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大国(14)
"你们是不是也没在游行队伍中看到斯大林同志的画像?
“没有!"
谢静宜迟疑片刻道,“我只看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主席您的像,其他全部用花车展示的革命与建设成就替代了。
迟群补充道:“不但斯大林同志画像没有了,各国共产党领袖画像也取消了……”
主席脸色有些阴沉,最后什么都没说,默默点
汪东兴不识趣地补了句:“少奇同志、总理、老总还有.…
他本想说这些人画像也没了,结果主席只白了他一眼,后续他就没敢再说下去了。
"看!游行的队伍抬着毛主席、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还抬着毛主席亲密的战友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画像,还抬着世界劳动人民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游行队伍还怀着无限感激之情,抬着他们最敬爱的苏联人民的领袖和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马林科夫、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米高扬、萨布罗夫、别尔乌辛的画像。
这是斯大林去世后,建国5周年国庆场面,当时还没有电视转播,所有内容都通过广播转播的。
在苏联人集体经过天安门后,金日成、胡志明、铁托、贝鲁特、萨波托斯基、皮克、乔治乌·德治、拉科西、契尔文科夫、霍查、泽登巴尔、德田球一、多列士、陶里亚蒂、福斯特、波立特、伊巴露丽、普列斯特斯等“各国人民领袖”的画像依次出现。
画像内容虽然每次都会有所调整,但10周年大庆基本贯彻下来,直到匈牙利战役后,苏联主席团画像画才消失,只留了列宁和斯大林,但“各国人民领袖”一如既往,甚至还多了卡斯特罗与格瓦拉。
斯小林掌权后的第一次大庆,这些画像终于干净、彻底地消失了,只留下了马恩列毛。
基于类似道理,其他政治局常委的画像也不再展出,汪东兴画蛇添足的言语,徒惹人厌。
表面看只是画像内容调整,但从深层次理解就大有不同。
在解放非洲、非殖民化浩荡洪流背景下的国庆游行,斯小林却坚决取消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由此可见,世界革命的设想确实要被他彻底抹平了。
或者说,主席理解的那种世界革命会被斯小林彻底抹平。
斯小林时代的中国对外关系支柱,是两圭,是海得拉巴+锡克,是纳米比亚+祖鲁,是捷克+匈牙利,是法国+德国,但不可能是那一堆共产党领袖。
主席甚至在猜测,在斯小林心目中,没准白善烨、松田千秋的重要性远远强于伊巴露丽和德田球一,反正他从未在斯小林口中听到过任何对日共的好话!
西共、葡共更如此,他们肯定不如克拉克来得重要。
以前自己在位置上,斯小林不会争这些,国庆游行队伍爱举啥举啥,这一次不再举啥,显然经过事先审定,唯一能拍板的就是斯小林。
主席能说什么呢?
一句话也没法说。
曾有人提出要支援其他地区的世界革命,尤其是要支持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被斯小林用自愿前往+个人捐款给顶了回来,主席也在默默看到底有没有这样胸怀世界的“革命志士”,愿意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最终发现居然一个也没有,就算有,也是啥也不懂的热血青年或者是拼命一搏的投机分子,但凡能当到副处/校官以上,没人肯去蹚浑水。
基于这些情况,主席忽然理解了自己在历史上的选择:为什么要用造反派和秘书帮,不是他们有多能干,而是其他无人可用了。
往积极一面说,斯小林担任一把手后,迅速巩固了权力并团结了大多数人;
往消极一面说,斯小林认清了官僚队伍本质决心加以引导而非彻底改造。
主席认为很多革命干部其实不一定理解斯小林的用人观,或者说,就算知道,暂时也不会反抗,毕竟目前发展空间还很大。
斯小林真正的用人观,是要用小镇做题家出身的平民知识分子来改造行政和军事管理队伍。
打天下和坐天下不会是同一帮人;红二代、红三代、红N代等代代相传的谱系也为他所厌恶。
理解了这件事,才能理解全国高考统一、大学增加联考、中央公务员采用考试遴选等方式。
9月份开学,教育部、组织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文件:除军转干部和归国高层次留学生,其他中央机构公务员编制全部冻结,下一次开放要到明年3月份的全国第一次中央公务员考试。
与此相配套的还有10%的双向遴选的自主择业率:不参加统一分配的毕业生,可申请自主择业;如当届学生自愿申请标准达不到10%,则按综合排名,把排最后的学生放上去。
10%标准不是固定的,会不断上升,1970年是10%,到1975年要达到25%以上!
细节背后蕴藏着大刀阔斧的变革,现在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甚至主席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最好的,看到的东西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强。
唯独有一点可以肯定,斯小林搞这一套不是为简单巩固自身地位,不是为不择手段地强化权力,这他还是能看懂的,所以只能选择默默忍下来,然后将有关精力投入到《西洲农业考察报告》的撰写中去。
他发现与若干年前的《湖南农民考察运动报告》相比,完全天翻地覆,根本没法借鉴。
和主席一样长吁短叹的还有米高扬。
由于中方在1967年派总理参加了苏联十月革命胜利50周年纪念活动,出于对等,米高扬来华参加了20周年大庆活动。
他不知道总理参加完50周年纪念活动是什么感受,反正他现在心情非常糟糕。
甚至不用军头们聒噪就能理解军事发展的巨大压力,他就能明白目前形势不好,但更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经济和双边贸易。
通过出售土地而获得的贸易盈余在7月末已完全消失,为理顺关系同时也为遏制贸易失衡,米、柯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针:
第一是主动贬值,
1卢布官方汇率从1美元=35卢布正式贬值到1:40,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苏联商品变得更有性价比,另一方面又让中国商品的价格抬高而抑制需求。
问题在于,贬值后对中国商品的消费能力普遍还在,甚至进一步强化了抢购预期,还得再给国内加工资,等于形成了工资、物价、货币贬值螺旋上升的死循环。
第二是减少对华贸易依赖。
主席团抓住与南斯拉夫关系改善的契机,利用不少先进装备与铁托进行易货贸易,获得了部分日用工业品。
抓住印度急于扩容军备和工业体系的心理,也进行关于农业排的贸易互换。
除此之外还利用日本动荡、日元贬值的契机,以石油形式从日本换取部分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