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模作样学“把脉”
早年我父母还没有接手诊所的时候在外地打工,我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住,那个时候农村对教育的观念没有那么看重,我姑姑初中辍学就照顾我。直到我五六岁的时候我父母回家接手诊所,家里觉得有点对不住我姑姑,出门打工也不是个长久办法,给我姑姑报了我们当地的中医药学校。
姑姑带回家的中药课本我特别喜欢跟着看,那时才是第一次真真正正的认识中草药,在田地里干农活的时候有很多野草,我经常问我姑姑那些草里面都有什么药?我特别喜欢把认识的药都收集起来,藏在书本里夹着,依稀记得有翻白草,瞿麦,青蒿,酸枣仁,柏子仁,大蓟等一些农村常见草药,我开始上小学后这些爱好都不了了之。
上小学的时候经常装模作样学着电视剧里面的剧情给同学把脉,刚开始摸不到脉搏,就在自己的手上找,找到了用笔画个记号,然后在给同学装模作样的摸,纯属是瞎摸只是知道这个地方有跳动而已。
在之后我初三因为成绩不理想,调皮捣蛋而辍学,当时我唯有生物学成绩名列前茅剩下的全部倒数,家里觉得我年龄太小不上学没有出路,便安排我去了另一个城市上技校,学了汽修专业,在校两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继续读下去而再次辍学。
最后家里又安排我读了我们当地的曲阜中医药学校,我当时不知道中医专业和中药专业有什么区别,便听了家里的安排学了中药学,家里可能觉得我学习不好,学中医的话不太靠谱,便给我报了中药专业,当时我问为什么不给我报中医呢,他说不好干,学中药就行。
我当时以为中药和中医没什么区别的,也没有多说什么,深知家人对我已经很失望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学中药没办法考医师证,只能考药师证,在学习中药专业的时候刚开始也会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程,第一个学期就有《中医学基础》,而我对这门课情有独钟,很多同学都听不懂只知道死记硬背,我却能明白,并没有什么压力,或许是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学习过阴阳五行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大多同学都搞不明白,我在考试的时候这门课也是名列前茅。
那个时候我还一直认为中医就是一个方子治一个病,只要多记住几个方和中药就能给人治病了,然后开启了疯狂查药方模式,查了半天也没搞明白,慢慢的发现中医治病不是一个病一个方子,而是对不同的患者辨证论治,判断病机,同一个病机引起的不同疾病可以用同一个思路或者方子治疗。同一个病而不是同一个病机引起的就需要用不同的治疗思路和药方,也就是我们讲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在学校的时候又开始了我小学干的事情“把脉忽悠女同学”,那时我们中药学并不学中医诊断学,也没有学过把脉,只会感觉脉搏有些弱就说同学虚,快一点的就说上火,慢一点就说阳虚,等等之类的也能说出个一二三。
后来在网上查找了资料才知道诊脉分寸关尺三部九候,各自主的内脏不同,后来给同学把脉时觉得肺脉弱点便说肺气虚,肾脉弱就肾虚之类的也能蒙对一些症状,最起码知道脉象所主的内脏了,但当时只是为了忽悠同学玩,并没有真正的学习把脉。
在我随后的经验中关于把脉略有一些领悟,个人经验所得,分享于此:
欲识病脉先识常脉,异常的脉象并不是都是病脉,而要与体质相结合,脉象所示与体质相合,非病脉,这种情况需要以调理体质为自主,调理体质不是几剂中药可以搞定的,还是要从生活入手。
早期在给身边的朋友把脉时,每每说出他们身体的症状时,他们总是叫我神医,随着后来摸得多了,也有朋友说怎么找你把脉的人你都能说出点症状,不能所有的人都有病吧?
