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下册》(4) - 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 - 于泽俊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四十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下册》(4)

暗度陈仓

汉中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其地位于汉水中游,且横跨汉水。《汉中府志》说是因为“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汉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早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华夏”一词的来历即源于汉中,古代称秦岭为华山,称汉江为夏水,而汉中恰恰是秦岭呵护和汉江滋润着的一块风水宝地。汉中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诗经》中有“惟天有汉,鉴亦有光”的句子,而在古人眼里,天上的银河和地上的汉水是相对应的,汉水是效法天上的银河而存在的,并且放射着同样的光辉。因此,汉与大是联系在一起的,古汉语的“漢”字下面就是一个大。刘邦来到汉中后,秦汉中郡守田叔立刻赶来拜见。刘邦听说此人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又让萧何到民间了解了一下,果真是个贤才,官声也不错,便继续留用,让他负责民间事务的管理。田叔听说刘邦要来汉中,早就把自己的郡府腾了出来,稍加修缮,作为刘邦的临时住所。后来刘邦得了天下,此处便作为重要历史遗迹被保存了下来,称为汉台。古汉台一直被视为汉室基业的象征,历代名人经常来此凭吊,北宋张少愚有“留此一抔土,尤为汉家基”的诗句流传至今。

来到汉中后,刘邦不再为分封的事烦恼,在田叔和萧何的陪同下,认真考察了这里的山川地理民俗,确信来这里是天命所归。后来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恰恰是因为刘邦从这里出发,统一了天下,所以这个古老的民族树起了大汉雄威,获得了周围国家和少数民族的推崇、尊敬,所以才把我们的人民称为汉人,文字称为汉字,于是才有了汉族、汉人、汉字、汉语等称谓和文化积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汉族的解释说:“汉族的形成,始于汉代。”

汉中,给了汉军以休养和喘息的时间和可靠的根据地,也给了刘邦夺取天下的信心。刘邦在这里养精蓄锐,正在酝酿一场让整个世界感到震惊的军事行动。

一日,韩信请刘邦来阅兵,他让人把樊哙也带来了,令其坐在台上观摩。诸将的队伍排成一个个方阵,随着旗鼓的指挥,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喊着“收复关中,扫平天下”的口号依次经过拜将台前,每支队伍经过台前,主将便发出向右看的指令,士卒们随着口令整齐地转过头来向汉王刘邦行注目礼。刘邦大喜,道:“这才像支队伍。”

检阅完部队,开始演练阵法。示范表演的是周勃部。韩信高举令旗,示范部队随着他的指挥,不断变换着队形,忽而聚起,忽而散开,阵形一会儿圆一会儿方,一会儿呈八卦形,一会儿呈太极阵,往来穿梭,丝毫不乱,看得刘邦眼花缭乱。演毕,韩信向刘邦说道:“这支队伍现在可以赴汤蹈火而不辞,不信汉王自己试试。”韩信将令旗交给刘邦,刘邦道:“怎么发令?我不会呀。”

韩信道:“旗左则左,旗右则右,您随便往哪边挥,队伍就跟着您的旗帜走。”刘邦觉得很新奇,将旗使劲朝左面一挥,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左面走去,刘邦又将旗帜向右一挥,队伍又向后转,回来了。刘邦问:“那我怎么让他们停下来?”

韩信道:“将令旗高举正中即可。”

刘邦收了旗帜,队伍停了下来。刘邦问:“向前呢?”

“擂鼓。”

“向后呢?”

“鸣金。”

“可是刚才我并没听见你擂鼓鸣金哪。”

“这是为汉王阅兵采用的令旗指挥,打仗的时候要金鼓旗帜并用。”

“我说呢,我刚才还纳闷,打起仗来将士们向前冲锋,总不能老是回头看令旗吧?你用金鼓试试。”

韩信令人擂起战鼓,中间的一支队伍向前走去,刘邦问:“其他的队伍怎么不动?”

“这是鼓语,叫谁动谁动,各部将领都能听懂。”

“这玩意真好,我们那时候打仗,全靠扯着嗓子喊,根本听不见,这可比喊声大多了。”

刘邦和韩信说着话,那支队伍已经走到了河边,鼓声停了,队伍也在河边停了下来。韩信将鼓槌交给刘邦,道:“汉王亲自试试。”

“你这不是有鼓语的吗?怎么敲?”

