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小插曲 - 习医杂记 - 静清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习医杂记 >

4个小插曲

第一次用毒药“附子”

有一个平时相处关系比较好的女同事,平时叫她杨姐姐,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医生,有一次下雨天她没带伞,回家的时候淋雨了,过了几天来例假的时候感觉身体很难受,有一种据她描述是不通畅,下不来的感觉。

我跟她说我刚学的平衡针你要不要试一下?她两眼一闭说来吧,我就大胆在她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承浆穴,扎了三针,在让她按揉自己的膻中穴,很快就感觉舒服很多,描述说感觉一下就通下来了,然后我想在给她开个方子,她说来吧我相信你。

我便处方:附子12g肉桂2g熟地12g山药20g党参12甘草6g炒白术12g桂枝12g干姜6g当归12g川芎6g红花6g赤芍6g白芍6g柴胡10g黄芪20g三剂水煎服

杨姐姐面色萎黄,状态有少神的感觉,脉象柔弱,舌淡白,唇略紫,通过辩证感觉这是虚寒证,本身体质就是虚寒,又在雨中着凉,便显现于此,这时学中医不到一年,考虑到寒症重一点便准备用附子,但当时没有什么经验不敢用太多,杨姐姐看后说没问题抓药熬药喝就行,服药三天杨姐身体明显感觉舒服很多,我很感谢杨姐姐感喝我开的中药,在临床上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此后使用附子这位药不在害怕,当用则用不必拘谨。

后来在一九年冬天的时候我口舌生疮上火,但通过给自己辩证,在结合我平时的体质基本判断为虚寒为本,热为标,决定挑战一下四逆汤会不会对我的病情有帮助。

便处方:附子10g甘草6g干姜6g三剂中药颗粒,温水冲服。

三剂服用过后无明显不适,口舌生疮基本痊愈,治病还需辩其本,当用则用不必拘泥于外表。

小孩晚上哭闹“蝉蜕”来解

我姑姑给我发微信问我小孩晚上哭闹怎么办,我姑姑家的小弟弟当时两三岁左右,我心想我对中医儿科还真不太了解,给我姑姑说等会我去问问我师父,师父跟我说用蝉蜕七八个煮水效果很好,果真如此。

蝉蜕功效选自《中药大辞典》,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夏、秋采集,除净泥土,晒干。

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四川等地。以山东产量较大。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咸、甘,性寒,无毒,不载经络。主催生,下胎衣,通**,止夜啼,定惊痫,逐邪热,杀疳蛊,亦能止渴。

蝉有五种,陈藏器辨之悉,今以形极大而声极高,一鸣而无所停断者,入药最良。

初读经典经典

后来开始着手读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

从小到大经常听到有人在探讨黄帝内经,于是我选的第一本书便是黄帝内经,问师父有什么建议,跟我说要把《黄帝内经》里面的重要地方背下来,顺便当场给我背了一段阴阳应象大论篇,我心中惭愧啊,我师父都六十多了还背的那么滚瓜烂熟,而我连看都没看过。

师父还让我把《伤寒论》条文背下来,心中一阵害怕,暗叹那么多怎么可能背的下来,买来《黄帝内经》后一眼望去全是文言文,但读起来发现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因为里面的东西大多都已经在《中医学基础》里面整理好了,只不过是表达的文字形式不同。

关系到针灸经络的地方单纯的看黄帝内经还是不能领悟其中,黄帝内经我看了一遍就放下了,当时觉得里面的东西中医学基础里面都整理好了,没必要废那么大劲在背黄帝内经了,后来发现我这是错误的想法。

然后着手买《伤寒杂病论》,当时知道有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但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区别,便问了问刘大夫,他跟我说伤寒杂病论是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古代张仲景写的时候是叫《伤寒杂病论》但在流传时后人将这本书分成了两部分,便是以上两本。

当时是买的赵开美版《伤寒论》

明末万历27年(1599)江苏常熟著名藏书家赵开美偶得元佑小字本《伤寒论》,摹刻于《仲景全书》,元佑小字本《伤寒论》旋即亡佚。《仲景全书》包括四部书,除《伤寒论》外,尚有《注解伤寒论》、宋代宋云公《伤寒类证》、《金匮要略方论》,其中以《伤寒论》摹刻最为精美逼真,字形字距行格版式一仍元佑旧貌,后世尊称赵开美《伤寒论》摹刻本为“宋本伤寒论”。

这本书记载的伤寒论内容比较全,我当时只听说被伤寒论只被398条条文就行,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疑惑哪是398条文啊?这本书的开头篇就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列,辩痉湿暍脉证(暍yē释义:中暑,暑热)然后就是辩什么什么病脉证并治等,心中迷茫从何背起啊。我查找资料才知道原来经常说的伤寒论条文是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开始到最后的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法。这其中的内容都是一条一条的所以被称为398条文,但当时只是读了一遍并没有背下来。

针火并用的“烧针”

窗外下着小雨伴随朦胧胧的小雾,七月的天青岛这边总是很潮湿,我在师父诊室学习,师父说:觉得这几天有点受凉了有点后背痛,这是以前冬天留下的病根没有太注意。

我想起刘大夫会火针疗法,我还没见识过,便叫着师父去找刘大夫看看。刘大夫让我师父趴在床上,拿出一套粗针,针柄用铜丝包绕针体是炭黑色,点起酒精灯,用火一烧针体变红后立马针向皮肤,跟我师父沿着后背膀胱经扎了数针,出了一身微汗感觉痛快许多。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别名:烧针出自:《灵枢·寿夭刚柔》

《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直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火针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汁浅刺,治疗风湿痛、肌肤冷麻。

操作方法:

1选用22-28号不锈钢针,针柄用布包裹,以不导热为宜。施术时,在患部及其周围用碘酒、酒精消毒,然后用2%-10%普鲁卡因(可混入0.2%的盐酸肾上腺素以防出血)作浸润麻醉,约2分后,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左手固定患部,右手持针。迅速刺入患部或其周围,然后立即将针拔出。

2针刺的深度,视溃疡种类和病变深浅而定。每次针数的多少,根据病变局部面积的大小而定,一般1-3针。

3针刺间隔,1-2周针1次为宜。

禁忌症:

1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

2火热证候和局部红肿者不宜用。

3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

注意事项

1施行火针后,针孔要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2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

3火针必须把针烧红,速刺速起,不能停留,深浅适度。

4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