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变革(14,2700票加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31章:变革(14,2700票加

又过了几天,等林冠华的专列抵达湖北并参加葛洲

坝项目莫基仪式后,更多消息就被揭示出来。

苏联鼓励这些下岗工人和干部去支援新加盟共和国

的工业化建设,去印度“援建”工业化项目。

斯小林给这一幕取了非常契合的名字:上山下乡。

库尔德、阿富汗、俾路支正好是山区;

叙利亚和印度正好是乡村。

主席自然也得知了这个名字,眉头紧锁、神情复

杂。

萧劲光和汪东兴都不理解理主席在想什么,“上山下

乡”而已,用得着这么敏感么?

主席显然不一样,因为他又被历史回旋镖砸中了,

你说斯小林讽刺自己吧,真不见得,毕竟这4个字概括得

恰如其分、一针见血。

苏联工业化方针又是和中国拧着来的,不搞优势地

区局部工业化,非要去劣势地区折腾“改天换地”。

总算没把三线工程搬上来,主席松了口气,否则实

在堵得慌。

总理赞同林冠华的观点,去4大加盟共和国砸钱,除

了疏散点人口算有积极意义,基本不可能有重大回报,

可以预见苏联老百姓会用脚投票:更多的知识分子、大

学生和技术工人会往中国跑。

斯小林估计今年接收苏联人口会突破120万,1970

年没准要达到150-160万。

以前莫斯科批评中国“修正主义”,现在你自己搞得

比修正主义还修正主义,就不要怪民众用脚投票了。

退一步说,大学生应该也能从就业看出来,情况不

好。

也有苏联人积极拥抱这个变化,希望去欧美资本家

工厂上班,听说给的薪水会更高些。

关于苏联和印度发表的《全面经济合作联合声

明》,林冠华认为出发点和设计原则不错,莫斯科显然

忽略了印度特性,除非派遣大量人口去印度直接生产,

否则将来注定要碰得满头包。

至于印度为苏联解决部分粮食缺口,他压根不在

乎,毕竟下一阶段苏联粮食缺口还会很大。

无他,因为4大加盟国个个会生。

阿富汗落入苏联之手时不过700多万人口,不算后

来移民过去的苏联人,阿富汗本身已突破1100万了;

库尔德人口也不少,反复战乱、迁徙后还达到了

1000万;

俾路支和叙利亚加起来400多万近500万,4大盟国

合计就有2600万,再加中国送过去的人口,合计就是

5000多万。

苏联也送走了波罗的海三国的德意志人,送走了

200多万近300万犹太人,迁走了部分俄罗斯人(部分去

中国,部分去南美》,再加历次战争中加速损耗了部

分。

要不然苏联就不是目前的2.8亿出头而要超过2.9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