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下册》(5)
王陵归汉
刘邦迅速平定了关中,将关中之地划为六郡: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将原河南王申阳所辖之地改为河南郡。刘邦将战事交给韩信,自己则忙着选贤任能、派遣官吏,他发现平日里来他这里求官的人不少,但是真到用人时,可用的却不多。刘邦心里十分着急,一下子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手呢?他碰到的另一个困难是看不懂奏报,一拿起来不是这个字不认识,就是那个字念错了,有些还能连蒙带猜地看个大意,有些干脆看不懂。平定关中后,摊子大了,诸将纷纷领兵而去,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刘邦一挥手,大家往上冲就是了。诸将和各郡县越来越多地采用书面文件请示报告。有萧何、周昌在,他还可以请教,他俩不在就抓瞎了。问人吧,堂堂汉王看不懂奏报实在让人笑话,不问吧,怕把事情耽误了。刘邦恨自己过去读的书太少,开始学习了。一日,刘邦正在看书,萧何进来了,他急忙将书掖在枕头下面,不料萧何已经看见了:“可喜可喜,汉王今日知读书了。”“谁说我读书来?方才玉君让我找点儿点火的柴火。”
萧何忍不住笑道:“点火的柴火为何要掖在枕头下面?啊?哈哈!”
刘邦孩子般地说道:“千万别告诉别人啊。”
“读书是好事,汉王带头读书,是给臣属们做出了表率,为何要瞒人呢?”
“都知道我平日里最讨厌读书人,现在自己却读起书来,岂不遭人耻笑?哎,我问你个字,这个知彼知己,百战不什么来着?”
“哦,原来汉王在读《孙子》,那个字念殆,一是危险的意思,一是几乎、差不多的意思。”
“就是说百战而无忧?”
“对。”
“他娘的,韩信跟我说话经常带这些字眼,有些我根本听不懂,他肯定看出来了。”
“看出来有什么,难道大将军还会笑话汉王不成?”
“韩信不笑话,碰上生人人家还不笑话你?”
“这就叫知耻而后勇啊。”
“去,少拿我开心!给我讲讲这一段。”
“汉王不是讨厌读书人吗?我也是读书人哪。”
“不讨厌不讨厌,咱们也得多学点儿,学会了也可以之乎者也去蒙人哪!”
两个人正在打趣,忽然门上通报说张良回来了,萧何道:“这不,讲书的人来了!”
刘邦喜出望外,急忙跑出门去迎接,见了张良,一把将他抱起来,原地转了一个圈,然后将他放下,抓着他的两个肩膀,仔细端详了半天,道:“你可瘦多喽!”
进得屋里,刘邦一面命人设宴款待张良,一面不停地问这问那。正说着话,忽然发现张良脸色煞白,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刘邦急忙扶他躺下,命人去叫郎中。
张良大病了一场,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开始,刘邦急得坐卧不安,一天三次前来探望,有时还亲自为他端汤喂药,生怕他有点儿什么意外。过了几天,病情有了好转,刘邦才把心放下,他亲自选了一个漂亮姑娘送来,专门伺候张良。那姑娘名叫莺儿,说话也如黄莺一般,嗓音清脆,口齿伶俐,长得如花似玉,而且很有眼色,伺候张良尽心尽力,生怕有半点儿不周到。张良是有妻室的,起事以后,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一直住在下邳,因为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所以一直也没有接他们母子出来。张良一生对自己要求极严,非礼不视,非礼不听,非礼不动,可是他也是人,而且还年轻,一个天仙似的美女在眼前晃来晃去,也不由得感到心动。刘邦走后,张良就劝莺儿回去,可是莺儿见他病得厉害,躺在床上连动都动不了,加上刘邦有令在先,不敢把他一个人撂在这里,因此,不管张良怎么说,就是不走。张良病体虚弱,只好暂时让她留下。莺儿每天给他洗脸、梳头,伺候汤药茶饭,殷勤备至。过了几天,张良感到精神好多了,身上似乎也有了力气,便让莺儿扶着下地走走,莺儿过来,拉起他的手,张良觉得那只手是那样的绵软光滑,心中不由得一阵波动,脸上泛起了两团红晕,于是急忙把手抽回来说道:“算了,我自己来吧。”莺儿不明就里,还要上来扶他,张良厉声说道:“别碰我!”
莺儿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问道:“大人这是怎么了?是莺儿有什么做得不对吗?”
