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齐国的野望 - 大魏世家 - 箕山之志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魏世家 >

第4章齐国的野望

齐威王真的有那么好心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韩国求救之前,齐国早就料到韩国会来求救。朝堂上早就进行了讨论和谋划。

当时以田忌为首的武将团队主张尽快发兵救援。理由是韩国不敌魏国,魏国打败韩国后,会获得大量土地。会威胁到齐国的利益。

但是以邹忌为首的文臣们却认为不救为好。理由是齐国正在进行吏治整顿,需要发展生产,积蓄国力,出兵救韩弊大于利。

当齐国的众位文臣武将议论纷纷时,军师孙膑却一言不发,只是微微冷笑。

齐威王看到后,知道孙膑心里有了主意,便问道:“孙军师不说话,难道救和不救,都不对吗?”

这个时候军师孙膑只好出来说到:“大王明辨,这个魏国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前几年攻打赵国,现在又攻打韩国,总有一天还会攻打我们齐国的。所以,韩国救助是势在必行的。但是什么时机出兵,却必须要选择好。我们要称霸中原,离不开韩国等的支持响应,与韩国维持友好关系是有利的。当韩国使者来求救时,我们要首先承诺出兵救韩,但不要急于发兵。”

齐威王顿时有了兴趣,问道:“军师,这是什么原因呢?”

孙膑接着说到:“我们现在马上出兵,是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让韩国坐享其成。所以出兵不可太早。如果出兵晚了,韩国已经被打败,韩国投降后魏国已经获得利益。那还不如不出兵。所以应该首先答应韩国出兵,让韩国心里有了安慰。那么韩国必定会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而遭到韩军全力抵抗的魏军呢,也必将竭尽全力攻打韩军。这样韩军虽然不敌,但仍然会对魏军造成重创。等到魏军快要打败韩军时,魏军也会疲惫不堪。我军便乘势出兵攻打魏军。这个时候,我们出力可以最少,而获得的好处只会更多。大王你看呢?”

齐王听后,顿时鼓掌说好。

······

此时的韩国战场却是陷入了胶着,韩军虽然势弱,却毫不退缩。也许是得到齐国出兵的保证了吧,也许是不抵抗就会国破了吧,反正就是玩了命的抵抗。魏军虽然强大,屡次战败韩军,却不能让韩国投降。魏军也始终没有完成对韩国都城新郑的包围。

魏申坐在自己的军帐中,看着呆呆地一动不动,其实脑子却在高速地运转。

眼看魏惠王二十八年即将过去,魏申心里明白,再过一段时间,也就是公元前341年,齐国就会出兵救韩。齐军将直扑大梁,攻魏东,围平阳,等魏国军队返回救援时,在马陵伏击魏军,等待魏国军队的就是兵败如山,庞涓和自己都会丧命,那么,一切都会彻底完了。

如何破局呢?

强行夺过军队指挥权,魏申想了想,还是洗洗睡吧。魏惠王极其信任庞涓,而庞涓在孙膑到魏国之前,那可是屡立战功。

首先是许多人不了解的,那就是庞涓武力值极高!庞涓虽然是布衣出身,只身参加魏武卒后,凭着出色的表现入选宫廷当侍卫,后来直接被当时的魏太子(后来的魏惠王)选为卫队队长。在后来的浊泽大战的时候,魏惠王的军队被打败,进而被包围在当时的魏国都城安邑!就是年轻的庞涓献离间计,让韩国和赵国心生间隙,在瓜分魏国的利益面前无法统一意见,最终韩国独自撤兵。

随即庞涓带领先锋部队,在夜间突然发动奇袭,与魏国大将公叔座合兵夹击,一举击败赵军。

此战,庞涓立下三件不世奇功,一是拥立,二是救驾,三是护国!以此战,年轻的庞涓被破格提升为将军,获得了魏惠王的高度信任。

再就是后来的少梁大战,秦献公先是打败公叔座,夺取了魏国河西之地。于是魏王派庞涓带领魏武卒进攻河西,庞涓不负众望,领兵渡过黄河,击败秦军,夺回河西,并且迂回攻占函谷关。是吴起之后又一个夺占函谷关的六国战将,庞涓此役后被提升为大将军。

可以这样说,战国时代唯一打遍列国的战将就是庞涓了!

作为秦国一生的劲敌,秦孝公曾说,一个庞涓顶十万大军!实是魏国的钢铁长城,庞涓不死魏国必不衰!

所以,庞涓不能死。

魏申还指望这么优秀的大将为自己保驾护航呢。

自己,那就更不能死了。

怎么办呢?

直接对庞涓说:“庞将军,你马上会在马陵道中计,咱们都会完蛋。所以你得听我说。”

这个绝对是不行的。会被人当做智障的。

庞涓对魏国的衷心是毋庸置疑的,带兵打仗的能力也是众所周知的。

所以魏申在马陵之战前是不需要担心的。

但是自己必须要多做些准备了。

于是,魏申对亲卫阿木说道:“阿木,去找军中的工匠过来。”

一会儿,阿木带着几个人过来了。魏申问道:“大家先把自己擅长的技艺说一下,我有事需要你们做。”

这几个工匠赶紧施礼道:“太子殿下尽管吩咐。”

通过几个人的回答,魏申发现阿木办事还是挺靠谱的,找的这几个人有负责制作战车的木工,有制作弓箭的弓人,有制作兵器的铁匠,还有制作皮甲的匠人等等。

于是,魏申又带他们来到一匹战马旁边,这时的战马只有缰绳。还没有马鞍和马镫之类的。

没错,魏申就是就是想让他们制作马鞍和马镫。

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还是战车为主的时代。古时候形容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就说这个国家拥有多少乘战车,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即来源于此。

古时候兵车1乘,上面有甲士3人,居中的人负责驾车,其余两人一人持戈,一人持弓箭。一辆兵车为作战单位,配有步行随行士兵若干人,合计76人。那么“千乘之国”,就是有兵力,76000人。

但是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战场越来越不能适应战争的需求。于是骑兵应运而生。不过这时的骑兵没有过多的准备。对士兵的要求极高,士兵往往需要一手执缰绳,一手拿武器,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

此时,赵武灵王还没有即位,也无从有胡服骑射。各国的骑兵都大同小异,战斗力不算强大,但是却极大提高了作战的机动性。

这里魏申给工匠布置了要求后,工匠就下去准备制作去了。

······

时间进入了魏惠王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341年。

战争逐渐向魏国有利的方向发展着。

至此,魏国和韩国大约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战斗,五战魏国全胜。小规模战斗不计其数。

就在韩国都城新郑摇摇欲坠,眼看就要攻破的时候,从魏国后方传来了齐国出兵的消息。

齐国军队没有出兵韩国,根据魏国国内的战报,齐国军队直扑魏国都城大梁,妄想一举而下。

经过几个月的坐山观虎斗,韩国即将城破,魏国军队也疲惫不堪。而此时,齐国以大将田忌为帅,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征发10万大军,向魏国露出了自己锋利的獠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