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秦再图河西
“落后就要挨打”,真是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
很快,秦赵之战的最新战报就摆在了魏申的案头。
“看来,这个赵雍要进行‘胡服骑射’的变法啦。”魏申低声自语道。
是呀,一年之内挨了两次胖揍,还损失了几百里土地,换成哪一个君主也受不了呀。
知耻而后勇,有赵武灵王,赵国马上就要强大了,魏国必须变得更强,才会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去。并且魏申要的不是生存而已,而是要变成最强者吃掉他们。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变成了一只虎狼般的强国。齐国只是国富,没有兵强,目前威胁不大,当然以后威胁也不会太大。楚国呢只能说是大国,而不能说是强国,因为吴起的被害,变法并不彻底,那些贵族封地里的士卒楚威王并不能实际控制。韩国虽然也历经了变法,一方面受限于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另一方面缺乏顶级人才,也不足为虑。燕国在战国七雄混战中似乎始终没有什么存在感,这个魏申也很惊奇。
有一个秦国就够闹心的了,这个马上就要崛起的赵国该怎么办呢?
“来人。”魏申命令到,“传令给中山国乐池等人,加紧行动。”
“诺。”来人领令后迅速退下。
魏申记起来,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就是先拿中山国练得手,并且很快就拿下了中山国。所以魏申决定加大对中山国的行动,一定要把中山国这根插入赵国中心的钉子钉死钉牢。
从中山国传回的消息得知,现在的中山国主已经开始骄纵起来,并且从国君到大臣,开始兴起奢靡之风,早已丧失了复国时的奋发图强和不屈不挠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我欺也。
“再给他加一把火。”魏申心里想到。
于是魏申派使者携带了一些珍奇贵重的礼物前往中山国,首先答谢了此前协调魏国攻打赵国的出兵之举,其实邀请中山成公称“王”。
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中山国主是中山成公的儿子厘鬻,魏申也不管这些,反正历史走向早已发生了偏离。
同时魏申又派人请来张仪和公孙衍,商议对中山国的行动。
张仪建议立即向中山国秘密派遣部队,以乐池的封地为掩护,让魏武卒化整为零,逐渐进入中山国,在乐池封地潜伏下来。
乐池的封地就在现在的石家庄市平山县附近,想到这里,魏申心中不仅一动。
前世魏申在北京读书,节假日喜欢和同学们到周边的景区旅游。北京转变了,就开始游览河北,毕竟京津冀一体化嘛。
魏申去过好几次平山县,就是学校也组织过几次西柏坡红色观光。
记得一年暑假,魏申、韩梅还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去平山旅游兼避暑,去了一个叫做沕沕水的生态风景区。他们带队的导演太能忽悠了,带他们游览了一个叫做七彩洞的景点。
这个景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造景点,不过多少也有些纪念意义。因为这个洞的前身是一个硝石矿,当年八路军的军工厂自制火药所需的硝石大多出自这里。
建国后,硝石矿也就废弃了,只留下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众多的矿洞,藏在在深山之中。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国家又下大力气对废弃的硝石矿洞进行了开发利用,修建了台阶,结合地貌装上了五彩的led灯,美其名曰“七彩洞”。
不过,这不重要。
重要的这是一个硝石矿。
魏申早就派人秘密研制火药,这是魏申将来面对大敌出奇制胜的秘密武器和杀手锏。可就是找不到硝石的大量来源,只能小范围的采集。
现在好了,魏申马上拍人专门去乐池的封地,根据魏申画出的地图去采集。
黑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是穿越者必备的大杀器,硫磺占10%左右,木炭占15%左右,硝石占75%左右时是最合适的黑火药配比。
这个发明容易拿出来难,因为你的级别不够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而魏申完全不存在这些,随着魏惠王逐渐不理朝政,他就是魏国最有权势的人。但是他的专业又不是军工专业,所以就直接派人试验、再试验,终于炼制出来了火药。
过去硝石的缺乏是制约火药生产的瓶颈,现在终于找到解决的方案了,心里顿时轻松了起来。
面对虎狼一般的秦国军队,魏申觉得必须从武器上碾压才行。
制作枪炮现在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结合魏国实有的技术材料,魏申决定研制手榴弹和地雷。
这两样东西都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尤其是地雷,在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游击队就是利用这小小的地雷,制造出一个个神出鬼没的地雷战场,炸得敌人胆战心惊。作为防守一方的利器,地雷的作用非常重大。
如果说地雷最为防守一方的利器,那么手榴弹就是进攻时的大杀器了。
魏申在大梁郊外特地辟出一块山地,派上重兵把守,秘密研制手榴弹。因为工艺和材料都是现成的,所以主要的工作还是通过试验,制作出威力最强的手榴弹。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魏申同时也在不断的搜集各国军队的发展情报,尤其是秦国。
秦国军队是强大的,要想统一六国,必须要比秦国军队更强大才行,秦军是一个绕不过的坎,还有即将开挂的胡服骑射的赵国军队。
就在魏申努力提高魏国军队战斗力的时候,在秦赵之战中获胜的秦军又开始不安分了。
秦军在公元前325年冬天,出兵攻打赵国的河西之地,并取得了完胜。但是秦军并不满足这一点胜利,在公元前324年,又举起战刀,向魏国的河西之地发动了进攻。
对于河西之地,始终是秦国的心结。
想当年春秋时秦穆公东向中原争霸,受到晋国的阻拦,只得向西发展,遂霸西戎,使得秦国获得了广阔的战略纵深。到了战国时代,秦国仍然念念不忘向东挺近中原。
河西之地是秦国进军中原的桥头堡,魏文侯拜吴起为将,从秦国手中夺取之后,就牢牢的控制在手中。自秦献公后,又多次发动河西之战,均以失败告终,成为秦国心中最大的伤痛。
尤其是第五次河西之战,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大幅度奖励军功,军队的战斗力暴涨,在商鞅(卫鞅)的亲自带领下,使计擒获了公子昂,眼看就要胜利了,结果被魏申带兵反转,功亏一篑。
现在的秦国,在西方已经再无对手,向东北打败了赵国,作为一个永远向前的强国,又一次把锐利的兵锋对准了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