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进步(22)
王稼祥发言的第三项内容,就是要求在《形势与政策》中大幅度增加科学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反映近几年来党代会、中央重要工作会议精神。
“《形势与政策》当然要讲国际政治与经济、反映国际关系变化,但这些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形成,国际关系变化的根源,尤其与中国相关的部分,主要因素还是在国内,在我们自身,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规律将进一步凸显。”
王稼祥扫视了会场一眼,“明年要召开11大,实现中央领导班子新陈代谢、有序传承,会有新的理论发展与政治共识,这些都要陆续吸纳进去。
政治课尤其面向当下时代的政治课,要像地理课、生物课那样,不断反映人类社会的最新变化,而不是抱着一本讲义混5、6年.
由于政治课程特别重要,为防教材走偏、走歪或出现不恰当内容,所有内容都应统一并严格把关。
经书记处讨论,这项工作决定由中央党校牵头,由中央党校、教育部牵头有关专家、各核心院校教授们一起编撰、修订,经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与书记处严格审核后推出。
时间节点上,这次会议结束后就可以马上行动起来了,明年9月份,也就是12个月后,各教材都要出统编初稿,并提交第一次审核。
明年10-11月召开十一大,年底前提交修改后的二稿,基本上1971年春季开学后,全国基础课都使用经审定的统一教材。
不但大学、研究生阶段教材要统一,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也要相应统一并反映最新成果,新一轮教材改革后,1971年高考要围绕新大纲、新教材命题、考核!
这件事具体由王从吾、刘季平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和办事小组,工作人员、协调领导、分管领导和专家组成员由你们两个商量着落实并提交名单报书记处批复。
中共中央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党史研究所和中共中央编译局这一块的理论重心在《毛选》(第5卷)搜集整理并编译出版上,遇到吃不准的理论问题,也可以及时进行请教。
多年来,也有部分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和海外其他友好国家,提出希望能够阅读中国的有关政治教育内容,你们评估下看看,看看能不能在完成教材统编后,出2-3种外语类的政治教材,供感兴趣的友好国家进行学习。
我个人意见,如是2种,那就是英语、德语,3种的可以加法语或日语..…俄语不用搞,他们有自己的教话,材,我们最多出版俄文版《毛选》还有几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的俄语版.…..”
众人“刷刷刷”地纪录下来。
领导谦虚表示“个人意见”、“不成熟的想法”,可不是真的随口一说,而是在提示大家,这件事要不要做是确信无疑的;具体怎么做需要讨论,需要下面给上面提供选项。
而不是可做可不做,更不是听过算数。
会议结束后,教育部和党校立即进一步开会落实,叶群成担任负责具体工作的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由宣传部副部长张平化担任。
几天后,为深入落实,教育部又讨论统编教材工作。
叶群道:“下一阶段,除与中央党校抓好高等院校政治教材编撰外,还要着重抓好部编统一教材管理。
全国中小学全都要使用统一的、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并以这些教材作为中考、高考的出题依据,由中央统一印刷、统一发放、统一制作教师参考用书与配套练习册。
不列入统编范畴的教材,均不列入主课,不得在升学中赋分,但允许各地方以乡土教材名义发给学生拓宽眼界,由各省教育厅统管。
免费教育体系下,不管哪一级教材、教辅或其他类似教具,都不准再问学生额外收钱,谁发放谁承担预算…
除此之外,总书记又亲自指示,大学、大专、中专等层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要陆续采用统一教材并实施分层教学,如数学就要分数一、数二、数三等多个层次,应对不同的专业需求;
本科和大专有区别,大专有中专又有不同;
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政治、外语、逻辑、数学这4类课程要实行全国联考并给予对应等级证书,只通过本校课程考试,但联考不及格的学生,要在毕业档案中特别备注。其中,外语联考成绩要分等级,每年举行2次。
中专要求通过全国2级,大专对应全国3级,本科对应全国4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具备上一级证书后,可向更高级别发起冲击。
各外语专业均设置主要的专业外语等级,初定英、德、法、俄、日5种。
到毕业前夕,规定的外语等级考试不合格、不具备对应证书的,本科教育体系不得授予学士学位;其他层次不涉及学位,不受影响。
但政治/数学联考不合格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按肄业处理,且不得统一分配工作、不得事后补发毕业证书。
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不学习数学的纯文科专业,不参加数学联考,只考政治、外语、逻辑三门;
凡学习数学的专业,均需参加数学联考(分不同层次),但不参加政治联考,只考外语、数学、逻辑三门。
在中国各国有大学就学且拥有全日制学籍的外国留学生,参照实行;与德国联办,毕业时只颁发德系毕业证书或属于中央批准的德国院校在华校区的学生,是否参照,由其管委会自行决定。
我们要特别强调,联考不是保证人人过关、流于形式的举措,而要有必要的门槛和考核检验,要达到筛选目的,尤其全日制学历,连基础课都学不好,能指望学生在专业课或其他课程上有多大能力呢?
中国大学实行的是严进宽出制度,哪怕学得再烂,毕业时都会想法设法让其通过,造成了一大堆混子。
林冠华对这种局面一贯深恶痛绝。
在高等院校招生还比较少、属于重点培养且建国前基础并不牢靠的时候,适当放宽要求可以理解,但到1969年,高等院校(含军队院校)招生已达到200万规模,超过美苏任何一家的时候,再不狠抓质量,那到300万、400万乃至1000万规模时,后续将不堪设想。
单纯发文件要去各校严格把关是没用的,各校也不想让自己的“不合格率”太低,那会太难看,影响声誉。
各校教材不同、考卷不同,单独比较分数完全没有意义。
林冠华就觉得,后世不看院校和专业,单纯看绩点非常扯淡:谁告你说考试难度是一样的?
必须要有统一评价的尺度。
这尺度在高中就是会考,在大学就是联考,要限定不合格率,不能太高,超过10%就属于比较麻烦了;但也不能太低,比如0.01%这种,和人人过关有什么区别?
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认真学习的动力,他已把原来人人有份的人民助学金改为了奖学金制度。
这么多年下来,躺平混日子的人照样不少,所以还得再给点额外刺激,免得声誉太受影响。
这方面,德国院校的严出还是很让人羡慕的,只不过国情差异不小,中国只能这么搞。
“除此之外,总书记还对各院校教师乱出教材现象进行了严肃批评.……"
叶群道,“总书记不是今天才说这句话,而是在他兼任中航大、中科大等4校副校长时就一直在说这个……
部分老师,功名利禄心切,为了评职称、为了加工资,不是在教学上、科研上下功夫,而是巧立名目去去编教材、编教辅。
教材/教辅也不好好编,东拼西凑、生拉硬扯搞一堆,质量惨不忍睹。
还有些管理干部,满脑子都是意识形态斗争,明明有更好用的、经过时间检验、担得起国际声誉的原版教材,非要别出心裁另搞一套。
物理教材抄苏联,苏联教材抄德国,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干脆直接学德国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