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饮恨马陵道 - 大魏世家 - 箕山之志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魏世家 >

第7章饮恨马陵道

齐国大营中,孙膑不时的派出一队队的斥候。

一个斥候匆匆报告:“魏国军队已经过了沙鹿山,并且不分昼夜,兼程行军。”

孙膑听后,屈起手指,仔细计算起来。

良久,孙膑睁开眼睛。对田忌说道:“魏国军队舍弃辎重,兼程而进,这样在太阳落山时,一定会赶到马陵道(今河南范县西南)。”

马陵道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处于两山中间,不仅沟深林密,而且道路曲折,十分适于设伏。

孙膑曾经实地考察过马陵道的地形,知道这里的树木丛密,十分利于伏兵藏身。

孙膑和田忌通过目光交流后,田忌说道:“诸位将领,打败魏军的时刻到了,下面请军师发布军令。”

孙膑于是下令道:“田盼带领部下袁达、独孤陈去马陵道设伏。先派士兵把马陵道的树木砍到,杂乱地横在道路上,不让魏军前行。留下其中最高大的一颗树,刮掉一侧树皮,露出白色树身。然后在上面用黑炭大写上六个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再在旁边写上‘军师孙示’。”

顿了顿,孙膑接着说:“袁达、独孤陈各选五千弓弩手,埋伏在山坡上的树丛中,只等看到那颗大树下火光点燃亮起后,就万箭齐发。”

田盼带领部将袁达和独孤陈领令而去。

孙膑又发布第二道命令:“田婴率领一万精兵,在距离马陵道三里处埋伏。庞涓前锋过来时不予理会。等太子申等所有魏军过后,便从后方截杀。”

安排军令后,孙膑自与田忌率剩余军队远远地驻扎下来,准备随时接应。

在这里我们插一句话,古代的伏击战中,伏击方那么明显,被伏击的将军瞎了吗?为何看不见。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伏击战体现的只是一种气势。居高临下,会给对方一种巨大的压力。

在马陵道伏击的齐军并不比魏军多,甚至可能少于魏军。而在被伏击前,庞涓轻敌冒进,且战场是在夜晚,隐藏起来比较容易,所以伏击的齐军没有被发现。

······

再说庞涓一路追来,一路打听都是齐兵过去不远,心里恨不得身生双翅,一步赶上,所以只是催促士兵疾行。

当太阳缓缓落如西山的时候,大地一片苍茫。

庞涓带领大军终于赶到了马陵道。

一阵秋风吹过,夜色逐渐沉下来。

天上没有月亮,士兵什么也看不到,只得慢慢前行。

忽然,前军来报:“前面的道路被许多树木阻断了,无法行军。”

庞涓冷笑道:“这是齐军害怕我军紧跟其后,故意设的计策。”

正当士兵们开始搬开断树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士兵喊道:“将军,这里有一颗大树,被刮掉了树皮,上面好像有字,只是天黑看不清写得是什么。”

庞涓听到禀报后,虽然大家看不到,依然是大手一挥,下令道:“传令,全体士兵戴上头盔。默数十下后,向山谷两侧发射火箭,连发五支。”

于是,魏军全体带上头盔。然后张开弓箭,开始默数十下,点燃火箭后,向两侧山谷万箭齐发。紧接着,又是第二支点燃的火箭,然后是第三支、第四支、第五支。

魏武卒是战国初期最精锐的士卒,每人可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冠胄带剑,嬴三日之粮。

所以,每人连发五只火箭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庞涓带领的两万魏军,庞英率领一万七千人谷外待命。三千人进谷,每人5支火箭,就是15000支火箭。

历史上的庞涓带1万人入谷,现在,庞涓按照太子申的要求,只带3000人进谷,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加上太子申早就提前派斥候侦查好了地形,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非常有效率。

很快,马陵道两侧山坡上的树木开始燃烧起来。

埋伏的齐军也开始向下开始射箭。

但是15000支火箭很快燃着了山谷两侧的树木,埋伏的齐军开始慌乱起来,向下无法跑,向上火势越来越大。

埋伏的齐军开始哭爹喊娘,乱作一团,有的被烧死,有的被踏死,再也无法放箭,只顾逃命。但是天黑,到处是树丛和火光,又是山坡,齐军只能拼命向山顶跑。

山谷中的魏军则是开始缓缓后撤。

由于士兵戴上了头盔,加上剧情发展和孙膑预计的不一样,所以齐军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伏击,对魏国军队的损伤并不大。

这一切,都源于魏申和庞涓的安排。

马鞍马镫的出现,让庞涓开始认真对待魏申。

魏申也知道无法改变庞涓,但是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作为主将,魏申有权要求士兵戴上头盔。要知道这个时候,大部分国家的士兵都不喜欢戴头盔。但是魏国由于国力强盛,士兵都配有头盔。

对于弓箭,头盔可以极大地减少伤亡。

另外,古人都喜欢玩弄玄虚。像孙膑一样,非得等魏军举火后,才发箭。这就让魏军得到了主动。

所以魏申告诉庞涓,一旦发现一颗被刮掉树皮的大树,上面可能有文字。千万不要打火把看,而是要立刻戴上头盔,然后发射火箭。3千人,每人5支就是1万5千支火箭,相信足够点燃山上的树木和枯草。至于为什么魏申知道马陵道还有被刮掉树皮的大树,魏申也懒得解释。

果然,火箭引燃了山上的草木。埋伏的齐兵被迫暴露出来,庞涓就知道有埋伏了。于是按照乙方案发布军令。

按照魏申的说法,两人制定了甲、乙两种方案。甲方案由庞涓制定,按照没有伏兵设计。乙方案由魏申制定,按照有伏兵设计。

其实,原本魏申计划叫a方案和b方案的,但想了想,还是临出口,换成了甲方案和乙方案。

于是,庞涓指挥魏军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回师行军,慢慢向魏申的中军靠拢。

而清楚历史走向的魏申,直接执行的就是乙方案。

但是,魏、齐两军的角色却掉了个,原本的伏击者变成了被伏击者,而原本的被伏击者变成了伏击者。

所以,当事先埋伏在马陵道三里外的田婴,等太子申大队过后,发动伏击时。却发现前方的太子申大军严阵以待,而后方又传来喊杀声,是率领后军的庞葱包抄过来。

田婴的命运就此决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