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进步(5)
“留学问题刚才我们谈了不少.….”
林冠华总结道,“包括主动退学、紧急助学资助、博士后与工作实习等等,你们谈到了好些方面,我建议利用这几天等候分配的功夫,写个报告交给办公厅,我再让秘书帮你们转到办公厅,走流程调整优化我们的政策。
以前教育部是我直管的,我说句话就可以落
地。
现在我的工作也调整了,教育部交给其他领导分管,这件事还是要走流程,有讨论和政策落地,不能再一竿子捅到底。
一会我让人安排,从办公厅借一套最新的鸿蒙I电脑和打印机给你们俩用,除了留学问题,其他有什么想到的也可以一并写一写。
鸿蒙系列电脑会用吧?德国见得多不多?"
"会,会.…
郑成虎道,“国外普通纸质文档还习惯于打字机,电脑主要用于工程方面,我们一般使用工作站绘制图纸,那个..CAD画图,顺带再用工作站或大型机来测算工程数据。
“CAD是吧。
林冠华点点头,“德国用CAD普遍么?大家感受怎么样?”
“还不普遍,只有少数核心院校、研究机构、设计院尝试用CAD,最多的运用范围可能在航空、导弹、坦克等军工领域,或在先进机车、特大型成套设备设计领域。
我因为攻关项目研究方向主要是钢结构,计算量更大,设计要求更精细,所以用这个,其他普通土木、建筑与市政工程领域用的不多,大多数还是传统手绘图纸。
郑成虎道,"我了解了一下,这方面其实还真不如国内运用广泛。
计算机设备还有点贵,德国很多需要进口,面临预算制约;而且德国人相对还比较保守,转变观念、接受新事物稍微慢点,CAD虽然不难理解,但需要从头学习,有机会成本。
国内比较重视这个,一方面设计压力很大、需要快速出成果;另一方面更注重大规模推广计算机应用.
林冠华又把目光投向叶慧芸,后者回答:“医学领域CAD用到更少,目前据说是在解剖与医疗器械,尤其是替代教学建模与人体骨骼、假肢补全上有一定运用。
计算机或许可用在各类诊断片子影像材料上,但目前存储空间太小,片子压缩成数字格式又太大,不但处理起来非常费劲,储存也太占地方,实际效用不高。
目前用到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是检验报告存储与数据校验,再安排进入数据库比对,处理要求不高,倒不一定非要用工作站。
CT机、磁共振及部分专业诊断设备也用了较多的计算机嵌入设备。
林冠华迟疑下道:“还没人用CAD来精细化设计人工瓣膜并运用于患者手术么?我对医学不太懂,但上次哪个教授说,心脏瓣膜尤其是病患瓣膜,多少有特殊性,需对症下药。
叶慧芸满脸惊骇地站起来,结结巴巴道:“首.首长,目前人工瓣膜确实是前沿课题,大家都尝试标准化作业,还没人想到精细化专属设计,更没运用CAD的先例。
您讲得太好了,我们完全可以把病患存在问题的瓣膜复制下来,先在计算机上模拟手术或定制完全匹配的人工瓣膜,这绝对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时间."
她激动地讲了一串术语,赵凯旋基本没听懂但她能理解,可能又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
总书记考察工作、与各路专家们聊天时,经常会冒出各种各样的点子,然后有人安排深入下去研究,有些方向现阶段可行性不强,但起码感觉有意义;还有些挖掘下去就是天大的科研富矿,再搞一搞没准就是学术创新与重大成果。
这些过程,就属于总书记给科研方向指路、找准发展方向、减少试错成本。
弊端当然不小,中国学者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路标指引通往正确的方向,本质是没经过大规模探索就走上捷径,减少了弯路,在计算机、电子产业领域尤其明显。
林冠华内心也激烈斗争并权衡过,最终还是决定先抄近道、走捷径。
中国人才储备少、科技体系不发达、底子薄弱,如和欧美发达国家采用同一路径进攻,姑且不说科研经费够不够,专家数量和质量也保证不了;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工业化不但要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还要补全第一、二次技术革命的课,时间紧、任务重,不给点特殊照顾是不行的。
只要控制得好,走捷径的危害短期看不出来。
最简单例子就是中国海军发展壮大的过程。
中国海军旧体系储备非常弱,说没有吧,好像不符合事实,说有很强的底蕴更不符合事实。
从牛牛手里买到军舰,当初伦敦也觉得,花10年时间能开起来就很不错了。
理论上不错,因为海校按部就班培养确实需要10年周期,但中国没有这么多时间,只能安排日本顾问上舰,用囫囵吞枣的方式强化记忆、运作并进行人工分解。
每个岗位的士兵都默认为没有接受过海校教育,紧急速成,他只知道本岗位的工作内容并反复强化,对其他岗位两眼一抹黑,完全不懂。
正规海军里,巡洋舰轮机长换到驱逐舰或其他军舰上能很快适应,因为他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实务操作一通百通;
中国完全反过来,每艘军舰官兵在最开始只懂自己,不懂其他;只懂核心操作,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以死记硬背来对付军舰而非融会贯通。别说换岗了,换条军舰同岗位他可能都不一定会。
谁不想按部就班慢慢培养专业人才?这不是没时间么?
中国海军满满的联合舰队味,自己人和日本人可能不觉得,英美一碰撞就明白,但也没办法,老师教的大部分内容都还在消化吸收,只能先囫囵吞枣再说。
什么“联合舰队余孽”、“日本海军衣钵传人”之类的攻击言语从没减少过,但只能忍耐,老师只会这风格,不学日系就没地方学,总不能去学肉搏水师、陆战海军的苏系吧?
除“精神注入棒”没学,“好!很有精神!"那一套基本都留了下来,机动舰队、游击舰队、战队……全套沿用!
日本顾问也愿意倾囊传授,因为真当成了精神传承与后续发展。
匈牙利战役时期舆论交手最厉害时,莫斯科指责中国海军学日本、陆/空军学德国,军械装备全套美械,“集邪恶轴心之大成”、“修正主义登峰造极”、“帝国主义精神传承”。
这并非毫无理由地谩骂,确实有客观实际,但打赢后对面就无话可说了。
经过20年不断耕耘,再一点一滴形成独立风格
不要说军事,工业包括社会管理上也如此,中国铁路管理规范就是满铁规范的那一套不断继承、优化,直到林冠华穿越的年代,国铁集团还一口一个“机车大破/中破/小破”,满满的东瀛风。
当然了,只要国家强大,凡事都有大儒为我辩经:东瀛风怎么了?日语从上到下都是汉字呐!
基于此种理由,林冠华也愿意多点拨几句,看看能不能起催化反应。
“小叶,影像化存储这件事不要着急,2-3年内估计会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