“您敲两下停一下,就按这个节奏敲。”

刘邦按照韩信说的使劲敲了起来,部队继续前进,前面的部队走进了河水当中,刘邦停了下来,队伍也停下了,韩信道:“汉王别停。”刘邦道:“不停队伍就走到河里去了。那还不乱套啊?”

“不会乱的,不信汉王试试。”

刘邦又敲了几下,队伍果然又朝前走去,前面的将士已经走进没膝深的水中,整个队伍矛戟旗帜依然不乱。刘邦停止了击鼓,叹道:“我今日知将军能带兵矣!赶快鸣金让他们回来吧!”韩信下令鸣金收兵。刘邦回过头来对樊哙说道:“这回你该服气了吧?快来给大将军认错。”

樊哙目睹了这场阅兵,看到自己过去的部队一个月内变成了这个样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心服口服,立刻跪下给韩信磕了个头,嘴里说道:“请大将军恕罪!”

韩信将樊哙扶起说道:“樊将军请起。我韩信在投汉王之前就已闻知将军大名,可以说仰慕已久,对樊将军之为人深表钦佩。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汉王统一天下的大业,还请将军见谅。”

“大将军放心,我樊哙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今后你指到哪我打到哪,我要是和大将军记仇,那成什么人了!”

“那好,樊将军速速回营去,一会儿还有重要事情派你。”

“诺!”

阅兵式结束之后,韩信约了萧何来见刘邦。刘邦正和韩公子信说话,萧何见公子信在场,打趣道:“真巧,两个韩信碰到一起了。我来给你们引见一下,这一位是韩国公子韩信,这一位是汉大将军韩信,不知二位谁是真信,谁是假信?”

公子信道:“君子有信,有信者皆信,汉王若不信,请问韩信。”

韩信也不甘示弱,道:“公乃国(姓)信,信乃家信,然一笔写不出两个信,既然有信,汉王不妨全信。”

说完,四个人哈哈大笑。笑完了,刘邦忽然指着韩信腰间的佩剑说道:“你这把剑我看着怎么这么眼熟啊?”

韩信解下剑来递给刘邦,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干将、镆铘剑。此为镆铘剑,是雌剑,还有一把雄剑不知流落何处。据说并得两剑者必得天下。”

公子信道:“臣也听到过这样的说法。”

刘邦没有答话,从墙上摘下自己的佩剑,韩信问道:“这就是汉王斩白蛇的那把剑?”

刘邦点了点头,把两剑放在一起比了比,谁知两剑刚到一起,还没拔出鞘来,就发出一阵悦耳的鸣声,嘤嘤嗡嗡,似小儿低语,又似金玉敲击出来的乐声,四人都觉得甚为奇怪,一起凑过头来看剑,韩信惊讶地说道:“汉王所佩正是干将剑!”大家仔细看来,两支剑的长短、剑鞘装饰都一模一样,只是剑鞘上一支上面雕的是龙纹,一支是凤纹。刘邦又将剑抽出来,两支剑放在一起,不仅鸣声比刚才更加响亮清晰,而且放射出一股奇异的光芒。韩信惊呼道:“没错,就是它!”

公子信道:“看来汉王真的要得天下了。”

刘邦道:“说这话还早,况且我也并未得两剑。”

韩信道:“臣愿将此剑献给汉王。”

刘邦道:“我怎能夺人心爱之物?况且那也不是天与,而是人为,我不信那些,你自己留着吧,马上要打仗了,大将军怎能离得了它?”

萧何道:“怎么不是天与?大将军连人带剑都来到汉王麾下,岂不正是天意?”

公子信坐了一会儿,看他君臣有话要说,便借故告辞,萧何因为公务繁忙,便和他一起走了。剩了刘邦和韩信两个人,刘邦揶揄道:“大将军公务如此繁忙,今天怎么有空光临我这里了?”

“汉王休要怪罪,臣今日是专门献计来的。”

“噢!你闲了?可是今日我国务繁忙。”

“果真如此,那臣就不打扰了。”说着,韩信起身要走,刘邦道:“你给我站住!少跟我玩这些花花肠子,明知道我找你找了一个多月了,还故意跟我卖关子,你说,为什么要躲着一个月不见我?”

“臣初来乍到,人微言轻,汉王疑我无能,我料汉王必不能用我计,故避而不见。”

“你不是说一个月后还要送我什么礼物吗?你是说这把剑?”

“非也。”

“你还有什么好东西?拿出来我瞧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