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在南宋的某个雨天,细雨纷飞,整个汴京都笼罩在一层朦胧的薄雾中。宋慈踏着湿润的青石板街道,缓缓朝着城外的一座孤宅走去。这座宅子传来一起离奇的命案消息,案件涉及一位年轻的妇人,她的尸体被发现时,身旁摆放着一些古怪的灵符和物件,仿佛预示着一个诡异的仪式。
走进幽暗的宅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霭与腐朽的气息,尤其是那间用草帘隔开的内室,此刻正用铁器封住,外面只见两名官差神情凝重地守在门口。宋慈心知,这次案子非同寻常,毕竟南宋时期盛行封建迷信,许多案件总是与这些神秘色彩纠缠不清。
“宋大人,里面的死者……您请自便。”一名年轻的官差微微低头,生怕打扰到这位著名的仵作。宋慈一拱手,便推开草帘进入内室,浑身顿时感到一阵压抑。
房间内,死者静静躺在床上,神情恬静,彷佛沉沉入梦。她的皮肤白皙如玉,五官精致,长发披肩,然而颈部的淤青和身体的不自然扭曲,却无情地揭露了她所经历的一切。宋慈的心头不由一沉,看来这位女子在生前遭遇了一场噩梦。
“这个女子名叫柳若萱,生于荣华之家,父母皆已去世,家中药铺生意兴隆,颇受顾客信赖。”旁边的官差接着道,“但近来有人传言她与一名道士交往密切,引来无数流言蜚语,甚至有求神拜佛的民间信士来此义愤填膺。”
“传言往往在谣言中生根发芽,这种道士是何人?”宋慈微微皱眉,心下暗道这事可能与其交往的人有关。
“据说这位道士名叫白明道,年约三十,平日里常在城外的庙里讲经,虽然他人品尚可,但拒绝了不少女子追追求。”官差欲言又止,似乎有些犹豫。
这一点引起了宋慈的好奇。“道士拒绝女子的追求,难道他就不巧合成为嫌疑人之一?”宋慈心中思索,目光则落在了柳若萱的尸体上。他缓步走到床边,仔细观察她的手指和脚踝,发现其上有微微的掌痕和搏斗的痕迹,显然这并非单纯的意外死亡。
宋慈心思缜密,决定开始解剖,以确认她的死因。当他取出工具,开始细致入微地剖析尸体时,伤口的血液和腥味随着刀刃的划过瞬时扑鼻而来。虽然这是一件令人厌恶的工作,但宋慈却能够抽离情感,全神贯注在每一个细节上。他小心翼翼地发现,柳若萱的腹腔内并无任何重大致死的伤害,最令人意外的是,肝脏中竟发现一层细微的白色粉末。
“这种粉末……是雪白的石灰,不知其中气味如何。”他心中默念着,转身对躲在一旁的官差说道:“去查一下她的药铺,看看最近有没有人过来寻找不明药剂。”
官差很快动身,宋慈则继续工作,这时内心也在思考着柳若萱的惨痛经历。他想象着这位白净秀丽的女子,年轻轻狂,如那娇弱春花,如果生活在富贵之家,应该无忧无虑,然而,她却被卷入这另一个异样的世界。
“柳若萱,她的迷信与求道,难道全是为了一名道士?”他喃喃自语,思绪又回到了传言这位道士身上,或许在这一切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的秘密。
正当他沉思之际,刚才的官差回来了,手中捏着一个白色的纸包。“宋大人,我查到了,这个纸包是前几天送来的草药,用于治疗她的各种脾胃病症,里面还有一些薄荷和香料,但大人,包裹的底部却沾了不少白细粉。”
宋慈的眼前一亮,这或许就是他所发现的粉末。“你说这粉末可能与她的死因有关?”官差疑惑地问。
“并非可能,而是必然。”宋慈微微一笑,“请你打听一下,与柳若萱关系最密切的几位女子以及她的伴友,尤其是柳家药铺里,是否有人近来频繁出入。”
不久后,随着调查的深入,官差终于查出,有一位名叫静婉的女子,常常光顾柳家,她的身份极其特殊,乃是白明道的徒弟。宋慈顿时警觉,白明道与柳若萱之间的关系越发扑朔迷离。
而此时,静婉正坐在家中,脸庞娇弱,白皙的皮肤在烛火下微微泛着光泽。她的身材纤细,若隐若现出一派柔美,但眼神中总是透着一丝紧张与拘谨,仿佛生怕被人窥探。她的确是柳若萱忠实的好友,也曾在药铺中帮助挑拣药材。
