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进步(3)
林冠华叹了口气,心情不免有些沉重。
人与人的差距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留学生团体不见得
个个都是钱学森,出去后能对学业轻松拿捏,甚至反过来开
创流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事实上那不可能。
当样本容量很小,每年只有十几个、几十个官方重点选
拔的留学生,确实都是泰斗级人物;一旦人数上升,以千甚
至数千来衡量,质量必定出现分化。
后世清北一年就招几千人,还不用外语教学和适应水
土,不照样有人出现心理问题而导致退学、抑郁乃至轻生?
现在中国一年官方留学生已略微超过后世清北一年招生
数(7000-8000),按比例推算,出问题完全可能。
公派留学,尤其考试选拔体系下的出国留学和竞技体育
一样残酷,成功当然皆大欢喜,没成功可怎么办?
因竞技体育落得一身伤病的人又该如何?
曾经取得成绩,后来一身伤病,给予特殊关照说得过
去,如果没练出来却一身伤病呢又怎么办?都是现实问题!
8000余官方留学生也不全是博士层次。
有部分是博士,大部分是硕士,部分是专业进修,还有
极少数是本科交换与专业留学。
林冠华很愿意在留学这件事上花钱。
正如郑成虎说的那样,大部分高等级留学都不太需要支
付学费,只要安排生活费就行。8000留学生,就算按1万美
元/年也就是8000万美元,另加部分其他费用,一年2亿人民
币差不多够了。
再算上累积年限,大部分3-4年就回来了,7年比较少,
平均5年就是10亿。
10亿听着不少,但一想到只要偶尔有几个突破性成果就
能把钱赚回来,还不爽翻天?
高边疆战术前前后后创造了600亿美元的价值,抛开研发
成本,剩下不都是知识带来的利润?
在法、德、英各国花销,其实都可以算是前辈科学家们
赚出来的。
欧洲各国也不亏,通过吸收、接纳中国留学生顺利推销
了自己的工业设备和体系,源源不断在引进过程中赚钱。
以德国为例,不但学费全免,还给发奖学金,甚至组织
教授团来华蹲点、访学、交流,目的就是持续培养后续的中
坚工业化人才。
尤其英国驱赶中国留学生那一下,真让承接的德国人赚
翻了,政府连夜召集各大学开会组织开后门插班录取转过来
的中国学生,形象分大涨。
虽然中英关系现在已恢复,伦敦也同意进一步招收中国
学生,但赴英国留学再也回不到过去水平了,德国几乎占中
国官派留学生70%以上的比重。
就这样德国还嫌不够多,拼命主动出钱在很多国内院校
开设语言班、安排中德合作联合课程等,希望进一步提高占比。
很多大学,尤其工科类大学的第一外语,顺理成章改为
德语,部分地区和城市,如新鲁尔、上海、武汉、北京、天
津、株洲等地,为确保能跟上大学德语进度,在高中就开始
分流搞英语、德语两类班级,实现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