我一想也是,大多都是年轻人,怎么可能都有问题,但从脉象来看确实是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偏颇。古书虽有记载阴阳调和者是为平人,从脉象来看的话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平人,哪怕遇到一个脉象没什么问题的,但问诊症状多多少少也有些问题。
我想这世间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病吧,肯定是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把脉能把出来没有病才是最难的。在大多数人身上摸到的异常脉象只是显示这个人体内阴阳的稍有偏颇,一年四季日夜交替万物皆有偏颇,那么如何诊脉诊出一个人没病反而成了很大的难题。
每个人受先天禀赋不同,饮食生活习惯不同,后天的发展方向也会受此影响,但这却不代表有病。
有的人天生瘦弱,小毛病不断大毛病却没有,寿命也很长。身边身体瘦弱,常年生病的人比比皆是,但这却不影响寿命。
有的人生来结实,从小到大很少得病,但也常有这种人得病就是大病,寿命还不如常年得病的病秧子。
人要学会柔弱安静,每个人先天禀赋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有些人禀赋得来的少但,释放的很慢,这样不会影响寿命,禀赋的多释放的多也无妨,先天条件在那,最怕禀赋的少还释放的多,这种人看起来很壮实,但实则徒有其表。
消耗先天之气最大的是情绪,经常发怒的人往往寿命较低,中年以后身体问题不断,反而身体瘦弱,不怎么生气的人却生活的很好,身体很少出现大问题,这种人消耗的少,足以支撑生命的延续。
那么怎么判断这种便成了问题?
有些人在脉上面可以很好的找到规律,比如有的人看起来很强壮,但把起脉来却有些柔弱,与其身形不符合。
有的人身形柔弱脉象也柔缓的人,就很符合自身的规律,有的人身体很强壮脉象也很有力,这就是禀赋充足足以支撑身体。
怎么诊别人有没有病那就靠一个度了,把脉的同时结合身形望诊,看看是否脉与身型相符,相符率比较高一般没什么问题。
体质的问题治疗起来就会慢一点,不建议大量用药,可以寻几味调补患者偏颇的药,做成丸药或散剂,小药慢服,反而能起到以柔制柔的效果,疾病与体质符合比较高的常常建议这种治疗思路,可以去其根本。
判断好了身体的偏向,在结合脉诊,只要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就谈不上有病,可以建议其调理体质,使之更平和一点。
学会情志平和,不急不躁,内经有言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是懂得如此之道何须服用灵丹妙药以养生,若是不懂,食遍仙丹又何用,养生之道尽在此言。
把脉也可以用来预知疾病,一八年中旬偶遇一曲阜老乡,他在青岛打工做装修,闲聊时得知我是学中医的便提出让我给他诊脉。他的双手脉象洪滑有力,单独左寸脉有点微涩,心中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双手洪滑是为身体有湿热,便问他是不是经常喝酒吃肉,有高血压,他说对对对,干装修工作干完活总是喜欢喝点酒吃猪头肉。
猪头肉肥腻居多,易生湿,又常饮酒易生热,湿热相搏身体不利,便推测他大便经常黏腻,头常昏,易疲惫,易怒,身体沉重,但左寸脉微涩莫不是有淤?但当时我真正学医不过一载没有太多临床经验,还是嘱咐他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推荐去买盒血府逐瘀丸吃,在买点三七粉和丹参粉每日泡水冲服预防一下。
时隔月余老乡给我打电话说头异常疼痛,走路不利索,血压280,我听到有点害怕,第一次见到血压高到280的患者,我让他赶紧去医院,第二天给我打电话说诊断结果是脑梗。
我问他那次让他买药有没有买来吃,他说那次买药得中途停车,嫌麻烦就没有买,后来遇到这种脉象时总是让对方先预防一下心脑血管问题,可以用丹参,三七粉等这一类活血化瘀的中药泡水喝,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诊脉有预知疾病的效果。
记录到这我想起来多年前看到的一篇关于脉诊的文章,作者是谁我早已不知,但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删减整理后收藏了起来,不忍这篇文章石沉大海,故特地分享于此。
初识脉象
拿书上的第一个脉--浮脉来说。浮脉是啥样子?李时珍先给来了四句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啥意思?说浮脉在肉上轻轻就能试到。还说秋天有浮脉不要紧,但是久病的人有浮脉可不是好兆头。
李时珍老先生又怕大家把浮脉和其他脉混淆了,就又给来了一段诗,把与浮脉类似的脉放在一起进行鉴别。李老先生文学功底不错昂,说明书都是用诗来写,脉经都写成了诗经了。这段鉴别的诗是这样的:“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可能怕我们这些现代人读诗读的晕头把,老先生在这段诗后面附了几句解释: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大家可以看出来,老先生通过这段诗和后面的解释,把浮脉与把起来相似的洪脉、芤脉、散脉、濡脉、散脉进行了鉴别。
除了对脉象的描述和鉴别外,李时珍还对浮脉对应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说明。咱们来看看他是咋说的,提醒一下,此段专业性强,可能会看晕喔。又是一段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这段诗讲的意思,恐怕需要有一点中医根底才能看明白,最基础的意思就是浮脉说明病在体表。
书里的内容看了几遍,对这27种脉也了解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问题也是历来学习把脉的一个大问题,古人把这个问题用八个字总结出来,就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啥意思?就是你这27种脉看起来挺明白的,可是用指头来分辨的话,可就不容易了。
这里要稍微补充一下,关于脉的种类,后人又给补充了一种,所以后世统称28种脉。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试出这么多种脉呢?
