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进步(18)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56章:进步(18)

经冯白驹解释,主席算明白了目前南美的经济双循环制,或者叫做双轮驱动。

两圭、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安第斯、巴塔哥尼亚这7个上约国家,主要与中国进行贸易: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体系;

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这几个国家主要与美国进行贸易,以美元为主要结算体系

智利与自由罗马,与两边都有重要贸易,算混合均衡。

罗马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罗马元紧盯美元搞1:1联动,本质可以算美元结算体系,无非是个特例。

两个体系并非老死不相往来,依然有贸易,有些直接生效,有些间接转口。

无论持有人民币还是持有美元,都可以完成贸养。

重大区别在于,美国是遴选购买制,只买自己看得上的,然后出美元现款;中国是兜底购买制,基本有需要都买且全包,但会有其他业务进行冲抵,实际需要现金结算的场面没那么大。

“真正要关注的是如何合理消化这么多农产品。单靠西洲自身消耗,肯定用不完,目前主要利用节气差异与北半球实现贸易,互通有无。

苏联是重要的贸易对象,中国大陆、德国、日本、韩国也是重要贸易对象,除此之外还扩容到中东国家。

本来我对宏观调控的理解有局限,认为那是一国经济体系里的政府干预;后来才慢慢反应过来宏观调控并不一定只在内部,在全球经济协作体系里也有其积极意义。

看起来南美动作好像比较新鲜,事实上在东南亚、南亚都已实行过了。

比如,南亚几国白糖我们负责包销,但大陆其实有白糖产生,不一定用得完,但这不要紧,可以转口给苏联。

苏联自己去南亚,因为没外汇买不到白糖,易货贸易也不好搞,通过我们中转才能顺利实现目的

所谓中苏贸易逆差,撇开表象看本质,还不一定真是中苏之间产生的...”

冯白驹笑道,“这套机制在东半球运作得很好后来西半球也开始用了。

我特意咨询过总书记,这种方式会不会因为持续扩大最终造成过剩以至于无法循环,他笑着让我放心,目前生产力远不到这个程度。

他明确告诉我,需求完全能持续创造出来,用过往经验来判断未来需求不一定合理,这也是计划经济最大的短板和误区。

我本来不理解,后来就慢慢懂了:6斤油、12斤油、18斤油等等.…全国人均油料摄入量一路往上堆,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各种各样的油料作物都投放下去。

又比如白糖,以前我们人均消耗是4斤,到目前已达10斤以上,不但随着人口增长而增长,人均消耗量增加带来的持续扩容更显著。

但这种消耗与苏联、美国相比依然不是同一个数量级。

《经济观察》披露过,说美国人均消耗白糖在90斤以上,苏联、德国人均白糖消费量为40-50斤,都比我们高得多,预测中国白糖消耗量会进一步增长,达到20斤/年轻而易举。

假设10亿人口,再额外新增10斤/人,那就超过100亿斤,足足500万吨,且是每年。若中国继续增长呢?30斤?40斤?

老实说,我从没敢想一年吃糖40斤、吃肉80斤是啥概念,但总书记表示,随着生活改善,这些数字肯定会陆续达到。

柯西金改革后,苏联白糖需求量更大,没我们帮着组织货源,他忙不过来.…”

柯西金针对苏联农业的改革,主席比较了解重点就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全面确保主粮供应。

以白糖论,苏联原来主要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中部黑土带进行甜菜种植,顺带从波兰搞把。

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南部部分土地归中国赎买后,相当于这一片适合种植的区域丧失了;其他黑土地要增加种植主粮,故苏联白糖产量直线下跌;

以棉花论,苏联原来主要发展中亚棉花种植X,甚至不惜搞水利工程把威海搞断流。

现在苏联棉花很多进口,国产棉花主要保障军工需求,进口棉花以布匹、成衣样子呈现,缓解需求。

没有柯西金改革,苏联主粮要实现年产量1.4亿吨以上并不可能(此处指实际,如按苏联常见的收割前预测加成损耗25%,那就是1.8亿吨)。

问题苏联已有2.9亿人了,而历来苏联粮食人均消耗需要600多公斤,故每年缺口高达2000-4000万吨。

本可从华约体系弥补缺口,但华约崩溃后就是死路一条。

本来波兰能给苏联提供些农产品,但东波兰现在破败不堪,非但不能提供,还得仰仗苏联反过来输出才能维持;

4大边疆加盟国,各个需要中央输血供应。不能说柯西金的改革没成果,但离真正解决问题还差很远。

主席也曾问过苏联粮食能不能进一步丰产?

答案完全有可能,但要考虑效率。等苏联粮食顺利达到1.6亿吨(实际数)时,人口肯定早破3亿了,只要人均追不上,始终就得进口。

还有办法就是学波德戈尔内压制消费,把奶制品从每年120公斤打成50公斤;把肉类从每年60公斤打成40公斤…….下压不是无限的,迟早会激起反弹。

为什么苏联没人同情波德戈尔内,就因为持续下压不得人心,大家都不愿意再勒紧裤带了。

勃列日涅夫上来后,一方面承认柯西金调整,一方面想方设法稳住供应,哪怕军队经商、地方放权、实力派分封、廉价出售国有资产也在所不惜。

主席有时不知道自己在看未来历史还是在看现

不高兴的时候骂矮子瞎搞,心平气和时又觉得矮子也不容易:确实形势所迫啊!果然是稳定压倒一切。

至于上层多吃多拿多占多用多正常啊,你不拿我不拿,难不成还想秋后算账、重新来过?还不是为收买下面、巩固地位?

汪东兴当然不懂,这些对主席的刺激格外大。

主席可以选择勒紧裤腰带,问题是没法一辈子勒紧啊!

上山下乡执行了几年,矮子挥挥手就回去了,搞出了知青回城,他不知道会带来经济破坏力,不知道会恶化治安么?

当然知道,但只能这样,再把年轻人压在下面还不知道会出啥事。

短痛不如长痛,先收进国企搞一搞,若干年后大下岗,不就因为知青回城、顶班等制度搞得人满为患么?至于严打和治安形势恶化,根源就在于知青回城上。

你说这全是稻上飞的锅?他也不肯背,毕竟上山下乡不是他搞出来的!的

冯白驹又道:“创造需求不但在于需求少的向需求多的方向增加,还在于没需求变出需求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