张良红着脸说道:“不不不,这和你没关系。你走吧。”
“大人让我到哪里去?”
“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
“是汉王派我来伺候大人的,没有汉王的命令,臣妾不敢回去。”
“汉王那里我去和他说,你放心走吧。”
“可是……”
张良火了:“让你走你就走,还可是什么?快走!”
莺儿不敢再申辩,急忙收拾东西走了。张良从来没有和人发过这么大的火,莺儿走后,自己也觉得不该这样待她。过了一会儿,刘邦来了,问道:“你怎么把我派来的人打发走了?是不是看不上她?你要是觉得不满意,我让人再给你送几个过来,你自己挑。”
张良道:“谢谢汉王的好意,臣自幼多病,不宜多近女色。”
“子房都快成圣人了,居然可以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还做不到,目前至多只能做到闭门不纳。”
“就算你不想纳,留下伺候你也好呀,长得那么漂亮,看着心里也舒服,病也就好得快了。”
“留下只能扰乱心神,恐怕病得更厉害了。”
“你的心神也会乱?啊?哈哈!”
“凡夫俗子,哪能没有七情六欲?不过知节制而已。我劝汉王也适当节制一些,汉王戎马倥偬,日理万机,身体要紧。”
刘邦脸一红,道:“我不怕,我宁可少活几年。人生在世就那么几十年,想那么多干什么?你们这些读书人清规戒律太多。这么着吧,明天我派人到下邳把弟妹和孩子接来。身边没个人照顾哪行!”
两人正说着话,玉君提着个篮子进来了,篮子里装了几样精致的小菜,是她特意给张良做的。玉君打开篮子一样一样摆在桌子上,张良看了一眼,道:“多谢夫人好意,以后别再麻烦了,这些东西臣无福消受。”自从张良病倒以后,每日只吃些五谷杂粮、清水煮菜,一点儿荤腥都不沾,病好之后依然如此。刘邦劝道:“这怎么行?吃那点儿东西身体哪能撑得住?我还指望你帮我打天下呢。”
“臣正要向汉王禀报此事,臣这次回来,心灰意懒,不想再参与天下的战事纷争了。”
“为什么?当初你弟死不葬,以万贯家私求客刺杀秦始皇;为了复韩又花了那么多年的心血去读书求学,现在突然罢手,不是半途而废了吗?你不是这样的人吧?”
“汉王只知我这一面,还不知我另一面。臣年轻时不谙世事,有些轻狂,后来读了些书,渐渐开始厌恶人世间的纷争,无时无刻不想逃避。春秋以来,几百年战事不断,生灵涂炭,国无宁日。尤其是眼前这场战争,我亲眼看见那些四处漂泊的难民和漫山遍野的死尸,我心里都发抖。韩王之死,让我想了很多,人们这样争来争去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些吃、用、钱财、地盘吗?我若想要这些,早就有了,又夹杂在其中做什么?我不争行不行?过去韩王在,还有些割舍不下,现在我已经是一身轻了,真想找个清净地方,种几亩薄田,钓几尾闲鱼,读一点儿杂书。不知汉王能不能满足臣的这点儿心愿。”
“看来你是想当神仙哪。行啊,我满足你。关中这么大地方由你挑,你愿意种哪块地就种哪块,愿意种多少就种多少,萧何那儿有的是书,你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别说这点儿要求,你要什么我刘邦都舍得给。可是,这关中还没说姓刘呢。过两天项羽就打来了,你不帮我,让项羽来把我灭了,他能让你安安稳稳种田读书吗?”
张良沉默良久,没有说话。
“子房,眼下天下大势未定,你想当隐士也当不成。我也不想打仗,可是由不得人哪。你就别瞎想了,索性帮助我把天下安定了,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那时你想做什么我都依你。”
张良没有再说什么。过了一会儿,问:“不知公子信现在何处?”
“他不在关中,出武关去了,估计这会儿在你们韩国地盘上。你找他干吗?”
“我得对他有个交代。”
刘邦大喜:“子房,你想通啦?”
第二天,刘邦封张良为司徒。接着,又令人从前方召回韩公子信,公子信听说韩王已死,抱头痛哭了一场,惹得张良也跟着落了半天泪。等公子信稍稍冷静一点儿,张良道:“公子节哀,如今复韩的重任已经落在你的肩上了。”
公子信道:“大司徒何出此言?我年轻不谙世事,复韩之事全仰仗先生,晚辈绝不敢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