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大国(8)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84章:大国(8)

"不是说会有中国快反部队亮相,为什么徒步方阵都过完了,还没见到他们?"

在主席台上观礼的美国陆军参谋长艾布拉姆斯上将低声发出询问,话音刚落,旁边站着的武官回答道:“来了,长官…….他们来了…

“在哪里?里”

“看.….灰机!”

艾布拉姆斯抬头望去,从远处飞来了2批直升机,分别包括8架Z-5(支奴干)、8架Z-6(米-6),在人群关注下直接空降!

身穿迷彩制服、脚蹬特战靴、头戴凯夫拉特种作战盔、肩扛上将军衔、年满40的王宝从机舱中一跃而下,背上负枪,双手握绳,顺着绳索快速到底;另一端上,47岁的范天恩少将也同步跳下,快速到底。

随后,各直升机都快速绳降,甚至一机四绳!

各直升机开始往下投放折叠摩托车、无后坐力炮、反坦克导弹、便携式防空导弹乃至吉普车及越野桶车。

不到5分钟,64人组成的快反部队方阵完整落地并组建完毕,浩浩荡荡通场,赢得现场如雷鸣般的掌声。

大家都理解带有表演性质,事先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快反部队首长才能身先士卒地带队,但考虑到他们的年纪和资历,依然身手如此矫健,着实难能可贵。

艾布拉姆斯看得眼皮子直跳,不确定道:“中国快反部队有多少人?3万么?每个人都能执行类似的战术要求?

武官耸耸肩,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确信“数千人”肯定没问题,而101和82空降师构成的美版快反部队,还完不成这个任务。

“我们的特种作战毫无疑问落后了……”"他忍不住嘀咕起来,想着如何回去与沃金斯汇报,想方设法再增加特种部队的编制、扩大其规模和有效运用范围。

武官回答是正确的,快反部队不可能人人都会直升机索降,也不要求人人都会,但全体空降却是必备技能,无非大规模空降在阅兵式上不容易表演罢了。

林冠华有过让王宝和范天恩减少身先士卒的交代,但快反的特殊之处在于,非常考验指挥与配合功力,还得率先垂范并一往无前。

大部分时候包括这次去泰国、北马来亚抓人,用不着王宝去降落,他只需要居中指挥就行了…

代表苏联前来观摩的乌斯季诺夫、奥加尔科夫等人,从中看到很多德系的影子,更让他们羡慕的是支奴干重型直升机。

本来也考虑引进这玩意,但因囊中羞涩,暂时只能作罢,没想到中方居然已成批量装备了。

为搞钱并冲抵逆差,苏联自己刚刚装备的米-24武装直升机(雌鹿)却连整套技术连同样机一起卖给了中国。

从总体而言,直升机不是什么敏感装备,大家都可以敞开卖,但对比后差异这么大,依然让他们感到焦虑。

中美海军关于军费占比和总额讨论的新闻也公开了,莫斯科一片哗然:中美军事交流都能公开对账到这地步了么?

-批军方要员去找米高扬和柯西金沟通,但计委数字显示,苏联军费远远超过所谓的中国标准。

问就是,钱去哪里了呢?

其实这里有中美都没提的障眼法:战争直接费问题。

中国认为美国知道,美国知道自己知道,都默契地不问,苏联一拉清单,把这些也全计算在内,怎么可能不高?

较真的话,中国出售高边疆战术和优先解放权的收益怎么算?又是笔秘密账,别说外界了,中国能完整搞清楚的人都不超过20个!

随后,装备方阵开始登场,Z-69们继续一往直前地打头阵。

由于Z-69与Z-59外形差距不大,变得更多的是内在体系,轰动性没这么强。

只有专家才明白,陶瓷复合装甲、计算机火控体系、激光测距等系统叠加后,给了更大加持。

区别Z-59还是Z-69有非常直观的办法:火炮。

Z-59主要装备L7-105mm线膛炮,而Z-69主要装备L11-120mm线膛炮,单独看仿佛看不出太多差异,放在一起对比就很明显了

各国军事专家认为,2-69压过苏联的T-54/55、T-62,美帝M-60完全没问题,大体与T-64和美帝M1处于同一水平。

但这是理论估计,实际打起来怎么样不好说,因为Z-69没和T-64直接交手,哪怕德国同步装备的Z-69,也没有与T-64直接交手的纪录,至于M1更是如此,这家伙就没货真价实上过战场。

考虑到Z-59的稳定与Z-69的升级以及投入大规模实战,各国普遍认为性能更强。

乌斯季诺夫和奥加尔科夫的压力非常大。

T-64性能当然比T-62更强,但成本也提高很多,最关键的是性能还不够稳定。

由于T-64离谱的高成本,苏联自己也吃不消,不得不搞出优化、简化的T-72来。

T-72看起来在T-64后面推出,型号数字也大一餐,但不是迭代产品,反而像是T-64的稳定版。

为克服T-64的缺陷,下塔吉尔设计局除了保留那门125mm主炮,几乎所有子系统都推到重来,终于造出可靠性相对更高的T-72。

苏联125mm滑膛炮真的相对于L11-120线膛炮有优势么?并不见得。

中国也注意到滑膛炮的发展趋势,目前正研究的Z-79项目中,使用和莱茵金属并线的120mm滑膛炮,同时留有余地,在未来升级改进为130mm.

其实德国已在本国豹2坦克(Z-69德国版)上使用120滑了,算是中德版本最大区别点。

至于为什么德国选120滑而不是120线,是因为这是本国产品,要优先考虑使用,中国情况不一样,120线和120滑都是舶来品,暂时哪个更好就先用哪个。

其实Z-69也有120滑改造版本,前线试验后发现没特别优势,加上120滑技术还在升级中,依然装备120线。

到Z-79量产时,预计120滑就成熟了,可放心装备。

Z-79另一重大要求就是更大的发动机功率、全面配备爆反装甲,进一步升级复合装甲材料、提高可用性和信息化感知水平等等。

至于重量,肯定会比严格约束的苏联坦克略高一些,体现并贯彻质量建军要求。

目标很明确,在战斗力上全面压制M1和T-72,数量上不能太少,毕竟中国也是陆军大国。

其他装甲武器大多数也露过面或者见过,但美苏两国的心情异常复杂。

中、德基于淘汰、缴获的T-54/55底盘,修改了一批重型突击战车,绰号熊式突击战车,对德国而言顶替了黄鼠狼步兵战车的生态位,为什么叫熊式就不言而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