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在南宋一个阴云密布的秋日,连绵细雨敲打着江南小镇的青石街道。镇中央的公堂前,围满了人,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远远望去,裁判官宋慈身着朴素的深青色长袍,正静静伫立在众人之前,他身材结实,面容清瘦,眼神如炬,深邃而富有智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在心中暗自思量。今日的死者,是当地一位年轻的女子,名叫柳思怡。听闻她生前性格温柔,面容姣好,皮肤如凝脂,身段婀娜,常常引得街坊鄰里侧目。而今,却被人发现尸体扔在河滩,身首异处,这样骇人的案件,绝非寻常。
此刻,公堂内积压着不安的气氛。围观者好奇的目光如刀般割在宋慈心头,他清楚,这不仅关乎柳思怡的冤屈,更关乎江南小镇的安宁。他抬起头,精湛的唇微微一动,“带我去案发现场。”
不远处的柳家,家属哀恸不已,尤其是柳思怡的父亲,衣衫褴褛,泪流满面。他颤抖着声音对宋慈道:“大人,思怡为了我家生计,整日忙碌,怎会遭如此狼戾之事!”
宋慈感慨,柳思怡的死,不仅是生命的凶残,更在于她背后的深层原因。他走向尸体,他的面色在收敛,心中暗自专注。透过周围的瓦片,宋慈看到柳思怡的尸体静静躺在水草之中,身着一袭青白色衣衫,美丽的脸庞似乎被死神留住,然而她的脖颈却被利器割裂,淋漓的鲜血在水面形成了仿佛慢慢散开的红色涟漪。
“这伤口…看起来是从前方袭来的。”宋慈心中默念,步伐却是稳健,他慢慢靠近,寻找着蛛丝马迹。他下蹲,仔细观察尸体周围的足迹,目光扫过,发现一枚簪子的金属光泽不慎洒落在地,恰好被一片苔藓掩盖。
“这是思怡的簪子。”在一旁的妇人突然惊呼,朝宋慈走来,急促的语气中满是焦急,“我亲眼见她昨天还戴着。”
旁人面面相觑,宋慈的眉头不禁又皱紧,“看来,此案与她身边的人息息相关。”他心中闪过一个念头,难道是案件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他起身,问:“昨夜有谁与思怡见过面?”众人纷纷摇头,唯有酒家小二恰好在此跑腿,闻言后,犹豫片刻,接口道:“我有听见昨夜客人说起过她,可…大人,晚上也确实见过她。”
宋慈连忙追问:“什么客人?”
小二颤声答道:“是个书生,面目清秀,喜欢与她攀谈,说是来镇上做生意,但…我觉得他神色间有些异样。”
宋慈心中暗自警觉,忽然觉得事情并未如此简单。他叮嘱小二务必引荐,而后独自前往柳思怡的住所,仔细勘查。
抵达后,屋内依旧保持着女子的气息,房间布置简单,但却净洁如新。宋慈察觉到一张桌子上,竟摆放着一些未完成的绣品,显得仓促且带有一丝绝望。他的眼神不由得柔和,暗道:“这生计的艰辛,或许是她遭受不幸之因之一。”
正当他细心观察之际,宋慈忽然发现墙角有一处明显的刮擦痕迹,似乎是与某个物体碰撞所致。他俯身仔细一看,隐约能看到一张旧信,急忙取出,仔细阅读。信中详细描写了柳思怡对一个名叫张煜的书生的痴恋,以及她心中暗藏的挣扎和不安。
“难道是情仇纠葛?”宋慈也有些许疑惑,然而更多的思考在心中翻涌。
不久后,宋慈前往镇中的酒楼市集进行调查,打算找寻那个书生张煜的身影。酒楼门前,几个男子正围在一起,正谈论着柳家女子的嗟叹以及她的死因。宋慈走近,略加倾听,听到几句“她是个贪婪的女子,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不禁心中怒火中烧。原本温柔如水的女子却在他们嘴里成了贪婪的化身。
“你们可曾见过柳思怡的朋友,或与她交谈的书生吗?”宋慈静静发问,语气坚定。
听闻此言,几个酒客噤声,随后一名满脸胡茬的男人低声报告:“她身边常有个女子作伴,叫月华,性情多疑,倒是与思怡关系亲近。”
心中一动,宋慈立即向月华的住处赶去。
夜色渐停,月华的住所散发着淡淡的桂香,细长的灯光透过帘子,朦胧的影子像极了梦境。宋慈敲门,不久月华便以一头乌黑的长发和一袭青衫出门,面容清丽,神色中略显慌乱,“有何事,宋大人?”
