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大国(15)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491章:大国(15)

今年贸易逆差基本摆平了,但明年贸易逆差怎么办,米高扬心里完全没底,甚至连筹划的思路也没有。

1969年逆差大头是通过领土交易摆平的,明年还能卖这么多领土?

中国倒是想要,苏联还能再给么?

本以为今年主要涉及粮食进口导致情况不理想,等秋收后农业恢复就能好了。

现在已进入10月,苏联各地秋收粮食虽还未完全入库,虽然塔斯社一再吹嘘“丰收”,但真实数字主席团早知道了:扣除南斯拉夫和东欧那预定的几百万吨补充外,剩余缺口不少于2400万吨!

看起来好像比去年缺口小不少,实际米高扬肩上的压力更大了。

因为该数字不但是化肥已基本恢复正常使用而且还把人均消费量下调到680公斤后计算出来的。

就算是680公斤/人这数字,也充满了数字魔法,这是完全的理论数,真按这数字去调配粮食保管有些地方要饿肚饿子!

2.9亿苏联人口需要达到680公斤粮食/人,意味着整体上需要不打折扣的2亿吨,苏联啥时候能有2亿吨不缩水的粮食产量?还不全是塔斯社和《真理报》吹出来的?

吹嘘日子太多,以至于讲实话都不行,一旦现在讲了实话,有心人去一比对过去产出,就出事了。

更要命的是,明明预计大规模缺粮,偏还不能公开说,说了诱发国际粮价大幅度上涨怎么办?

真要把问题摊开来,2400万吨也就是48亿美元,如果去问斯小林,他肯定一脸惊讶:48亿美元并不多啊,随便进口下就行了。

48亿听着确实不多,奈何莫斯科没外汇啊!

本来盘算得蛮好,后续还有20亿化肥出口可以创汇供使用,但来之前,石油部门向计委进行专题汇报,如实告知了产量无法增加甚至可能要下降的前景。

多年以来,石油部门一直维系着高强度开采而忽视有关新产区挖掘,产能增加一直萎靡不振。

之所以被巧妙掩饰过去,一方面在于叙利亚库尔德的石油增量弥补了些缺口,另一方面,土耳其战役时期,苏联出于种种考虑掐断了对德国的油气输出,将相关勘探区予以封存。

真轮到恢复开采时候,下面汇报说产不出那么多了!

根据主席团和计委要求,1970年苏联石油需达5.8亿吨,力争突破6亿吨,但计划制定过程中,石油部门汇报今年连4.8亿吨都有些困难..

前后差距这么大,柯西金只能让人下去查,一查就查出了问题:以前就有虚报,借封存机会一口气把烂账平了不少,现在搞恢复生产,根本弄不出来这么多,只能借口设备不行,搞不来!

4.8亿吨是比较摆烂的姿态,争取争取碰到5亿吨还是有一定机会的,前提要追加设备投资。

假设按减产1亿吨、7亿桶来算,外汇收入损失将近30亿美元;就算把减产损失压到20亿,相当于化肥辛辛苦苦出口创汇的钱被直接拉平了。

柯西金怒不可遏,与谢列平下去蹲点,亲自看怎么采油。是不是有油耗子故意少报、虚报,然后拿这部分去给自己牟利。

没有就是没有,柯、谢二人蹲点一周,情况基本摸清楚了:浪费、,怠工的情况确实层出不穷,但上手贪污、偷油很少。

偷油需要存储,谁有那么大能耐去搞地方储备呢?

就算用油罐车或铁路油罐车厢运输,不还得有容器么?偷油其实很难。

这下问题更明确了,要想获得更多外汇,必须先从美国进口部分原油开采与勘探设备,稳住原油供应才能再谈得其他事。

更何况根据苏、印合作计划,为满足印度能源需求,苏联需要输出更多原油。

历史上,苏联向朝鲜输出大量原油,这时空倒是不必给朝鲜供油,那归中国出面张罗,但印度原油的需求和缺口更大。

以前印度卢比在中东还有市场,买到原油不是什么难题,现在中东各国普遍进入OPUC体系,同样短缺外汇的印度哪里能搞到足够原油?

本土唯一的石油产地也在中国手里,所以新德里只能向苏联哀求要更多石油与对应成品

无奈之下,柯西金只好从美国这里想办法。

通过美国石油几大寡头深入交流,考虑从他们手中获得贷款并增加开采。

美方承认,美国石油开采量也已度过最高峰趋于下降,且趋势预计难以逆转,去年从中东、南美(主要是委内瑞拉)和加拿大进口了5000多万吨原油。

随着英美关系逆转,今后加拿大原油不能再大规模进口了,改成中东和非洲加速进口,如苏联有多余原油且价格合适,美国愿意购买,谈贷款项目也可以,到时候安排在黑海地区交割,我们自行负责运输。

以往求之不得的好事,现在却发愁了:市场有了,怎么供货呢?

在整体减产趋势下,要想增加对美出口,要么减少国内消耗,要么减少对德国、中国的供应。

国内压缩有一定余地,但不多,这意味着进口更多其他物资进行替代;而压缩对中、德供应万万不行,倒不是说苏联担忧中德联手揍他,而是出口减少了,贸易不平衡下问中德购物就要出问题了。

柯西金当然不能露怯,巧妙问美方:“石油价格是否太便宜以至于根本无法反映其价值呢?美苏两家合计年产10亿吨原油出头,足足75亿桶,占全球总产能35%,我们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适当提高油价并让其贯彻真实的价值规律呢?"

美国人被如此大胆的念头吓了一跳,下意识问:“目前中国主导着OPUC油价并设定欧基准线,基准线每年递进增幅大约是3-5%,您想把油价提高到多少?

柯西金没怎么开口,谢列平心直口快地表示:“至少10美元/桶吧?或者更高也行。”

“这做不到啊.…..”

对方为难地解释,中国与中东产油国关系交好,且中国建立了战略储备库,具体存储了多少原油不得而知,但几亿桶肯定有。

根据OPUC机制,一旦涨价超过基准线10%,各国就有义务扩产满足市场需求;超过15%,中国就要想办法抛售库存促进油价回落;

反过来也如此,跌价超过10%,各国适当减产保价;超过15%,由中国出面兜底收购!

自从OPUC体系建立以来,一直都如此运作每年保持递增且从未突破过上下限,不但中国这么管理,各产油国也根据这套方案来制定国内开采计划乃至财政运作需求。

大起大落并不符合各方面利益。

明明能稳定赚钱,完美预期,为什么要让价格失控呢?

谢列平坚持认为,如果美苏联手,完全可以改变国际油价运行趋势,中国战略库存再大,产油国扩产愿望再显著,也不可能填补35%的供应缺口!

这事讨论下去就变成了新主题:美苏是否能联手通过人为制造油价波动来收割中国?就算收割不了中国,在国际上割一波韭菜行不行呢?

米高扬来华前,美苏代表沟通了有关情形,美方表示回去沟通一番,苏联内部也要再考虑评估并确定该问美国开口要多少贷款,才能确保石油产能符合要求。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