不过对这个问题,古人也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多试,试的多了,指头就有感觉了,对什么“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这些像诗一样的充满文学想象力的描述就有体会了。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就经常试脉,睡觉前先试试脉,早上醒了也试试脉,出门访友也经常拿起对方的手腕来试试脉。
很多年前,跟两个朋友一起吃饭,说起把脉来,其中一个朋友就让我把把试试。这个朋友是位女士,身材苗条。因为是第一次给别人把脉嘛,心里没有底,把了好长时间,也很认真,细细体会脉在指下的感觉,结果呢,还真的发现了她的脉有点异常。什么异常呢?我发现她脉里的血流不流畅,有涩涩的感觉。我想,为啥血流会发涩呢?是不是血液有点粘稠呀?有粘稠的话是不是因为血脂高呀?可是血脂高的人一般体型比较胖,可是她的身材与血脂高联系不上啊。把了半天脉,总要交作业,所以犹豫再三,我鼓起勇气说你血脂有点高。没想到,她说是啊,我是血脂有点高。我的天,居然蒙对了。不过从那次以后,遇到脉有涩感的,我就会考虑一下血脂高的可能。
还有一次给家人试脉,这次试脉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浮脉是什么样。我的手指一搭上就试到了脉,稍往下按,发现这个脉不是像平时表面抵抗力小,往下一些抵抗力大,而是在表面就有硬硬的抵抗,像按在一块浮在水面的木头上,要多用点力才能按下去,按下去之后会感到脉管的中部反而变软了。霎时,“如木浮水”这四个字一下子跳到了我的脑子里,原来“如木浮水”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脉书上说浮脉主病在体表,现在感冒了,不就是病在体表嘛。后来感冒好了,我又试了试脉,果然原来浮脉的感觉没有了。
我给一个患者把脉的时候,发现她左右关脉都很有力量,可以明显感觉到指下脉对指头下按的抵抗力。询问后得知患者是多年的高血压,我想,这指下的感觉应该就是高血压的直观体验吧。后来我试到类似的脉象时,发现对方都有高血压。
还有一个患者年龄四十多岁,女性,她右手的尺脉让我很吃惊,因为尺脉按下去之后,发现脉的底部很紧,硬。当时试这个脉的感觉,打个比方吧,就像在河底摸到了一段绷的紧紧的绳子。
我后来摸个很多脉,说实话,像这次这么紧的脉我还一直没能见到。脉书上说紧主寒,尺脉对应着腹部,就是说她腹部寒气很重。那么,寒气很重的话,她肯定会肚子疼。于是,我就说,你肚子有问题,经常会肚子疼。话一出口,这位女士立刻说,对对,我是有这个问题,会肚子疼,疼起来很要命。于是周围的人都用钦佩的眼光来看我,让我感到有一点小得意。
上面我们讲到了两个把脉的专有名词,一个是“寸脉”,另一个是“尺脉”。什么是寸脉和尺脉?要明白这两个名词,我们需要从中医的三根手指头说起。
二.脉分三部
大家都知道中医把脉的时候,要伸出三根手指头,搭在手腕下面的位置上,然后就是眯着眼睛做高深状。这个时候,被把脉的我们一般都屏住呼吸,眼巴巴的看着大夫,希望从他的眼神里看出点什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