“静婉,你可知今天发生了何事?”宋慈把静婉叫到案前,语气平和,但声音却隐含着威严。
她微微颤了一下,眼神闪烁不定,终于松口道:“我……我知道她最近和白道士走得很近,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并不顺利。”说完,静婉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克制的愤懑。
“她为何与道士相识?”宋慈直言不讳。
“柳若萱向来崇拜那种道士,白明道正是她心中理想的男子,她向我说起过,常常去求教于他。”静婉的神情恍惚,似乎陷入了往日的回忆。
“可是你们是好朋友,怎么不去劝她?”宋慈继续追问,而静婉面露犹豫之色,半晌才道:“她总觉得我可笑,与道士接触,似乎在想一些不可知的事情,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她会如此。”
“这是她的悲剧。”宋慈轻声叹息,虽然心中已有线索,但他明白,仅凭这一切证据,还无法定负全责。
就在他急需突破之时,静婉突然提起一件事来:“之前我曾见柳若萱与另一个男子接触,那个男子也是个求道之人,看似淡雅,却满是狡猾。”
“狡猾的求道之士……”宋慈点点头,眼眸深邃,似乎下了什么决心,“这其中是否有更多的秘密?”他暗自在心里思索着,随后便追问道:“你可知那名男子的身份?”
面对严谨的压力,静婉的嘴角微微动了动,似乎想起什么:“听柳若萱提起过,他叫李克是个庙中的小道士,听说吴政就曾被他给欺骗过。”然而她不敢再多说,转身向宋慈低头,凶狠的怒气几乎冲上心头。
“静婉,我要你将所有你知道的真相都告诉我。”宋慈却没有留情,静婉心中有些无奈,若有所思,边缘的红晕在脸上悄然蔓延。
经过不断的调查,宋慈根据细节罗列出一个复杂的图谱:柳若萱与白明道的爱情,静婉对柳的心思纠结,以及李克不断引导的碰撞。同时他还了解到,李克似乎与白明道有过不明的交集,许多人说他们曾在庙中共商道理,相辅相成。
最终,宋慈心中已有计较,他决定连夜前往庙中,直面这些道士。夜幕中,他来到庙前,看到几个围坐在祭坛上的道人在低声吟念,一时间便上前询问。就在这时,白明道正站在香火缭绕之间,面色阴沉地看着他。
“你可知柳若萱之死?”宋慈直奔主题。
白明道却冷笑道:“她自是无能,何须我为此负责?”
“你竟敢如此轻言!”宋慈愤怒地指向白明道,心中早已起了惩罚之意,然而白明道眉头微微一挑,似乎早有防备。
“这些无稽之谈,大家都是知情人,为何又要强词夺理?”白明道狡黠地回应。此时,李克在一旁冷眼旁观,表情略显诡异,这让宋慈更加警觉。
“你们之间必有隐情,我想要查明真相!”宋慈暗道不妙,随即亦注意到李克在旁边不断观察,心念瞬间明悟。
果然,不久后有个村民来报,曾见柳若萱生前多次求助李克,想得到一些能让她祈求未来的符咒,而李克则借机向她索取各种条件,最终却酿出了悲剧。李克被抓后的口供更是令人震惊,他承认道:“我与柳若萱确有交集,然她自认通灵作法,恍惚间竟落入我手中。”
这番反转让宋慈大为震惊,柳若萱本是倾心于白明道,却被李克无意中引导,致使她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而柳若萱的死因也逐渐浮出水面,解剖发现其腹腔内更多的石灰,恰与李克所用相同,定下了她的致死缘由。
最终,在对证据的逐一排查下,宋慈向太守奏请,真实的真相得以大白天下。白明道与李克皆因其阴险的骗取而受到应有之罚,静婉则因愧疚,失去了昔日的女友而心伤不已。
故事的最后,在柳若萱的葬礼上,一束鲜花在墓地的冷风中轻轻摇摆,宋慈心头一痛,耳边似乎听见她的低语:“我本无知,却终究成为这世上的悲剧。”
这一切的真相,许多相关的人物不得不接受那些阴暗的结局,虚妄与现实交织,最终化作风中的呢喃,永远回荡在南宋的苍凉里。