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味良药“阳光”
我们药剂科的药库主管因事辞去了职位,当时我还没出实习期,医院又缺人便让我顶上去管理药库,接手后发现药库的工作比在药房轻松,每周只需要制备采购计划,等来货验收就可以了,药库的地盘还是蛮大的有三个房间一条走廊但是没有窗户只能通过排气扇交换空气。
里面的温度常年控制在二十度左右,在里面呆着很舒服,管理药库的期间我的时间更充裕了,便整天埋头苦读医书,如此两月余,突然感觉自己有点抑郁,可能是每天上班就一头扎进药库不出来,天天如此也不见太阳,只是偶尔去诊室找师父玩一会。
心想不能在这样了我得出去晒晒太阳,在继续如此真的要抑郁了,此后我经常去推拿科晒晒太阳因为他们的诊室可以看到大海又是落地窗。
人生活的环境太孤独,又不不经常见阳光就特别容易抑郁,这也可能是当代年轻人多抑郁的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抱着手机在家里趴一天,上班族也只有早晚两头在路上,治疗阳虚情志疾病我总是建议晒晒太阳,最好晒后背为主,后背有两条人体最重要的阳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
起于小腹内胞宫,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称谓。
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
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也注定了它将网络人体背面的大部分区域,因此,它又代表了人体三阳之中的最大一个阳,太阳,当然,手太阳小肠经命名中也有太阳,但因其循行部位多在手臂,生理循行决定了它不能担当太阳的实际称号,而且,在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太阳病篇所说的太阳病归属经络,主要强调的还是掌管着人体大部分阳气的足太阳膀胱经。
刚开始晒的时候不要晒太久刚开始五六分钟,慢慢的循序渐进避免晒伤,对于一些阳气不足,情志不畅的人群能改善很多。
聊到这不禁想起当年咱们中国打越战的时候很多战士得了难以启齿的疾病----裆部真菌细菌感染长湿疮溃烂又没有良好的药物补给,
大家一般认为越南自卫反击战只是1979年2月到3月之间发生的短暂的有克制的局部战争,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自卫反击战之后,越南并不甘心失败,趁我边防主力部队回国之时,大肆占领我边境领土,于是中越两国在边境持续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冲突对峙,我国针对之前部队在战斗中出现的问题,把各军区部队轮流派到前线作战,以打代练,我军是越打越强,而越南在这过程中把最后的一点家底都慢慢耗光了。
自卫反击战我军挑选的时机很好,在雨季之前就撤出了大部队,但在对峙期间,漫长的丛林雨季,对我军官兵是种极大的考验和折磨,尤其是在“猫耳洞”中防御的战士,很多人都得了难以启齿的病——“烂裆”严重情况甚至要切除……
虽说得了皮肤病的话,Uu看书 身体有自我医治自我恢复功能,但战士们所面对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环境的恶劣,对峙前线的猫耳洞很多是朝天地势低,虽然有排水的功能,但一下大雨水根本排不净,很多战士都在水中作战休息,在加上对峙的越军阵地有的都不足百米,偷袭、“摸洞”时有发生,高度紧张的战士没有精力保持卫生,住在不通风和阳光照射不到的猫耳洞,极易滋生细菌,裆部真菌细菌感染才导致烂裆,先是裆部发痒,然后就是溃烂,接着就发展到腋下、双脚。北方兵比南方兵严重,城市兵比农村兵严重。有老兵曾经回忆说:“一旦痒起来,简直让你欲生欲死,抓又不敢抓,重要部位抓烂了怎么办?于是战士们都轻轻的抚摸,一模都是黄水(脓)。
雨季一来,道路和桥梁都被不同程度的损坏,给养送到一线就更困难了,只能保障最基本的作战和生存供应,药品数量不能让战士们时时保证消毒。
战士们自己解决办法清洗裆部,下雨天还好能接一些水清洗,遇到长时间的阴天就不行了,没有足够的清水用。
不穿衣服,为了身体干燥(军装总是潮湿的)和减少衣服的摩擦,战士们慢慢的就都不穿衣服了,还总结出了一些防止裆部溃烂的方法,“晾裤裆,吹裤裆,晒裤裆”阳光明媚的时候一排士兵就躺在阳光底下晒裆。
直到1985年,云南某医院才成功研制出“猫耳洞防烂裆裤衩”和“防烂裆药垫”才有效改善战士裆部溃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