美都搞好关系并左右逢源,苏联将赢得宝贵的时间。
戈尔巴乔夫杯酒释兵权动作的成功也让他喜上眉梢:不但放行了军队经商的有关动作,还满口答应给退下来的将校们安排好点的位置。
正如戈尔巴乔夫所说,叙利亚、库尔德、东波兰、俾路支等地都需要人,且这些都是相对较乱,需要强力人物坐镇,勃勃至今还对巴基斯坦进攻俾路支心有余悸。
若非契尔年科能调集人员顶住并发动阿富汗力量,真要让巴基斯坦击穿了俾路支走廊就太难堪了。
他大手一挥,给了军方600个位置,遍布各加盟共和国要害;除此之外又给了100多个外交系统职务,委托谢皮洛夫紧急对将校们进行培训并尽快安排上岗。
当外交部长为难地表示没这么多空缺时,勃勃手一挥:“这有什么难的,那些我们没承认的国家都可以考虑建交……国际关系总体趋于缓和,没有特别冲突,尤其联合国都承认并接纳为会员的国家,尽可能予以承认并建立双边关系……”
为让军官们能高高兴兴去上任,他特别贴心地指示:安排热门地区职业外交官转入冷门国家,但给予职务和职级晋升,他们空出来的肥缺让给军队官员。
如驻法—秘想晋升为参赞或大使,在苏联驻法国大使馆体系内不太可能,现在给你个机会去巴塔哥尼亚王国担任参赞乃至大使,虽然国家不那么热门,但这不就解决了级别问题嘛。
同时要求谢皮洛夫清洗一批葛罗米柯派系余党,让拥护中央、响应号召的外交官发挥更大价值。
谢皮洛夫心领神会,这是勃勃暗示可以安插一批自己的亲信,要不然这个外交部长不好开展工作。
总体来说,勃勃对干部们还不错,尤其对这次主动愿意配合转型的军头们都给予了高官厚禄。
最核心的人事变动在于总参谋长,巴格拉米杨已72岁了,虽然他与米高扬关系非常不错,大多数时候也属于稳健派,但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米高扬和他谈话后,巴格拉米杨爽快同意放权并转型,但奥加尔科夫试图上位没能成功,他天天鼓吹新军事革命,与技术流派一唱—和,贬低老帅们的作用,让很多人不太喜欢。
巴格拉米杨也知道新技术革命迫在眉睫,并不反对奥加尔科夫提倡的军事革命与军队改革,只担心他这么快上去去与大局不利。
他做了两手安排,—方面推荐科舍沃伊元帅担任总参谋长先过渡几年,稳定转型;另一方面提议让乌斯季诺夫、奥加尔科夫、库利科夫三人一起晋升元帅军衔,补充苏联陆陆续续因去世而显得稀少的元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