“我要问你一些事,与你好友柳思怡相关。”宋慈犹豫片刻,直言道。
月华一怔,转神似乎想起什么,随即摇头道:“思怡是个好女子,我不知道她为何会死!”
宋慈直言不讳,但注意到她眼中闪过的一丝慌张。他追问道:“你昨夜是否见过她?或者能告诉我,你们是否有任何争吵?”
月华愣住,手紧紧攥住衣袖,神色变得复杂,似恼而又悲,“我与她无争吵,然…她与那个书生的关系我早已知晓,总觉他心思不正。”
“可这书生又是否与你们做过交易,或者有什么争执?”宋慈继续追问。
“他曾向思怡借过银子,我也听说他与她的亲戚有过几句阴暗的赌约。”她长叹一声,眼中似乎藏着更深的秘密。
宋慈突然感到一阵心惊,迅速离开月华的住所,心中翻动着各种可能性。然而,案件的迷雾与迷惘并未给他带来清晰的答案。
天色渐暗,宋慈决定先回到公堂,进行尸体解剖。他与随行的仵作一同,确保所有细节被记录下来。解剖过程中,宋慈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他拨开柳思怡的衣衫,发现她的腹部竟还有未愈的伤痕,仿佛是此前的打斗留下的痕迹。
“这说明她生前极有可能遭受过暴力。”宋慈心中暗感不妙,继续探查。经过仔细剖析,他不仅确认了死因,更发现尸体中的的一些微小线索,诸如血液中的某些药物成份,以及筋骨的异样,似乎在暗示着死者生前的紧急挣扎。
“看来,柳思怡并不仅仅是被动受受害者!”宋慈心中渐渐清晰。他决心向镇上的所有人挖掘柳家往日的情怨,特别是与张煜的关系,知道藏在阴影之中的秘密。
然而就在此时,消息传来,镇上又发生一起新命案,一名叫张煜的书生被发现在城西的荒地上,身中数刀,几欲陨落。宋慈一惊,心中隐隐作痛,难道又是一个无辜的牺牲?
他立刻前往案发现场,见到张煜的尸体时,周围无不在议论纷纷。但在这茫茫人海中,宋慈却只关注尸体身旁的一串足迹,不禁暗自思索起来。
这次的证据,与柳思怡的死反而形成了某种呼应。宋慈开始梳理其中的逻辑,推测背后的情感牵扯。而事实亦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张煜跟柳思怡间的感情如细绳紧缠,却因腊月时的质疑与误解,唤起了争吵与猜忌。而两个为情而伤的人,恰恰成为了刀锋下的无辜者。
经过宋慈的缜密推理与证据收集,他终于组织了一场面谈,召集各方参与者。与会的有柳思怡的父母、月华,以及镇上的知名人物。
“我想各位都已知晓,此案并不仅仅是柳思怡姐妹间的简单恩怨,而是情感背后错综复杂的连环。”宋慈环视四周,见众人松动,定声问道:“在这次的凶杀案中,谁有可能是冤屈的分子?是的,张煜与柳思怡其实是同仇敌忾的,而最终的冤屈,全在这情感的纠葛中。”
众人面面相觑,几乎不敢置信。宋慈继续道:“我注意到张煜的身上的并无盗窃的痕迹,反而更像是受到了某种报复。而此时这个人影,便是月华的兄长,一名半年未归的汉子,实则早已深陷在此纠葛中。”
众人无不惊骇,月华此时却如梦初醒,面色惨白,而柳思怡的父亲也已面露悲痛。最终,皆以真相大白,沉重的象牙塔轰然崩坠。
“真相是,从来没有贪婪,只有爱的错位。”这样的结局让所有人都感到束手无策。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关于真相的悔恨,仿佛要揭开命运沧桑的面纱,却又一次次遭受重创。
案件终究以恩怨的解开告终,月华的真相也如雨后彩虹般浮现,然而她脸上的苍白,却在恍惚间重返。乐声虽起,却谁人还愿谈笑风生?
随着这一切尘埃落定,宋慈告别柳家,暗道:“人世间的纷繁,往往是因为不曾真相,盼望能以此为鉴,不再有无辜之命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