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进步(4,3000票加更)
从学生培养角度而言,多学点时间,多搞点深度科研与实习总归有价值,但林冠华作为一把手也要考虑由此导致的滞留不归与想法突变等缘故。
“你们提到的这点,我比较理解与认同,但有时候也要照顾管理层情绪。
林冠华问道:“留学这几年,你们有没有见过听说过不想回国效力,滞留海外发展的官派留学生?"
郑成虎斟酌后道:"也有,很少,我听到过几个,最严重一个毕业后一直滞留到圣诞节前夕,最终还是回去了。当然他也有特殊情况,他谈的女朋友是法国人,据说还有点影响力,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德国基本上没这情况,德国留学专门签证,这签证不允许从事正常工作,顶多可在学校配合实践或寒暑假短期兼职.
公派留学生申请工作签证乃至后续进一步留德、入籍等等,都需要政府出具书面同意文件,这意见怎么可能给呢?
留学生管理代表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这方面工作,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一旦真有这个苗头,都会派学生代表、学生党员去做思想工作。
德国政府对这块抓得也很紧,警告过各大企业和机构,不准私自聘用中国官方留学生,否则处以巨额罚款。中德关系这么密切,德方也不想因小失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出钱出力让你出国深造希望你报效祖国,你转头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就滞留国外,往小的说叫自私自利、毫无廉耻,往大的说,形同背叛。
我觉得当事人精神压力也会挺大,那位想留法国的同学,2个月内接到老家7个电话或电报书信:父母、兄弟姐妹、同辈亲族、邻居乡亲、从小学到大学的恩师,从小到大的发小朋友,凡够得着的关系都会想办法。
除非真打算恩断义绝、永不再考虑,否则不可能无动于衷。
退一步说,滞留国外图啥呢?要说发展前景,中国现在这情况,外国专家都很多,连冯·布劳恩这样的泰斗都在中国发展,说明前景绝对看好;
难道就图优越的生活待遇么?
我认为国内生活条件也没很差,大城市生活标准也还可以,虽然用货币衡量的工资可能低于国外同类水平,但国内物价也低啊。
您看我父母那套一户建,在国外叫小别墅,140多方近6万人民币,放德国柏林类似地段估计要12万美元.……多赚的那些钱其实都在物价里了。
赵凯旋插话:“近6万是现在行情,当初买的时候,算上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合计4万8。
叶慧芸道:“房价倒是比德国涨得快。德国房价感觉每年涨幅不会超过2%,租金变动也不大.当地人说,统一战争后发行军功券时狠狠涨了一波,然后就归于平静,我俩也没考虑在德国买房,平时不太关心这个。
德国其他消费比国内高我是知道的,很多服装价格没怎么涨,一看标签全是中国生产,说德国国内成本太高,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逐步外溢,中国制造算是稳住了物价。
郑成虎最后道:“这位同学还是回去了,带着法国女朋友一起回的,听说最后工作单位落在上海,组织上也没怎么难为他,口头批评教育了下就算了,他女朋友一看上海的现代化风情,据说也被迷住了,愿意跟着留在中国定居,最起码短期稳定下
我们这些同学也松了口气,如果前人把路给走绝了,既影响后来学弟学妹,也影响国家彼此间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就不好了,虽晚了几个月,也算皆大欢喜,至于其他国家滞留的,我猜肯定有,但我具体就不清楚了。
中德有特殊关系,留学生对今后德国在华利益很重要,再加政府管控得力,不会因小失大,对留学生滞留保持高的。
英、法等国虽然没有这么强的力度,但大体上为维持与中国的关系,也不会明目张胆地去破坏或挑唆,个别人有问题,捎带处理下就行。
林冠华其实听过些汇报,他的指示是尽最大努力把人弄回来,实在不愿意回来也不要搞得满城风雨,先冷静几年再说。
现在看来,下面干活很卖力,所谓尽最大努力就是把所有舆论压力加到最大,除了没出面绑人,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
虽然勉强没有幸福,强求没爱国心的学生必须回来不一定能对事业有多大促进,但有关先例不能开,开了容易刹不住车,影响大局,影响后续。
到林冠华这层次,看的已是大局了,如果官派留学生一个个有样学样,组织工作怎么做?
尼克松上台后,美国政府为追求缓和,再次开放留学栃燼洗堖倡惩黄道,允许中国官派学生赴美留学。
教育部来请示,林冠华有特别指示:尝试性选拔,遴选对象只限传统应用工程类博士学位,如机械、冶金、土木/建筑、化工、电气、矿业、地质、食品等既有需要,又不是特别敏感以至于涉及国防类或高科技类的专业,其他不在名单上的院校、专业、学位,统统拒绝。
开始人数不用太多,一年以60-80个为宜,先试试水。
特别备注:要求美方承诺接收院校必须为常春藤院校或中方认可院校,博士阶段学费、住宿费全免;生活费安排部分补贴,只限博士学位,其他硕士或本科交换课程一律不考虑。
要求教育部做好紧急预案,一旦中美关系逆转,这批学生被驱逐出境或变相中断学业,要求有能够紧急接收的其他国家和院校。
最后这句并非无的放矢,牛牛已有先例,谁敢保证美国人不来这一手?
美国对此无话可说,先就这么办算了。
至于美国学生来华留学,中方从来就没关过门,一直都表允许,无非要求参加统一高考/研究生考试,用中文答题并接受面试,分数参考本国录取线录取。
只要你达到对应院校、专业分数,直接可以就读,不受名额限制。
学费、住宿费也可豁免,除最尖端的国防工业,其他专业都开放,你来报名就是。
但中文考试、中文面试如同一头拦路虎,直接拦住了美国人,CIA想派遣间谍都做不到,如果先去东亚系培养间谍的中文水平,只怕还未留学就被文化洗脑了。
想来想去只有找“可靠”华裔。
问题这些年来,华裔乃至与华沾边的人群,早被《忠诚法案》洗了一遍又一遍,谁还敢沾染这些?
极少数愿意卖命的,考虑其政治背景和家庭成分,估计也很难奏效。
中国可以卡着点放60-80个去美国,美国连每年找60-80个来华都不容易。
除此之外,郑成虎所谓国内知识分子待遇持续提高也是现实,最明显的契机就是基于英国专家工资的调整。
英国专家工资一直和英镑汇率挂钩,虽然18英航投华时英镑汇率已跌了很多,依然非常高,毕竟,英国专家是关键时刻投奔的,有示范价值。
结果英镑暴跌如泥,但因工资已换算成了人民币发放,不方便马上下调,出现了少数英国在华专家比本国收入还高一半的怪事。
这事很令人头疼,只能通过给其他知识分子追加的办法来纾解。
通过差异性增加工资法,平衡了不同顾问间的收入差异,也适当缩小国内外知识分子间的待遇差异。
随着英镑汇率慢慢恢复,失衡情况陆续缓解最终格局又基本恢复平衡。
如此再平衡过程中,中国专家收入增长比例无疑最高。
普通大学副教授一年税后工资承担一辆中国升级版甲壳虫(官方售价3699元,为最大限度利用底盘,轴距还是标准版的2537mm,车长从4.28米/2门拉升到4.49米/4门,发动机改用1.3L/40匹马力)毫无困难,故赵凯旋开甲壳虫一点也不扎眼。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特供版全面修改后还对德国返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