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大国(13)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89章:大国(13)

这并非RB211的极限,当其发展到524系列时,不但功率会进一步提升,且耗油量还可进一步降低到0.581,这对持续作战能力拥有极大裨益,客观上也证明了这种三转子发动机的优势。

恰好这种发动机也是L-1011的标配,共线使用可在未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但这并非是中国预警机极限,在林冠华规划中,将来还考虑利用波音747技术搞全球指挥作战预警系统。

按美帝的逻辑就是E-4系列全球空中指挥所!

这种巨大飞机将有效链接陆基与海基作战群并进行战略指挥,依托中国遍布全球的核心基地,涵盖最高等级联合作战,以免航母上的舰载小短腿预警机不够有效。

毕竟海基预警机天然处于劣势,要与对手陆基航空兵抗衡,非得有更强大的指挥系统不可。

将来进一步无人机化后,巨无霸也能成为空中母舰指挥系统,基于长航程平台的超级无人预警机需要技术再进步30年才有机会,所以巨无霸不可或缺。

好在这样的对手全球一共也没几个,场面比较容易规划并从容部署。

涡扇取代涡喷成为第四代战斗机动力核心已成为全球共识,包括中国提出的四代战斗机划分也在国际上处于主流认知地位,获得各大国航空界公认,唯一区别在于某些具体型号到底算哪一代。

按中国标准:Me-262、P-80流星属于第一代;

Mig-15/17/19、J-1/2/3、F-84/86/95/100等属于第二代;

Mig-21/23、J-4、F-4就是典型的第三代;

第四代已呼之欲出,包括美帝的F-15,苏联的Su-27/Mig-29,至于J-14/F-14,目前还未定型,但毫无疑问也属于这一代。

装备涡扇不见得就是第四代,斯贝鬼怪就是典型的涡扇动力,但不可能算。

这种划分法既不同于历史上的美标,也不同于俄标,存在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但因中国战绩和概括全面性,使各大国都表示认可,这就是话语权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的空中梯队是辅助作战飞机方阵,基本都是大型机,主要包括大型战略侦察机、空中加油机、电子对抗机、气象机、电子通信机等,之所以用基本二字,因为还有几架低飞的L-29、T-38与T2C教练机。

L-29是典型的亚音速中级教练机,从捷克获得生产技术和授权,T-38是从美帝处获得超音速高级战斗机,再加活塞式的初级教练机(初教六/AT-6)等基本构成了完整的初、中、高三级教练机培训体系。

本来各国都有把三阶段压缩为初阶/高阶两阶段的设想,后来发现这样很不划算。

教练机上压缩的训练时间,除极少数天才飞行员,大多数需要在主力机型上补回来,随便哪款主力机型发动机和机体寿命都高过教练机,故还是在教练机上多训练一段时间才更合理。

随着飞机日益变得复杂,三阶段训练恐怕还不够,还得使用配套的专属教练机再予强化,这都制约着飞行员和机队规模的扩张。

二战时动辄上万、朝战动辄上千的大群作战将来再也看不到了,进入70年代,数百就可以算大规模交手了,越往后推移,飞机数量只会越来越少。

T2C与TA-4J是典型的舰载教练机,因为G-4已展示过了,故教练机队伍里就不再出现。

在Y-1、Y-11大规模量产的同时,林冠华也给国内航空届规划了相对容易实现的原创目标:研发采用涡扇动力的亚音速中级教练机,项目总工点名由陆孝彭担任。

历史上陆孝彭此时已基本完成强-5设计,本时空不需要强-5,但自主产权依然要稳妥推进,所以把项目放给了他和洪都厂。

至于实际的设计需求,与后世K8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整体条件要好得多。

空中梯队全结束时,美苏两家的反应截然不司。

苏联人脸色铁青,海军知道极大落后,没想到空军也不行,差距拉开得太过明显,在部分尖端机型上,苏联还能有局部优势,但在成体系及作战支援飞机上,远远落后。

乌斯季诺夫和奥加尔科夫虽都不是空军出身,但他们深深懂得:这一套就是美帝空中体系,在看不见的地方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实力,中国虽然是全面引入外国体系,压力却实实在在。

单打独斗不再是今后的方向,体系化、信息化作战才是关键!

美国人虽然也算惊讶与动容,但整体觉得还好,都在理解范畴之内!

核心机型都是美系,少数不是美系的作战飞机,在美国也有替代品,问题不大。

考虑到美国的工业和技术优势,底蕴和厚积薄发肯定超过中国人,哪怕中国抄底了牛牛的航空工业也不行。

美帝“有识之士"稍微放下了心:除那批3马赫战斗机,中国还不具备成系统的4代机体系,估计又会与J-4一样难产,而美国的4代机典型代表F-15,3年内铁定可以服役,将重新占据空战优势。

林冠华相信F-15确实能在3年内正式服役,但“机库皇后”的帽子是甩不掉的,3年后还得再等3年才可能实用化。

与此同时,美帝很快会发现F-15实在太贵,还得进煬腺禎蜓国一枯从锓穫苣屁镜招标,搞高低搭配体系,而这个思路中国其实已在落实:低端领域包括幻影2000、狂风、F-20与Mig-29。

在目前美帝5种低端战斗机招标体系中,还蕴含着YF-16/YF-17等多种方案,他们将和直升机公司一样,明年参与中方国防招标(高端重型机未获五角大楼批准)。

林冠华很清楚,YF-16就是后来的F-16,而YF-17就是后来的F-18,中国该怎么选,思路非常清晰。

其中有很多阴差阳错的事:美国海军下一代舰载机如何选型成为了大难题。

历史上美国人选择了F-14,那是因为苏联没啥海上战斗机可投入,只有逆火等少数远程轰炸机构成威胁,需要F-14充当截击机进行拦截。

现在美国海军有了中国海军这个全天候对手,舰载机姞揀否需要强调空优成为核心关键。

从感情上来说,海军希望格鲁曼公司能够中标,要不然,格鲁曼就真只能给中国去生产303方案并演化为J-14了。

在理智上,不止一个专家指出,海军需要空优战斗机,更好适应者是F-15舰载版(即F-15N),相比F-14,F-15不但成本更低,且海空通用,可有效降低研发与维护费用。

更尴尬的是,美帝海军口口声声说F-111超重、没法在航母上使用,结果中国拿到尼米茨级与F-111后,直接利用空军版F-111进行舰载化改造并成功试飞,虽然试飞成功不代表能成熟装备,但至少“超重”一说属于无稽之谈。

根本原因是海军不想用空军飞机,要不然体积与重量相仿的A-5攻击机能够顺利装备,凭什么F-111就飞不起来?

现在,海军不用空军飞机这话也很难开口。

一方面空军着眼于大局,使用了海军的F-4鬼怪,先打破了海空不通用的管理;

另一方面,中国海空军机型一体化很正常F-5就有标准的空军版和海军版,目前正研究的J-14、F-20同样要求海空兼备,都不是什么特别秘密。

比美国海军规模更大的中国海军都强调海空统美国有什么资格再另搞一套呢?

难道钱多烧得慌?

很多实力派在游说沃金斯,希望他拍板把这件事落实下去,大家公认只有沃金斯才有这个实力与威望,何况他还是海军出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