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展望(6)
主席乐呵呵道:“那不一样,生意归生意,牌坊是牌坊,他要求得内心平衡嘛,说他掩耳盗铃也好,自欺欺人也罢,总归有点门道在里面。
最本质问题并不在于个人,而是群体性、长时间的教条主义。
穆斯林和基督教一样,不是天然就有的,算人为创造出来的信仰,最核心文本在于《古兰经》。
古兰经到现在有1000多年历史喽,穆罕默德他人家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当时他写下来的东西,后世子孙居然一个字也不能动。
变成字字是真理、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万句了。
就像我们有些同志,一遇到问题就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上找依据,最好能找到原话,以为这就是万世不变的法宝。
古兰经也这么回事,上面写了不要饮酒,不要食用猪,后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这当成金科玉律,也不管当时什么因素,不管当下什么状态……
与基督教有新教运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不同,当初穆罕默德可能怕大家曲解意思,写的很仔细并强调不要改,结果就真没人能改。
不吃肉、不喝酒还是生活细节,我听说穆斯林还特别规定银行贷款不能收利息,没利息的生意谁做?
最后逼得穆斯林金融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自愿赠与,算是弥补缺陷,那个自欺欺人更厉害,为规避利息条款,都能些一部书了。
基督教好歹还有新约、旧约,还有改革后的不同教义,佛教经书汗牛充栋,几乎到看不完的地步,穆斯林完全不同,都是差不多的经文,还贼顽固,你想改革别人就认为你离经叛道、大逆不道。
我们的总书记为什么比较欣赏德鲁兹派你们知道么?”众人基本摇头。
“德鲁兹派教义对古典经文和风俗习惯进行大规模改良,是最现代化、世俗化的教派分支,但人数太少,经常被主体人口打压。你看明明其实可能是一个民族,但因为信仰有所差异,变成比异教徒还不容的异端。
当初我们和苏联也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路线的争论,王明这种人犯起教条主义毛病来,就把反对者扣上异端的大帽子,或者说托派……”
主席凝重道,“为什么要给绝大多数托派平反?因为实际上他们只有些不同意见,最多算工作分歧,连人民内部矛盾都够不着就被王明、张国焘这种人错误肃反了。
苏联内部可能对我们很多事不满意,但他没办法,他自身毛病比我们还多!”
萧劲光插话:“关键是打不过我们,要不然又该指手画脚当老子党了。”
众人若有所思,主席笑笑,没赞同也没反对,萧劲光说的是大实话,莫斯科目前的态度从来就不是中国靠辩经辩赢的。
斯小林决心在匈牙利与莫斯科打仗,当初很出乎主席意料,但最后还是赢了,且赢得相当漂亮,更牛逼的是打仗居然还赚了钱。
匈牙利之战后,随着王明死于瓦斯泄露,陈伯达以间谍罪入狱,党内、军内亲苏派—扫而光,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虽然主席觉得看不起苏联也不对,但总的来说还是恐苏、媚苏、亲苏的危害更大些。
斯小林很有分寸,匈牙利打完,两国并未像历史上这样反目成仇彻底老死不相往来,生意继续做,条约继续签,甚至嘴上老大哥、共产主义同志依然不改口,算把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恶劣影响降到了最低。
又往前走了几十米,看到一堆服装店,主席乐呵呵让大家进去选购,每人选一件衣服,他买单。
“这不好吧,我们自己喜欢就自己买好了,怎么能让您破费呢?”
“跟我出来,送你们一件衣服没问题,我个人送,不要记公账。”
主席爽朗道,“明年我就可以领退休工资了,感谢咱们总书记,党的政策好,退休后工资居然比在职还高!
尤其几位年轻女同志要特别打扮得漂亮些才行,我老了,有点跟不上潮流,就不给你们把关了,你们自己选吧。
想不好就想想中央台主持人,还有我们赵老师的穿着,照着选准没错,你看我们朱市长是发改委出来的,这身行政夹克气度不凡……”
朱镕基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仔细想又没啥好辩解。
50年代中央高层很多还是列宁装、中山装,少数外事活动时候穿西装。
林冠华不太喜欢中山装,但老穿西装也不妥,于是利用当初电商通道还贯通的机会,买了一批行政夹克,交给指定机构仿制,仿制完成后再送给主席、总理、陈云等人穿起来。
主席大多数时候穿不惯,试了几次,大多数时候穿平时衣服,但行政夹克穿在总理身上就显得特别精神,正好拉链什么也改进升级了,很快流行起来。
不用专门发文件号召,上有所好,下面一堆人跟风,尤其发改委、工业委系统转得更快。不管怎么说,行政夹克至少归入不到西装革履、崇洋媚外那一套去。
男性干部着装就慢慢从中山装一统江湖到行政夹克占据主导地位。
当初关于衣服和干部加工资这件事,主席还和斯小林辩论过,最后一句“拉动内需”、“引领潮流”、“促成化纤工业发展”就把整个场面压过去了。
事实正是如此,没有干部群体率先消费,指望━般民众更不可能。
林冠华又让朱镕基在分管《经济观察》时大范围引入欧美流行服饰,尽可能与国际接轨,摆脱“蓝蚂蚁”、“灰蚂蚁”、“黑蚂蚁”面貌,一开始还小心翼翼,先放苏联和东欧,后来推广到西欧与美国。
正好国外服装公司来中国设立工厂并带动了国内成衣业的飞速腾飞。
早期中国还从苏联进口面料、布匹和衣服,58年后开始大范围出口时尚衣服,先打垮了苏联成衣业,后来打垮其纺织和面料业,最终把纺织机械部门也干没了!
在年轻人喜滋滋随店员挑衣服时,主席就和大多数传统男人—样,与戴苏理、朱镕基在旁边沙发上落座唠嗑。
“这些服装全是大陆运过来的?你们这有没有生产?”“绝大部分是运过来的,我们这也有生产,但不多,最近在考虑要不要增加消费工业的产出与布局,大多数同志是赞同的。”
朱镕基汇报道,“—方面,版图面积扩大后,可以搞工业区的地方比较充裕;另一方面,除去缺水制约,其他生产条件很好,尤其室内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基本不算热,全年如此,非常有利于工业发展。
最重要的还是有了商贸、物流、电力、交通等良好的基础设施。
要不然就刚开始那场面,人活着都吃力,根本谈不上工业,瓜达尔早期建设我没参与,戴书记跟着部队第一批来,那时候才艰苦!”
第一批人员抵达瓜达尔时,当地基本没水,全要从远处去拉,还要搞工程,运转特别吃力,饮用水都困难,洗脸洗脚更奢望,洗澡都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
总算港口和道路慢慢修好了,海水淡化工厂建起来了,防空塔和驻军体系稳定下来,一点点铺开搞建设。
“目前具体定位是什么?”
“首先是商贸中心;其次是物流中心;在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基础型优势重工业和配套服务工业。”
“重工业?”
主席吓了一大跳,“缺水地方搞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