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进步(14)
8月1日,建军节,中央发布新的人事调令:
-批准中联部常务副部长赵毅敏到龄退休;
-安排黄华回国担任中联部常务副部长,罗贵波接任驻美大使;
-吴学谦接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钱其琛(新闻司司长)、冀朝铸(新闻司副司长)担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新任命或调整一批驻外大使。
主席没过多关注外交战线动作,而看到了新名单:中央军委一口气批准4位中将、7位少将到龄退休并安排转入干休所。
虽然到龄退休是很正常的安排,但主席感觉到军改确实进一步加速了,还有一批中将、少将虽然也没到龄,但被安排转业去地方担任政协副主席,或者到有关部门担任顾问等职,这是明显退居二线、等待退休的信号。
如果说这还不明显,那有关驻外军事基地人员调度更可见一斑:主官基本都是40刚出头的少壮派,别说靠50岁,45岁以上都没一个。
尤以张万年、迟浩田等前几次战役有突出表现的少壮派最为典型,稍微打差点的干部就很难上去。至于还不满50岁的少将们,又有不少安排去上约当顾问。
再仔细看又发现撤销了3个集团军番号,难怪这么多人需要调整位置。
关于军改主要原则,如:全球布武、海外基地、快速反应、战区制、三洋舰队、战略空军优先级、信息化、合成化、空地一体化、C41系统、后勤统一、联勤保障等等,军委高层已完全达成一致。
传统人民战争模式虽然没被明文取消,但显然已不再是关键点和唯一指导思想。
大三线、小三线、全民皆兵、5000个民兵师等都已不鼷格可能再有了。
人民战争理论还是重要指导思想,但更多体现在武警转职、预备役动员、建设兵团后备与骨干民兵整训上。
在大原则一致前提下,细节和骨干如何填充,军委层面分歧依然不小。
其他不说,光陆军集团军该如何编制就出现三种不同的想法。
第一种是集团军数量大幅度压缩且重型化。
意思在保持16个左右野战集团军(人数8万)的前提下,实现整齐划一的重型配属。
除集团军本级指挥中枢外,各集团军下设1个重型装甲师(1.6万),4个轻装旅/机步旅(每个旅5500人)、8个专业旅(每个旅4500人)
该方案统称148案,平时满员率保持80%,16个集团军大约是105万野战部队(含配属的陆航/无人机)序列,再加20万核心机关和联勤保障序列,构成125万陆军实际人数。
这一派主要依托南非、南美战场经验,当中国重装部队上场并实施主要进攻后,敌重兵集团全线崩溃,为配合部队包抄与友军夹击奠定了胜局。
第二种是集团军数量基本不变且均衡化。
意思在保持20个左右野战集团军(人数7万)前提下,实现均衡配属,各集团军下设6个合成旅,6个专业旅,其中,合成旅分为重型、中型、轻型三种,人数为5500/6000/6500,每个集团军各拥有2组合成旅,专业旅5000人/旅。
专业旅编组都差不多,包括炮兵旅、特战旅,支援旅、陆航旅、防空旅和工化旅(工程兵+防化)等。
按80%满员率,20个集团军共112万野战部队,再加指挥机关合计130万陆军。
该方案被林冠华形象称之为非常6+6案。
第三种是数量略作压缩,集团军分两批,轻重搭配,重装集团军6个(每个8万),轻装集团军12个(每个7万)。
重装集团军满员率要求85%,轻装集团军满员率要求75%,基干兵力104万,加上其他人员构成125万陆军总数。
该方案被概括为均衡案。
三种思路同样以澳新、匈牙利、南美、南非等战役经验为总结,认为重装集团军虽好,但运输与后勤保障实在太痛苦了。
如果没有海军奠定胜局或至少保证足够的制海权,重装部队根本动不了。
重装部队还受到地理条件遏制,稀烂的基础设施使重装部队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入场。
除非中国要去推平欧洲或北美,否则其他大洲的地理条件是根本满足不了那么多重型的。
后两者彼此差异就在于要不要留有核心部队以便一锤定音,因为你不知道会在战场上遇到些什么,有重装部队在手,攻击总归会更犀利一些。
单纯从后世经验来看,明显应该选均衡化的第二种,但林冠华没轻易拍板。
70年后中国军改意义和目标和当前完全不同。
退一步说,谁敢保证后世中国军改的方案就一定正确?他又没经历大规模实战对抗检验。
演习虽然很多次,但演习再好也不能取代实战。
如果合成導旅就能包打天下,美帝为什么还要保留骨干重装师呢?
林彪、粟裕、聂帅与陈赓这元帅4人组对此也存在分歧,但共识大致一致:被基层评价说好的编制,不一定真好!
澳新战争后,美军痛定思痛,在克拉克要求和五角大楼约束下,利用中美交流获得的战术情报及对多次战役经验与教训总结,并旁观了匈牙利战役,提出了“整编目标陆军师”。
根据美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和各兵种学校集体设计的方案,通过对二战装甲师的丰富和完善,既适应常规战争,也考虑到核背景下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新设支援司令部,统一管辖所有供应与技术支援力量,并扩编师属陆航与无人机分队;
行政体制蹓上,师直接管理各营,从而建成并完善行政管理与作战指挥两套体系。
这次改编测试严谨,论证充分,落实推广有条不紊,受到全军欢迎,以65型整编师出名,并在1965年圣诞前全军整编完毕。
方案都说好,除了从度假村回来的那批将校大家都充满了信心,连肯尼迪也以为这次错不了,踌躇满志地投入作战。
再鸛状次较量,美帝并非仓促上阵,其实已完成了新一轮整编。
但美帝做梦也没想到,这种编制对于核心防空依然不能指挥如意,遇到远程火箭炮和快反部队被打得抱头鼠窜。
尤其中东几次硬碰硬较量战役中,在彼此都没有空军介入的前提下,Z-69组成的重装营照样暴打本方,设想中的徐徐推进、入墙席卷面对快速穿插与分割包围,还是没有办法。
打到最后自信心完全崩溃,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